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鹽博物館 休閒新體驗

 
   
 
七股鹽山白皚皚景象有如一座雪山。
記者陳慧明/攝影
 
 
 

 
   
 
台灣鹽博物館造型獨具,展出內容豐富。
記者陳慧明/攝影
 
 
【記者陳慧明/專題報導】

隨著台鹽公司採鹽作業的結束,西南沿海的鹽田也逐漸消失,為留住這一段雪白的景觀與美麗的記憶,台鹽公司投資闢設的七股鹽山及台灣鹽博物館,已相繼在鹽田大本營的台南縣七股鄉與民眾見面,前者由台鹽公司自行經營,開放以來,一直是熱門的旅遊去處,後者則採BOT方式,由鹽光文教基金會取得兩年經營權,並在一月二十一日開始試營運,二月四日將正式開幕,提供休閒鹽業的新體驗。

耗資一億八千萬元興建,佔地四千餘平方公尺的台灣鹽博物館,坐落七股鹽山旁,為一棟有著兩座金字塔型雪白的典雅建築,在陽光照耀下,猶如西濱地區的兩顆明珠,出色亮眼,深深吸引路過行旅的目光。特殊造型的外觀之外,它更有著豐富的內涵,總收藏品超過十萬件,是亞洲地區最大的室內鹽博館,魅力十足,將一躍為七股鹽山旅遊的新景點。

台灣鹽博物館共分為四個樓層,與一般純靜態展示的博物館不同的是,鹽博館內部處處饒富趣味,提供參觀者活潑互動,創意十足的知性旅遊去處,兼具科學、探索、教育、展覽、美學、視聽與休閒等多項功能。其中的一樓大廳,設有鹽田風光展示區,遊客入室,不禁就被廣袤的鹽田景觀所吸引,看鹽工如何曬鹽、採鹽,鹽田旁還矗立著鹽警崗哨以及運鹽的小火車;民眾意有未足,還可以下場體驗擔鹽擔的滋味。

一樓並設有視聽室及360度聲光環繞的鹽村劇場,讓遊客了解鹽工一天的生活。二樓展場展出台灣鹽的豐富知識與常識,以及與鹽工生活緊密相連的工作物品,小朋友可動手翻翻鐵板書,或戴上耳機、上網查詢,三百多年的台灣鹽業史就能一目了然。

四樓展覽區更帶領觀眾放眼世界,了解採鹽還有哪些不同的方式,這裡還有中國鹽區,介紹古代川鹽之開採,四川是中國井鹽開採最早的地區,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專家李冰,在擔任蜀地太守時,發現了地下滷水,並開鑿第一口鹽井--廣都鹽井。川鹽開採的四個步驟:開鑿、採鹵、筧運、煎鹽在此都可一覽無遺,讓觀眾了解另一種風情的採鹽文化。

【2005/01/29 民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