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城牽罟體驗 搏感情 拚觀光

 
   
 
老漁民王水金(左)與鄭漢民負責操舟,擔任牽罟舵手。
記者牟迎馨/攝影
 
 
 

 
   
 
阿爾卑斯山最佳度假村聯盟旗下山城,自然美景及文化歷史並具。
記者黃彩絹/攝影
 
 
【記者牟迎馨/報導】

牽罟季到了,新竹市港南里民蓄勢待發,等待經驗老到的老漁民宣布「出海囉!」不分男女老少湧向海灘牽罟,大夥搏感情,也為社區拚觀光。

港南里地處新竹市西北邊陲,是竹塹典型的農漁聚落,牽罟曾是這一帶最主要的漁業型態,捕撈史可追溯至清朝,不過由於海岸線侵蝕、環境生態改變,牽罟逐漸式微,去年起,行政院勞委會與港南社區發展協會聯手輔導居民重拾古老技能,傳承傳統技藝,並帶動地方觀光。

「早年,春耕過後的農閒空檔,居民趕忙出海牽罟,盛極一時,港南里組罟隊伍高達4支,到處可見罟寮。」港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韋洲以道地福佬話,細數昔日牽罟盛況。

里長伯蘇瑞林說,港南里居民多數是福佬人,土地有一半以上是海埔新生地,當年日子苦,牽罟是貼補家計的重要來源,身價好的魚就賣掉,不好的大家分來吃,所有牽罟的人都得分。

他擔任里長長達15年,從小牽罟長大,「這一年來牽罟又再牽起老人家的回憶,沒落的傳統文化也有了新生機」他心繫著港南里,牽罟也讓這群大海的子民心手相連。

牽罟是利用漲退潮差設計的傳統捕魚方式,漁民在漲潮時駕駛竹筏出海,將罟網載到外海拖曳成一張大網,等待退潮,魚困網中,再集合眾人之力,把沉甸甸的魚網拉上岸邊,銀白魚群在網中跳躍翻騰。

找回牽罟傳統,港南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籌資添購罟網、竹筏,還有一台中古貨車,載送居民或民眾前往海濱牽罟。

「別小看這張罟網,它是由新竹老漁民以手工縫製,同時採傳統八卦意象造網,據說容易收納魚群入網」蘇瑞林指導如何看門道,這張手工罟網造價不斐,要價新台幣16萬,相較機器織網,一張不過3萬。

港南人將社區竹筏命名為「勝利號」,同時在船舷兩側掛上旌旗,象徵旗開得勝,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循古禮舉行祭拜祀儀,不忘本,更不忘傳統。

港南社區發展協會找來4位耆老擔任牽罟產銷班的多元就業員工,雖然平均年齡高達50、60歲,各個可是身體硬朗的牽罟老手,幹起活來訓練有素。

王水金與鄭漢民專事開竹筏,兩人操筏近50載,潮汐表全記在腦中,「幾分流、放幾分網」清楚在握,胡月雙與陳秀英負責補網與編織牽罟專用腰帶─腰草,牽罟前後,4人還得馬不停蹄整理沙灘,以及清洗、曝曬罟網,「累歸累,看到牽罟繼續傳承下來,咱就歡喜了!」王水金說。

今年港南里以「港南牽罟季,←仔魚搶鮮」活動,為牽罟季熱鬧開鑼,數千位民眾湧入寧靜漁村,跟著村民繫上腰帶,同心協力學習牽罟,新竹市政府也將港南牽罟列為竹市沿海17公里生態休閒觀光帶的一環,同時作為4月「看海月」的焦點活動之一。

「這項傳統捕魚方式愈來愈受現代人歡迎,企業團體用以訓練團隊默契與向心力,連新竹科學園區內的科技公司也來預約牽罟體驗。」港南社區發展協會多元就業專案經理楊民華說。

現在,牽罟已成港南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沒有活動的日子,居民一如往昔號召出海牽罟,平日成員以老人家居多,有高齡92歲的老阿嬤,還有獨臂媽媽,大夥當作運動健身,假日年輕人也投入行列,社區居民全體總動員。

在牽罟過程中,港南人用心博感情,這裡是新竹市動員力最強的社區之一,每每號召淨灘等公眾活動,不一會兒報名就告額滿,牽罟運動也讓港南里成為新竹市的長壽里,社區出了多位百歲人瑞,「人活著要動才會健康」老人家分享秘訣。

今年社區新落成集會所,港南里牽罟與海埔新生地開發史全都蒐錄在會所之中,想聆聽竹塹討海故事?港南人準備好要說故事了。

【2005/05/13 民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