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娜伊谷 10月展現生態觀光風貌

 
   
 
保有自然風貌的達娜伊谷生態公園,阿里山管理處著手整建區內遊憩設施。
記者邱淑玲/攝影
 
 
【記者邱淑玲/報導】

台灣首條封溪護魚成功,並轉型發展觀光的嘉義縣達娜伊谷生態公園,經十餘年的經營管理,已成為民眾阿里山遊必訪景點。由於區內遊憩設施老舊,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今年將投入二千萬元經費整建步道、涼亭和吊橋,達娜伊谷10月將展現新風貌。

阿里山鄉山美村的達娜伊谷,在鄒語中原意為忘憂谷,溪流長達18公里,為曾文溪的上游支流,也是鄒族漁場。民國78年時,地方有見於溪魚遭濫捕減少,想把魚固魚找回來,因而發起封溪護魚,卻意外造就了達娜伊谷的觀光傳奇。

經過十餘年的封溪經營,達娜伊谷溪重見魚蝦悠游,獨特的觀光經營型態,成為全台河川護魚典範。達娜伊谷溪不僅是台灣魚固魚的家,翠秀的溪谷綠林、清澈的河川游魚,吸引大批嚮往山林遊客走訪,嘉義縣政府、水土保持局和阿里山管理處等公部門陸續投入建設,使達娜伊谷成為阿里山鄉最知名的部落生態景點。

歷經地震、豪雨災害,達娜伊谷生態公園內的步道、涼亭設施已顯老舊,並有部分毀損,為提升達娜伊谷整體遊憩質感,阿里山管理處重新規畫整建區內步道、吊橋和涼亭設施,藉由重塑達娜伊谷設施風貌,推上國際生態觀光舞台。

達娜伊谷生態公園闢有展演場、商店區、賞魚區和休憩區,並有環狀步道引導遊客賞遊溪景。設施整建期間,園區照常開放遊客入園,阿管處將先封閉南側步道施工,讓遊客從北側步道進出。常遭豪雨洪流沖毀的溪畔簡易步道將改道山邊,以方便遊客眺賞溪域風光。除了步道和涼亭設施整建,管理處同時將著手商店景觀改造,並結合鄒族文化整理,展現達娜伊谷人文與自然特色。

【2006/04/27 民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