編輯室
70歲的陳女士因退化性關節炎,導致關節變形疼痛不良於行,用盡各種治療方法仍無法改善。直到聖馬爾定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黃立人醫師以先進的羅莎ROSA機器人手臂,為她進行雙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她的膝蓋感到前所未有的輕盈感,終於能擺脫助行器,也開始規劃久違的旅遊行程,開心迎接退休生活。黃立人醫師為病患進行雙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用盡方法仍無法改善
陳女士家中開設傢俱行,因長期負重勞累,加上體重壓力,10多年前即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隨著骨質逐漸被磨損、韌帶失去穩定性,導致關節開始變形,雙膝變得僵硬疼痛,平時沒辦法抬高腳步,連正常走路都很困難,只能以助行器緩慢移動,住家環境也因此改為無障礙空間。行動不便令陳女士多數時間只能待在家裡,但奮鬥了一輩子,退休後只能「顧家」實在不甘心,因此嘗試過各種治療及手術方法,右膝曾動過兩次關節鏡清創手術,左膝更曾以高位脛骨截骨手術矯正,也多次注射玻尿酸、PRP(高濃度自體血小板)、羊膜等增生治療,但都無法解決膝蓋僵硬疼痛的情形。
雙膝同時置換高效安全
當陳女士和家人得知聖馬爾定醫院擁有高端先進的羅莎ROSA機器人手臂及經驗豐富的黃立人醫師,立即決定再走進開刀房,希望能永絕後患。黃立人醫師為她安排雙側人工膝關節同時置換,因事前經過縝密準備,定位點精準,出血量更少,也更加沒有風險。而陳女士術後僅有傷口處的疼痛感,隔天即可下床,第四天出院,恢復情況良好,已可行動自如,連爬樓梯都不成問題。一般來說,為了降低病人的疼痛感,會先置換單腳膝關節,等復原情況良好再換另一腳,但藉由羅莎機械手臂輔助,可以更精準植入,不會傷及其他軟組織造成術後疼痛,因此黃立人醫師一次就為陳女士置換雙腳人工膝關節,大幅縮短手術時間及復原期。
兼顧肌腱平衡不破壞結構
黃立人醫師表示,機器人手臂與傳統手術最大的不同,在於傳統手術是把人工關節裝上以後,再來看哪邊的韌帶比較緊就做放鬆手術,以至於很多患者術後都是放鬆韌帶處疼痛;使用機器手臂在開始進行切除骨頭時,可以在患者膝關節伸直和彎曲各種角度時,測試內外側韌帶鬆緊度,因此在電腦螢幕上可以展現裝上人工關節後的3D虛擬圖,以利醫師調整股骨、脛骨關節平台要切的最佳角度,同時兼顧膝關節兩側的肌腱平衡,不需事後再去破壞原有的結構。此外,使用機器手臂的植入物角度和大小尺寸的選擇精準度,更是一般傳統手術無法比擬的,值得有膝關節困擾的民眾參考。電腦螢幕展現裝上人工關節後的3D虛擬圖,以利醫師調整最佳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