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讓5日舉行的「三郊鹿耳門寄普」廟會活動重現早年風貌,安南區鹿耳門天后宮決定屆時由參與的信徒穿著傳統漁村服飾,擔著普渡供品,徒步到市區水仙宮參加6日的普渡大典,希望以古樸的「松仔腳文化」取代傳統吵雜的廟會。
鹿耳門天后宮活動組長林傳貴表示,鹿耳門天后宮和早期台南的三郊關係密切,清同治年間鹿耳門天后宮古廟被大水沖毀後至廟宇重建的75年間,天后宮信徒無廟可普,會帶供品到三郊水仙宮代普,兩廟間建立深厚情誼。
他表示,當年安南區交通不便,鹿耳門天后宮信徒必須從安南區挑著供品徒步、涉水到水仙宮參加普渡,十分辛苦,廟方曾於86和88年舉辦過「三郊寄普還香」感恩活動,5日的寄普活動是第三次。
為了恢復早年居民古樸的宗教活動,信徒連日來忙著宰殺自己養殖的虱目魚,曝曬成魚乾做為普渡供品,屆時還將穿著傳統漁村服飾,婦女負責挑起放普渡供品的竹籃,男丁則扛著較大件的供品,5日下午1時由鹿耳門天后宮出發。
林傳貴表示,雖然很多古道已經不見了,參與寄普的隊伍仍將先走到竹筏港溪畔,象徵早年信徒「行經竹筏港溪」的行程,再繞經安中路4段、本淵寮、海佃路,象徵「縱走台江」的行程,最後轉往水仙宮,全部行程17公里,特殊的寄普行列,將是地方一大盛事。
【2006/08/03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