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海洋季》莒光戀三寶 品味優閒浪漫

馬祖海洋季》西莒 海盜窩變身桃花源

馬祖海洋季》花蛤肥美 豆腐香嫩 西瓜甜

 

 

馬祖海洋季》莒光戀三寶 品味優閒浪漫

 
   
 
由英國人所建的東莒燈塔已有133年歷史,是東莒人的精神指標。
記者朱家瑩/攝影
 
 
【記者朱家瑩/報導】

海棠颱風打亂了馬祖海洋季的步驟,不過錯過前半段「坂里嬉洋派」的遊客也別懊惱,後半段的「莒光戀三寶」即將於21日在東莒福正沙灘登場,現場除了有美食BBQ、花蛤項鍊DIY,一樣有熱鬧的舞台音樂表演,遊客可以追著颱風的尾巴,到莒光尋尋三寶。

所謂的「莒光三寶」,指的是豆腐、西瓜和花蛤,這三樣特產以往是莒光居民離鄉拜訪親友必備的伴手禮,在馬祖各島久享盛名,這次馬祖海洋季以三寶做為主角,特別從台北請來名廚現場示範料理。21日起至24日期間,每天在東莒的福正沙灘都有一連串料理表演和美食饗宴,用西瓜、豆腐和花蛤做出各種達人功夫菜。

除了美食示範品嘗之外,活動期間現場還有創意沙雕、西瓜盲劍客和吃豆腐比賽,每天傍晚時分,來自台北的爵士樂團在海灘奏起輕快慵懶的音樂,配上主辦單位限量提供的老酒雞尾酒,更增離島優閒浪漫氣氛。

【2005/07/21 民生報】
 

 

 

 

 

 

馬祖海洋季》西莒 海盜窩變身桃花源

 
   
 
小香港之稱的西莒島以往曾是海盜窩,島上藏著一段「官兵變強盜」的傳奇故事。
記者朱家瑩/攝影
 
 
【記者朱家瑩/報導】

莒光以往在馬祖列島中的知名度遠不及南北竿和東引,但是它在歷史上曾經扮演的角色遠遠比馬祖列島其他各島精采。

就拿莒光東、西莒兩島的西莒來說,不但在韓戰時期曾有美軍顧問團進駐,將它營造成小香港般的風光繁華,早一些時候,還有大陸撤守時期一段「官兵變強盜」滄桑史。這些陳年舊事聽當地人娓娓道來,更添傳奇色彩。

根據出生於西莒的文史工作者曹瑞芳訪問當地耆老所得,當初在大陸失守後曾有一支毛人鳳旗下的游擊隊伍撤守至西莒島,因當時局勢很亂,這支軍隊就跟滇緬邊境的「異域」一樣,在糧餉無繼的情況下,最後只好以打劫東海過往船隻維持軍隊生計,時間持續數年,受害船隻包括英、法等多國商船,最後引起聯合國抗議,國民政府才不得不積極安排軍隊的去處,將一部分軍隊移方防金門,化解軍隊自生自滅衍生的問題,後來駐防軍隊雖不再打劫船隻,但這段歷史已經讓西莒的「海盜窩」之名不脛而走。

除了「海盜」歷史之外,東莒島上還有一塊明朝萬曆年間所刻,紀念福寧名將沈有容討伐倭寇的大浦石刻,還有一座由英國人在清同治年間所建的東莒燈塔,每一樣都見證著莒光過往在東海做為一個重要戰略據點的歷史。

【2005/07/21 民生報】
 

 

馬祖海洋季》花蛤肥美 豆腐香嫩 西瓜甜

 
   
 
東莒三寶之一王喜官國利豆腐遠近馳名,也是本次海洋季的主角。
記者朱家瑩/攝影
 
 
【記者朱家瑩/報導】

談到馬祖名產以往大家只知南竿有老酒、東引有大麴,其實「東莒三寶」的地位可不下於老酒、大麴喔。

所謂的「東莒三寶」指的是花蛤、豆腐和西瓜。尤其前兩樣,以往是東莒人到各島訪友探親時必備的伴手禮。

先說花蛤。根據馬祖當地人的說法,花蛤到處都有,但只有東莒的最碩大肥美,品質最佳,因此只要有人要從東莒來,往往會托他帶些花蛤來加菜。

東莒的花蛤之所以肥美質佳,完全是因為當地海水無汙染,鄰近的海域又有來自大陸三江 (閩江、連江、羅源江)注入的有機物質和無機鹽類,再加上當地潮差極大,給予花蛤等潮間帶生物得天獨厚的生存條件,造就了東莒成為「花蛤之鄉」。在島上福正村附近,有一處連接永留島和陸地的陸連石礫,每逢大潮才會浮現,每當潮退時,常可見當地婦人撿拾的盛產花蛤,也是一項獨特景觀。

其次是豆腐。東莒地處偏遠,本身也不產黃豆,它的豆腐之所以有名,只因島上有家國利豆腐店,店內所產的手工豆腐口感絕佳,歷經兩代40餘年的經營,在當地官兵和居民之間建立起極佳的口碑,馬祖各島無論遠近,提起國利豆腐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國利豆腐店現任店主是第二代的王喜官,他從12歲開始學習製作豆腐,中間雖然一度落跑,但最後因緣際會又接下岳父的豆腐店,把兩家的祖傳手藝融為一家,也把小小不起眼的國利豆腐店經營成遊客到東莒必訪的據點。

國利豆腐店的豆腐特別細嫩,不到店門口,遠遠地就能聞到陣陣豆腐香味。王喜官說,他的豆腐沒什麼祕訣,只是花的工夫多,時間久,慢工出細活,豆腐自然香嫩。慢工細活加上物美價廉,這大概是別的地方怎麼也比不上的吧。

最後是西瓜。馬祖各島地勢起伏,很少有平地,東莒算是各島裡面沙地最多的一個島,所以它的西瓜不論在質和量上都冠於各島。由於離島蔬果補給十分不易,在炎炎夏日可以來一片本地產的西瓜,滋味當然分外香甜,所以東莒的西瓜也就漸漸在馬祖各島打出名號。東莒的西瓜以往也銷到其他各島,不過今年因為5、6月雨下不停,西瓜產量不多,要吃東莒西瓜恐怕只能親臨東莒了。

【2005/07/21 民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