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資訊

聖馬爾定「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助慢飛天使把握黃金療育期

「寶貝2歲多了,還不太會跑跳,也不會說完整的句子,要看醫生嗎?」 「3歲孩子常常答非所問,講話別人聽不太懂,正常嗎?」 「孩子常常坐不住,是活潑好動,還是有問題?」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為了解決家長的困惑,並讓需要早期療育的家庭,都能得到及時的幫助,2024年成立嘉義市第三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整合各醫療專科包含復健科、小兒科、精神科、耳鼻喉科及眼科等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聽力師及社工師,組成專業的兒童發展聯合評估服務團隊,提供學齡前兒童完整的早療服務資源,與後續健全的醫療服務。 郭世勳醫師表示,及時出手才能讓發展遲緩孩子發揮最大潛能。 家長不必再苦等評估 孩子能夠健康快樂長大,是家長最重視的事。過去嘉義市僅有部嘉及嘉基兩家醫院提供兒童發展評估,由於評估過程需轉介多專科診斷,耗時較久,許多家長抱怨經常要等3個月,甚至半年以上還排不到,很擔心延誤治療,後續的支持系統也無法及時銜接,面臨心理及經濟雙重壓力。如今聖馬爾定醫院加入兒童發展評估行列,家長不必再苦苦等候。 聖馬爾定醫院復健科主任郭世勳醫師指出,大多數兒童發展遲緩的原因不明,除了身體疾病,也可能受家庭或社會因素影響。有家長因快2歲的孩子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而就醫,經過詳細問診及檢查,他推測可能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長期待在家沒有和外界互動,造成語言發展停滯。後來經過語言治療師的引導訓練,家長也配合加強互動,總算慢慢追上同齡的孩子。 讓慢飛孩子發揮最大潛能 從出生到6歲是腦細胞發展最快速的黃金階段,也奠定幼兒生理及心理上的基礎,此時期幼兒在各方面發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郭世勳醫師表示,及時出手才能讓慢飛的孩子發揮最大潛能,而且孩子的遲緩問題單從表面上不一定看得出來,必須透過專業的評估才能窺知全貌。像在門診中,有家長以為孩子只是說話比較慢,進一步診察後發現,還有手部操作功能不足、認知困難等問題。 郭世勳醫師提醒家長,孩子的發展需從認知、語言、動作、情緒等多面向進行整體評估,如果出現比同年齡兒童明顯落後的現象,就要儘快到醫院評估,把握早期療育的時機,以免抱憾終生。 兒童復健愈早開始,效果愈好。 電話預約復健科門診評估 聖馬爾定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的流程,家長可先打電話和個管師約診,將儘快安排至復健科門診就醫,醫師會視孩子實際狀況,決定是否加會其他專科。完成聯合評估將由醫院出具綜合報告書,家長可依此向縣市政府申請教育、社福資源及相關補助。 有需要的民眾請逕洽聖馬爾定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一律採電話預約掛號,無提供現場或網路掛號。預約專線:05-2756000轉分機3805 郭世勳醫師 復健科 主治項目:骨骼肌肉病變:運動傷害、骨刺、下背痛、五十肩、手傷、截肢等復健;神經病變:手腳發麻、中風、腦傷、脊椎損傷、腦性麻痺、巴金森病等後遺症之復健、灼傷及外傷引起的功能或活動障礙之肢體復健、語言發展遲緩、矯正、口吃訓練 我要掛號

妙齡女郎怕頸部留疤 經腋下達文西甲狀腺隱疤手術兼顧美觀

25歲的上班族張小姐,因頸部發現一個腫塊,需要手術切除,擔心留下有如割頸的疤痕,由聖馬爾定醫院耳鼻喉科王士豪醫師以先進的「經腋下達文西甲狀腺隱疤手術」,為她順利切除甲狀腺結節,恢復身體健康,也達成她頸部不留疤的期望。 王士豪醫師是雲嘉南地區罕見,具備達文西甲狀腺隱疤手術能力的醫師。 摸到3公分甲狀腺結節 張小姐最近摸到脖子部位有腫塊,且會隨著吞嚥時移動,還有心悸、情緒不穩等症狀,到聖馬爾定醫院耳鼻喉科王士豪醫師門診就醫。王醫師為她進行頸部超音波及抽血檢查,證實是一個大小約3公分的甲狀腺結節。 由於張小姐的甲狀腺結節已明顯影響外觀,並有逐漸變大的情形,王士豪醫師建議以手術切除。然而,傳統甲狀腺切除手術一般會在前頸部留下5~8公分的疤痕,即使以內視鏡手術治療,雖然傷口較小,但仍會留下3公分左右的疤痕,讓年輕愛美的張小姐無法接受,也唯恐別人看見明顯的割痕而議論紛紛。 達文西機器手臂經腋下遠端切除 甲狀腺切除手術目前已發展到達文西機器手臂經腋下遠端切除,達到頸部不留疤痕的效果。王士豪醫師說明,主要是將傷口隱藏在腋下的位置,從腋下到頸部的皮下創造一條通道,再利用達文西機器手臂進行甲狀腺的切除。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手術困難度高,雲嘉南地區少有醫師具備這項技術,王士豪醫師即為其中之一。 達文西機器手臂系統具有放大10倍清晰的3D立體影像,以及多角度彎曲的機器手臂,讓醫師更清楚看到手術視野內的神經與血管,進而更安全的保護喉返神經與周邊血管組織,可以更精準執行甲狀腺切除手術,避免大量出血,也可減少術後發生聲音沙啞、喝水易嗆到等聲帶麻痺的後遺症。 王士豪醫師提醒,雖然達文西微創手術相較於傳統手術有許多優點,但因為達文西機器手臂甲狀腺手術是經由遠端進入,所以對於較大的腫瘤切除上會有所限制,而且手術時間會比較長,並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適用於達文西手術,是否適合需經過醫師詳細的術前評估。 診斷到治療一次到位 目前聖馬爾定醫院耳鼻喉科擁有完善的設備,從診斷到治療一次到位,包括手術前的超音波診斷、手術中的喉返神經監測,搭配經腋下達文西機器手臂甲狀腺手術,提供一系列完整的甲狀腺手術治療照護。若有甲狀腺腫塊相關症狀的患者,可至聖馬爾定醫院耳鼻喉科門診進行完整的諮詢。 王士豪醫師 耳鼻喉科/頭頸外科 主治項目:中耳炎、眩暈、耳部顯微手術與耳內視鏡微創手術、鼻竇炎、鼻中隔彎曲、鼻部腫瘤、過敏性鼻炎、鼻竇內視鏡手術、聲音沙啞診斷與治療、喉顯微手術與音聲美容、打鼾及呼吸中止症候群診斷與治療、頭頸部腫瘤與口腔癌、口咽癌與下咽癌治療、腮腺腫瘤手術、甲狀腺腫瘤診斷與治療、微創甲狀腺內視鏡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口咽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甲狀腺手術 我要掛號

「低頭族」頸椎現危機 肩頸痠痛不要來

智慧型手機的發明,顛覆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常常低頭、過度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尤其上班族每天久坐、頭部前傾、駝背坐姿等長期的姿勢不良,都會使肩頸部後側及背部肌肉過度拉伸,產生頸部肌肉緊繃、疼痛及活動度受限,而形成「肌膜疼痛症候群」。其中約50%除了肩頸痠痛、肌肉僵硬外,還會出現壓痛點,痛點甚至會傳導到身體其他部位。 40歲以上易發生頸椎退化 隨著年齡增加,大多發生在40歲以後,頸椎因退化或長出骨刺,就稱為頸部退化性關節炎,又叫作骨性關節炎。因頸椎神經的通道變窄,造成頸痛或頭痛,若骨刺壓迫到神經根或脊髓神經時,則會引起上肢或四肢麻木、疼痛、無力等症狀。嚴重時會壓迫頸部神經,當疼痛感傳遞到手臂肩頰骨外側(俗稱膏肓),便會出現手臂痠麻或肌肉無力的情形。 長期低頭加重頸椎負擔 美國有研究發現,當玩手機姿勢不當時,可能讓頸椎承受多達60磅(約27公斤)的重量,比一個7歲小孩還重。以頭部重量約8公斤來計算,27公斤相當於給頸椎增加了超過3倍的壓力;而當低頭角度為60度的時候,頸椎承受力為垂直時的4.5倍,也就是說,當頭部低至60度時,頸椎承受的重量更多達36公斤。 為什麼會造成肩頸痠麻? 除了因姿勢不正確或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導致頸部局部肌肉組織受到長時間牽扯而受傷,另外像是躺著看手機、看電視,打電腦時螢幕擺放太高或太低之外,頸椎退化、椎間盤突出而造成神經壓迫,或者因為其他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腫瘤等,也會出現肩頸痠麻的症狀。 感到頸部痠痛時該怎麼辦? 急性疼痛─可能的原因包括:落枕、運動傷害、不良姿勢或突然拉傷,如外力撞擊、車禍等。 必須短暫休息,避免再過度使用。 固定頸部,可暫時使用軟式頸圈固定。 復健治療:冰敷、低週波電療、適當擺位。 藥物治療:非類固醇止痛藥、肌肉鬆弛劑。 慢性疼痛或痠麻 避免平時不良坐姿及過度使用。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避免頸部承受過度的壓力。 疼痛側減少後仰、側彎、旋轉或三者合一的動作。 運動需依照醫師及治療師的指示進行。 如果適度休息後,痠痛仍沒有減緩,甚至越來越嚴重,就必須儘快就醫確定病因。 平時如何保養及預防肩頸痠痛? 姿勢的矯正、維持良好體態是最重要的預防保養工作。大家若能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以下注意事項,相信就可以擺脫惱人的肩頸痠痛! 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快速改變姿勢 站姿時,挺直背部、縮回下頷並伸長後頸、挺起胸部,收縮小腹,使下背變平。 坐姿時,維持上半身直立姿勢。 使用電腦時,螢幕高度約在眼睛的位置,座椅高度須維持膝蓋略低於大腿,儘量坐靠近螢幕;操作電腦時,手臂自然下垂,前臂可放於桌上。 講電話時,不將話筒夾於肩頸之間。 睡覺時,不要使用過高的枕頭,最好用七到十公分左右的低枕,必要時頸部後面墊些毛巾,可以讓頸部獲得適當支撐。 久坐工作者,每隔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 充足的睡眠及適度的休息,保持心情愉快。 學習放鬆技巧,以利適度紓壓。 避免單肩長時間背重物,可採雙肩後背的方式,將力量平均分擔於兩肩上。 每天至少作2~3回頸部運動,配合甩手運動,先將雙手放鬆做前後擺動的動作,幫助肩頸肌肉放鬆。 現在就點開以下影片,跟著物理治療師動一動,一起來緩解肩頸痠痛吧!

羅莎手術逆轉外翻膝 健保部份給付減輕負擔

68歲的黃女士,因左膝退化外翻呈X形,引發疼痛而不良於行,到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尋求治療,脊椎骨科及骨關節重建科林宗志醫師,考量她的膝關節外翻嚴重,建議使用ROSA羅莎機械手臂膝關節置換手術,精準定位植入角度。術後黃女士的左腿恢復直挺,終於可以擺脫助行器,重拾行動自由。 林宗志醫師以羅莎ROSA機械手臂,為嚴重外翻膝病患置換人工膝關節。 而且過去需要全自費的AI膝關節置換手術,如今有健保給付耗材的部份負擔,將原本高昂的費用,減少到不用過去的一半,大大減輕病患負擔,也讓更多膝關節變形嚴重的病患,有機會選擇ROSA這種新式手術恢復健康。 外翻膝手術難度高 此次接受ROSA手術的黃女士,30多年前曾遭遇車禍,左腿開過刀,膝蓋骨上的釘子透過X光仍清晰可見。隨著年紀漸長,黃女士的左腿開始退化,甚至外翻變形,走路一拐一拐的,平時助行器不離身,還經常感到膝蓋疼痛,用盡各種止痛方法,卻只能短暫緩解。 林宗志醫師指出,大部分退化性膝關節屬於內翻膝(俗稱O形腿),黃女士卻是較少見的外翻膝(俗稱X形腿)。在先天條件限制下,手術治療外翻膝比內翻膝困難許多,因為內側關節平台較外側平台面積大,且內側韌帶延展性較好。 黃女士術後隔天就可以下床行走,第三天即出院返家,兩週後拆線復原良好。她感謝林醫師讓她如獲新生,左腿終於不再疼痛,也不必再使用助行器。 治療嚴重變形關節效果佳 林宗志醫師表示,ROSA機器手臂輔助膝關節置換手術,透過詳細術前規劃,術中輔助導航,提高手術精確度,對於特殊或結構異常的案例,比如用來治療嚴重畸形、變形的關節,有更好的效果。 林宗志醫師表示,ROSA透過詳細術前規劃,術中輔助導航,提高手術精確度,對於嚴重畸形、變形的關節,有更好的效果。 同時ROSA手術可以減少對肌肉組織的破壞,不需要股骨髓內定位釘,減少股骨破壞及手術失血,也不需要軟組織鬆解的動作,減少術後疼痛與復健,搭配新式膝關節植體,多重選擇客製化人工關節,術後更趨近自然活動。 林宗志醫師 脊椎骨科/骨關節重建科 主治項目:關節重建置換及矯正手術、微創脊椎手術,微創脊椎內視鏡單,雙通道手術、肩,膝,手,踝關節內視鏡手術、手外科,及微創手外科內視鏡手術、骨質疏鬆治療及相關骨鬆治療手術、創傷骨科手術,運動醫學手術 我要掛號Facebook粉絲專頁

腸病毒流行期到來 預防感染多管齊下

今年從3月下旬開始,本院兒科門診因腸病毒感染而就醫的病童人數,開始逐漸增加,更有家長反映家中孩童就讀的幼稚園,因為班上有幾個幼童同時感染腸病毒而停課。種種跡象都在告訴大家,今年的腸病毒流行季節來了! 賴信堡醫師提醒家長,注意腸病毒重症的前兆 腸病毒比較喜歡濕熱的環境,是屬於夏天的病毒,不過因為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不像溫帶國家四季分明,因此台灣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的個案報告,不過大致上每年3月底開始,腸病毒感染的病例數逐漸增加;5至6月達到流行高峰;7月學校放暑假後,因為學童減少彼此接觸感染的機會,疫情稍微降溫;不過9月份學校開學後,會再度出現一波小流行。 玩具是傳染的重要媒介 腸病毒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或經由咳嗽、打噴嚏等飛沫傳播,而感染其他健康兒童,吃進被病人糞便污染的食物也可能受傳染,玩具更是幼兒間傳染的重要媒介。被腸病毒感染之後,一般3至5天後開始出現症狀,大部份病人的症狀非常輕微,過了7至10天之後就會痊癒。典型症狀包括口腔、手掌與腳掌出現水泡與潰瘍,甚至合併發燒,也就是所謂的疱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病。極少數病人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麻痺等併發症。 腸病毒疫苗適用6歳以下 台灣可接種的腸病毒疫苗,除了公費常規接種的小兒痲痺病毒疫苗之外,還有2023年上市的腸病毒A71型疫苗。目前國內核准上市的腸病毒A71型疫苗有兩種廠牌,包括國光/安特羅腸病毒A71型疫苗,與高端腸病毒A71型疫苗,皆屬全病毒型不活化疫苗,適用滿2個月至6歲以下幼兒。由於腸病毒A71型是最有可能引起神經系統併發症的腸病毒類型之一,接種疫苗可以預防感染導致重症的風險,因此建議滿2個月至6歲以下幼兒可至門診經醫師評估後自費接種。至於其他大多數的腸病毒型別,目前尚無疫苗可供預防,而腸病毒A71型疫苗對於其他腸病毒型別也沒有交叉保護效果。 勤用肥皂和水洗手 預防腸病毒感染要依靠勤洗手,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很多父母都會隨身攜帶酒精性乾洗手液,其實是殺不死腸病毒的,所以要特別強調勤用肥皂和水洗手的重要性。家中有幼兒的父母回家後,最好立刻更換衣服,並且用肥皂和水洗手,以免將腸病毒帶回家裡傳染幼兒,小孩子的玩具也要經常清洗消毒。另外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更是預防感染的不二法門。 5歲以下是高危險群 如果家中有小孩得到腸病毒時,應該居家休息隔離。家人接觸病童之後要用肥皂和水洗手,以免雙手沾到腸病毒而傳染家中其他小孩。至於居家環境可以使用漂白水消毒。病童的飲食方面可以多補充水分和冰涼的食物,如果出現小便減少、嘴唇和口腔黏膜變乾等脫水現象,就要趕緊就醫。 9成的腸病毒重症都發生在5歲以下幼兒,因此家中5歲以下幼兒感染腸病毒時,父母要特別留心觀察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的前兆。如果病童出現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眼神呆滯或疲倦無力,睡覺時無故驚嚇而全身肌肉收縮,甚至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持續嘔吐,需立刻轉送大醫院治療。 賴信堡醫師 小兒感染科 主治項目:一般小兒科疾病、小兒感染症、兒童健檢、疫苗注射 我要掛號

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 扁桃腺癌治療新選擇

56歲陳先生,最近因喉嚨疼痛而前往聖馬爾定醫院耳鼻喉科就診,沒想到竟然確診為第二期扁桃腺癌!為了提供陳先生更好的治療效果,醫療團隊採取化學藥物治療縮小腫瘤,隨後再進行先進的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完整切除。手術後一週,陳先生即能恢復正常生活,只需定期門診追蹤即可。 盧彥廷醫師表示,達文西手術可作為現代微創技術下,治療扁桃腺癌的新選擇。 以為感冒竟再度罹癌 陳先生在三年前曾罹患下咽癌,接受過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與化學藥物治療(俗稱化療),之後定期在聖馬爾定耳鼻喉科門診追蹤。最近他感到右側喉嚨疼痛,原本以為只是普通的感冒,進一步檢查發現在扁桃腺長出一顆腫瘤,經病理切片證實為惡性,詳細影像檢查顯示腫瘤大小為2.6公分,因此被診斷為第二期扁桃腺癌。 耳鼻喉科主任盧彥廷醫師指出,一般扁桃腺癌治療主要以放射線治療和化學藥物治療為主。然而,陳先生過去曾接受頭頸部放射線治療,若再度施行放射線治療,有較高的局部骨頭壞死或血管硬化風險。加上陳先生的腫瘤較大,且相當接近重要的頸部大血管,若直接進行手術,難以完整保留安全範圍切除,手術風險較高。 頭頸腫瘤團隊通力合作 因此,盧彥廷醫師與聖馬爾定頭頸腫瘤跨團隊的放射診斷科、病理科、血液腫瘤科及放射腫瘤科的醫師,與病人及家屬共同討論醫療決策,決定先為陳先生進行化學藥物治療,縮小腫瘤,確保安全切除的範圍,隨後再進行達文西手術切除,避免癌症擴散轉移。 達文西系統提供3D高解析度放大10倍的鏡頭,讓醫師擁有更佳的手術視野,且多角度彎曲的機器手臂,比人手更靈活進入狹窄的口咽部位,精確切除腫瘤,避免損傷周圍血管或神經,減少術後出血,縮短病人恢復時間。 幸運的是,陳先生的扁桃腺癌及早被發現、及時治療,沒有頸部淋巴轉移的情況發生,目前治療效果良好,並無復發或其他後遺症。 從預防到治療一條龍服務 盧彥廷醫師強調,早期發現對於扁桃腺癌的治療預後極為重要,除了平時要避免抽菸、飲酒及嚼食檳榔,研究證實男性接種HPV(人類乳突病毒)疫苗,能預防口咽癌。聖馬爾定醫院也已引進HPV九價疫苗,提供從預防到治療一條龍的醫療服務。 盧彥廷醫師 耳鼻喉科 主治項目:睡眠障礙(及打鼾)、嗅覺異常、聽力障礙、耳鳴、眩暈、中耳炎(及積水)、鼻過敏、鼻竇炎及鼻息肉、聲音沙啞、咽喉炎、頭頸部腫瘤、突發性聽力障礙;專精:鼻內視鏡手術、咽喉顯微(雷射)手術、耳顯微手術、鼻道成型微創手術(鼻中隔彎曲及鼻甲肥厚微創手術)、耳咽管擴張手術、耳顯微/內視鏡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睡眠呼吸中止手術、微創口咽腫瘤手術 我要掛號

聖馬爾定醫院採用AI內視鏡檢查 大腸癌無所遁形

早期大腸癌沒有症狀,只能依靠定期檢查來發現,但在進行大腸鏡檢查時,仍可能遺漏不易被發現的初期瘜肉,形成大腸癌的隱患。為提高瘜肉偵測率,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升級檢查設備,採用世界最先進的AI腸胃內視鏡系統,藉由人工智慧輔助醫師判讀診斷,讓大腸癌無所遁形。 鄭旭盛醫師指藉由AI內視鏡輔助,更易揪出肉眼不易發現的微小或扁平瘜肉。 猶如醫師的第二雙眼睛 聖馬爾定醫院於2023年引進日本富士7000型高階腸胃內視鏡,並導入全國第一部富士AI人工智能系統,猶如醫師的第二雙眼睛,不僅協助偵測大腸瘜肉,也輔助判讀瘜肉種類,使腸胃鏡檢查更為準確,是預防大腸癌的一大利器。 腸胃肝膽科鄭旭盛醫師表示,相較於以往的大腸鏡檢查,AI內視鏡放大倍率,具備高解析度與廣角視野,可將腸道的組織構造看得更清楚,同時利用不同光源變化凸顯病灶,更易揪出高風險的微小或扁平瘜肉。過去有的瘜肉可能因肉眼限制、腸道皺摺遮擋,或清腸不徹底而難以被發現,如今都獲得大幅改善。 即時偵測揪出可疑瘜肉 多數大腸癌是由瘜肉演變而來,如能儘早發現並及早切除,就能預防癌症的發生。近期一位50多歲的男性,到聖馬爾定醫院接受免費大腸癌篩檢,因糞便潛血呈陽性反應,進一步安排AI內視鏡檢查,過程中AI系統以色框標註並發出聲響,提示醫師可疑瘜肉,診斷為1~1.5公分的腺瘤,經切片檢查證實為第一期大腸癌,因此立即以內視鏡切除,未來定期追蹤即可。 AI偵測到可疑瘜肉,會以黃色框線圈出提示。 內視鏡完整切除預後良好 鄭旭盛醫師進一步指出,大腸瘜肉超過1公分就有癌化病變的可能性,由於內視鏡光學診斷的進步,加上AI的輔助,有利於早期發現是否含有癌化細胞。早期發現就可以用內視鏡完整切除,不需接受開刀剖腹切除器官及接腸手術,避免術後可能發生腸道沾黏、排便困難等後遺症,也不用接受放射線治療,病患的日常生活幾乎不受影響。 提醒50歲以上民眾,每兩年可至醫院接受1次大腸癌免費篩檢,或者利用定期健康檢查加作無痛腸胃鏡檢。如果有家族史,或者出現大便中有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經常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也請儘快就醫詳細檢查,以便早期揪出病變。 鄭旭盛醫師 腸胃肝膽科 主治項目:腹痛、消化性潰瘍/出血、胃酸逆流、大腸瘜肉、胃癌、大腸癌等、BC型肝炎、肝硬化、肝癌、膽(道)結石、診斷性及治療性超音波、胃鏡及大腸鏡檢查 我要掛號

突發性聽力障礙有增加趨勢 單側耳鳴宜儘快就醫

40歲陳先生經過兩天重感冒,症狀雖有減輕,左耳卻突然感到悶悶的,外出時甚至因沒聽見喇叭聲,差點撞上摩托車。驚慌之下趕緊到聖馬爾定醫院耳鼻喉科門診求助,才發現是俗稱「耳中風」的突發性聽力障礙。耳鼻喉科主任盧彥廷醫師建議儘快就醫治療,有機會完全恢復,若置之不理,則有可能終生遺憾。 盧彥廷醫師建議,突發性聽力障礙應儘早就醫治療。 「耳中風」其實不是中風 近來早晚溫差大,「耳中風」的病人有增加趨勢。盧彥廷醫師指出,「耳中風」其實是突發性聽力障礙,和一般認知的「腦中風」不同,許多與病毒感染有關,其他致病原因還包含血液循環、自體免疫等疾患,極少數和腦部腫瘤有關。 陳先生告訴醫師,他因感冒鼻塞,伴隨咳嗽症狀已持續兩天,沒想到第三天突然發現左耳聽不清。他靜下心想要聽得更清楚,但左耳模糊不清加上閉塞壅塞的感覺,卻愈來愈明顯。接著不知是耳裡還是腦裡,響起蟬鳴般的高頻聲,夾雜著有如火車經過鐵軌震動的低頻聲,他本來不以為意,但這些聲響幾乎無孔不入,令他感到相當煩躁。 後來陳先生實在坐不住,試著出門看看會不會改善,大馬路呼嘯而過的車流,讓耳鳴變得不再響亮,正慶幸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時,突然左側一輛摩托車疾駛而過,差點與他擦撞,陳先生赫然發現,自己聽不見喇叭聲警告而闖紅燈,險些釀成意外。 突發性聽障逾六成可改善 盧彥廷醫師表示,陳先生屬於突發性聽力障礙的典型症狀,突發性聽力障礙顧名思義是突然發生,不是漸進式的,大多是單側耳朵受損,治療上以類固醇為主,可經由口服或針劑,也可直接將類固醇注射於中耳浸潤聽神經,其他如高壓氧或針灸等,也可做為輔助治療。 盧彥廷醫師強調,如果患者能儘早發現並接受治療,依照目前世界權威的醫學研究資料顯示,超過六成以上的機會能獲得改善。如果置之不理,有可能造成長期聽力神經缺損,甚至引起終生聽障,民眾不得不慎。 盧彥廷醫師 耳鼻喉科 主治項目:睡眠障礙(及打鼾)、嗅覺異常、聽力障礙、耳鳴、眩暈、中耳炎(及積水)、鼻過敏、鼻竇炎及鼻息肉、聲音沙啞、咽喉炎、頭頸部腫瘤 專精:鼻內視鏡手術、功能性鼻整形手術、咽喉顯微(雷射)手術、耳顯微手術 我要掛號

孩子近視了!「配眼鏡」是唯一的選擇嗎?

今天讓我們來聊聊小孩近視「配眼鏡」吧! 台灣學童的近視率高,從診斷、治療到長大後度數平穩,對家長和孩子衝擊最大的時間點,落在「配眼鏡」這件事。人生第一次需要配眼鏡,帶給家長很多疑問和憂慮:是不是戴上去就摘不下來了?是不是戴上眼鏡度數更容易加深?是不是戴了眼鏡就不用再點散瞳劑了?可以直接選角膜塑型片?或者可以戴隱形眼鏡嗎? 矯正近視也要控制度數 當孩子的近視已到了看不清楚黑板或電子白板的程度,我們需要為孩子找回清晰的視力,「配眼鏡」是最有效、最實際的選擇。一般我們熟悉的眼鏡泛指「單焦點」鏡片,就是鏡片上只有一組近視加散光的基本度數,可能會附加抗紫外線、多層膜、全視線、超感光、抗藍光等功能。不過,「單焦點」鏡片對孩子來說,僅是重獲清晰視力的基本款輔具,並非治療,不具有延緩或加速近視度數進展的功能。 但對孩子而言,成長在繼續,近視度數也在繼續,如果希望控制近視進展,長效散瞳劑仍是孩童配鏡後不可割捨的治療。以長期來看,孩子長大成年時最終近視度數是4百度或1千度近視,預後還是截然不同的;以經濟效益來看,每半年換鏡片或每1至2年換鏡片,費用也是大大不同的。 控制兒童近視的方法 有些做過功課的家長提出進一步質疑:「配眼鏡」是最好的選擇嗎?的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對孩子而言,最好的選擇應該因人而異。 依據全球性的國際近視機構InternationalMyopiaInstitute(IMI)介紹控制近視的最新方法:包括光學方式如特殊設計眼鏡鏡片、特殊設計軟式隱形眼鏡;以及傳統方式:包含角膜塑型片、兒童控制近視鏡片以及長效型散瞳劑,提供家長依孩子的個別需求,來做最適當的選擇。 新發展一:光學離焦眼鏡鏡片 2019年有一篇由Hoya公司贊助的3年前瞻性隨機多中心臨床試驗報告,以183名6至12歲、近視在100度到400度之間的學童,比較其配戴新款光學離焦多段鏡片(即新樂學鏡片)和傳統單焦點鏡片的近視控制效果,結果顯示光學離焦多段鏡片確實更為有效,新樂學鏡片因此閃亮登場,受到矚目。其他廠商也推出類似產品,例如依視路的「星趣控」也有類似的設計與效果。另外,蔡司公司雖然沒有任何研究完成,但也是基於近視控制的原理推出相關的新產品。 光學離焦眼鏡鏡片的優點為非侵入性、無年齡限制;缺點則是視野較小與近距離稍微模糊,且需自費使用。不過,以上卻有兩項隱藏資訊:這份報告觀察期不長僅有3年,而且是研發者自己的報告。未來還需等待更多的證據證明。 新發展二:軟式多焦點隱形眼鏡 截至2023年,美國FDA獲准兒童可配戴的近視控制隱形眼鏡MiSight1day,是由酷柏光學研發的特殊設計軟式日拋鏡片。酷柏光學公司贊助為期3年的多中心雙盲隨機臨床試驗報告,以144名8至12歲、近視介於75度到400度之間的學童,比較其配戴新款近視控制隱形眼鏡(MiSight1day)和傳統單焦點隱形眼鏡的近視控制效果,結果顯示新款近視控制隱形眼鏡,能減少50%的近視進展。 軟式多焦點隱形眼鏡的優點為日拋選擇,使用方式簡單,可由孩子自行操作,能配合一些體育班、舞蹈班孩子的日常需求,或是作為因雙眼不等視難以配鏡的好選擇;缺點則因設計為日拋鏡片,一年計算下來的價格不斐,且其為侵入性治療,須注意角膜併發症。此外,度數範圍有限制且無散光片可以訂購,法令規定9歲以上才能配戴。 同樣的,試驗報告雖是可信度很高的機構,但試驗觀察期不長僅有3年,是研發者自己的報告,未來需等待更多的考核結論。建議在使用此類產品前期,應先觀察一段時間(3至6個月),以確保其好處大於副作用與併發症風險。在治療之前需詳細了解其優缺點及注意事項,治療後的定期回診也是減少併發症風險不可或缺的要素。 既有的發展:角膜塑型片 角膜塑型術Orthokeratology(Ortho-k)是現有施行多年的近視控制選項,近年有許多與角膜塑形片相關的近視控制機制與提高其療效的研究,均頗有斬獲。優點為能配合一些體育班、舞蹈班孩子的日常需求,全程家裡操作;缺點則是每日清潔保養鏡片須確實,年幼的孩子需依賴家長施行,每晚須戴鏡睡足8小時,有些年長的孩子可能時間不足,無法維持一整日的視力。且其為侵入性治療,須注意角膜併發症,價格昂貴,耗材需注意完備及效期和使用方式。建議在使用角膜塑型術前期先觀察一段時間(3至6個月),以確保使用好處大於其嚴重副作用風險,並在治療前充分接受衛教。 近視進展快速的小朋友對於Ortho-k的治療更有反應,因此年紀小的小朋友可能更能受益於治療,但台灣法令規定正式能配戴的年紀是9歲,未滿9歲的孩子配戴有一定風險,需簽署相關切結書。 長期且持續有效的治療:長效型散瞳劑 長效型散瞳劑阿托品在台灣經過長期使用,包括健保制度實行之前和之後,證實長效型散瞳劑阿托品0.1%、0.25%、0.5%對於近視控制長期且持續有效,能以健保的方式落實在視力保健醫療,罕有併發症,長期觀察安全無虞。 2019年底「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能否有助控制近視」第二階段研究發表:經過兩年的臨床試驗,整體治療效果而言,0.01%濃度落後於0.025%和0.05%,0.05%兩年治療效果為最佳。2019年還有一個0.01%阿托品結合角膜塑型術的回顧性研究,結合療法的優勢在於期望整體治療效果可以更佳,發揮加乘效果。 此外,阿托品反彈效應也一直是治療需要注意的地方,此現象為停藥後眼軸長度變化,反而會比沒點藥時變化更快,且該效應跟濃度高低正相關。不過反彈效應目前還需更多研究來探討其持續時間跟強度。建議阿托品停藥需有計畫、遵照醫囑。 近視的矯正與控制方法比較   長效型低濃度散瞳劑 角膜塑型片 周邊離焦隱形眼鏡 周邊離焦眼鏡 使用時機 晚上點藥 睡前佩戴 白天佩戴 白天佩戴 功能 •減緩眼軸長度增加•有效控制近視度數增加 優點 •便宜、方便•具有各種濃度選擇 •白天無需佩戴 •不必戴鏡框•日拋•無須清潔•試戴方便 •無需清潔•佩戴方便 缺點 •日間畏光•看近可能視力模糊•另須佩戴眼鏡 •自費•鏡片清潔保養 •自費•佩戴10-14小時 •自費•周邊清晰度及對比度下降 備註 低濃度副作用較少,但近視控制效果較差。 低發生率的角膜破皮或潰瘍,須注意佩戴清潔。 注意眼睛過敏,也可能會有角膜潰瘍,須謹慎佩戴。 佩戴可能頭暈,尤其運動及上下樓梯。 (表格出處: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 稍微加分的選項:長效型散瞳劑搭配兒童控制近視鏡片 不同於單焦點鏡片,傳統的「兒童控制近視鏡片」是近視加散光度數呈現波段變焦,透過這樣的鏡片設計,孩子看遠、中、近距離時,可以依其視線而搭配不同的度數,得以看清遠方,又方便近距離閱讀時降低度數,搭配阿托品長效型散瞳劑,是一種進階款輔具,對於延緩近視度數加深稍有加分;不過,對於孩子近視度數不穩常需換眼鏡度數的家長,費用不少。 一直是最重要的環境因子:戶外活動 戶外活動的時間已經證實是近視控制的關鍵,雖然機制尚未有清晰的輪廓,無論是陽光的哪一段光波,喚醒視網膜節細胞,還是促進大腦中的多巴胺保護視力,環境和光學介入,都是目前最熱門的研究重點。這也符合大多數民眾的觀察,如果一個孩子愛打球、愛運動,老是往外跑,在家裡坐不住,眼睛通常會更雪亮,視力比一般小孩更好。 近視是台灣孩子共同的困境,需要積極面對,目前有各種近視療法,各有其優缺點,每一個孩子開始治療近視時,都應該依據自身的需求,量身訂做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每一種治療方式都必須有3至6個月的觀察期,讓我們一齊為孩子營造一個更清晰的未來! 郭淑貞醫師 眼科 主治項目:青光眼、糖尿病眼疾、視網膜症、斜弱視、複視、兒童視力保健、角結膜疾病、倒睫、溢淚、白內障評估、一般眼疾、眼科手術及雷射治療 我要掛號

搶救腦中風 牢記FAST自助助人

早晚溫差大,容易使血管劇烈收縮,進而導致腦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發生。如果能在發生腦中風的第一時間送醫,有很大機會可以打通阻塞的血管,因此對腦中風有正確認知是相當重要的,或許某天發生在您身邊時,您就能具備自助助人的能力。 有三高的民眾應定期檢查,預防腦中風的風險。 什麼是腦中風? 腦中風又稱「急性腦血管疾病」,是因為急性的腦部血管梗塞導致缺血性病變損傷,或血管破裂溢血導致腦組織損害,所造成臨床上功能的障礙。 腦中風的分類 腦中風是因為腦部血管出問題,75%是腦血管阻塞,25%是腦血管自發性破裂。因此簡單分為兩類: 一、缺血性腦中風 常見下列兩種類型: 腦血栓:腦部血管逐漸硬化,造成管徑狹窄而導致阻塞。 腦栓塞:在阻塞部位外的其他地方帶來的栓子(以心臟最多,如血塊、細菌贅生物、脂肪或氣泡等),隨著血流進入腦部循環,在較小的腦血管造成阻塞。 二、出血性腦中風 依出血原因可分為以下三種: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所有腦出血最大宗 動脈瘤破裂:所造成之腦出血以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居多 動靜脈畸型:通常好發於年輕人,又稱為年輕人的腦出血。 造成腦中風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腦中風的危險因子通常是經年累月造成的,分為可改變的危險因子及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種族、天氣、遺傳;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則包括:抽菸、飲食習慣、過量飲酒、缺乏運動、肥胖。此外,經由疾病控制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頸動脈狹窄、最近有暫時性腦缺血發作(TIA)、心房顫動、心臟病等。 怎麼知道自己中風了? 有突發性身體局部徵候時,可以請當事人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無法做到任一動作時,就要趕快撥打119送醫急救。為能即時判斷急性腦中風症狀,可牢記「中風口訣FAST四步驟」: 一、「F」就是Face,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 二、「A」就是Arm,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 三、「S」就是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當以上三者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就要趕快送醫。 四、「T」就是Time,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 發生中風的第一時間要怎麼辦? 保持鎮靜 迅速撥打119送往合格的緊急醫療醫院,儘量減少留在現場的時間。 切記!勿立即給予降血壓藥物及餵食任何食物。 將無力的那一側肢體朝上側臥,以避免嘔吐嗆到導致吸入性肺炎。 解開緊身衣物,如皮帶、胸罩、領帶..等,以幫助病患呼吸。並仔細監測病患的意識程度、呼吸、血壓與心跳之變化,上下肢、左右側運動與感覺的狀況。 確定及記錄中風症狀發生的時間,這個計時動作對後續的評估及治療很重要。 一旦發現中風症狀,4.5小時內送醫,才有機會接受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把阻塞血管打通。 如何預防腦中風? 量血壓血壓指心臟將血液打至全身對血管壁所造成的壓力,包括收縮壓及舒張壓;高血壓是腦中風的最主要危險因子,因此養成每日定期監測血壓變化及按時服藥是很重要的。 察覺並治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得到腦中風的機會是一般人的兩倍。但如果糖尿病患者能積極控制血糖與血壓,則可使腦中風的發生降低。 控制血脂高血脂症會加速動脈粥狀硬化,一般而言注意個人飲食與運動,可有效控制血脂肪,若仍無法控制則可請教醫師以藥物治療。 控制生活因子若有抽菸習慣,建議要戒菸;抽菸容易使血管動脈粥狀硬化及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增加腦中風機會,同樣的也請勿飲酒過量。 體重控制研究結果顯示,體重過重的人容易有代謝症候群,發生高血壓、糖尿病與心臟病,可說是集多種危險因子於一身。將體重控制在正常範圍,可減少腦血管及心血管疾病發生。 頸動脈檢查頸動脈狹窄超過70%者,會增加近期發生腦中風機會。積極治療方法可以考慮施放血管內支架或施行外科摘除斑塊手術。其他則可給予抗血小板凝聚藥物或降血脂藥物,來減緩動脈硬化和減低血栓的形成。 其他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適度工作,充分休息及睡眠;放鬆心情、保持情緒穩定,勿憂慮、易怒。 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纖維食物、多喝水,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淋浴宜用溫水,水溫過高或過低都會使血管劇烈收縮,導致血壓升高。 適度規律運動,加速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 定期健康檢查,了解自我身體狀況。 葉柏延醫師 神經內科 主治項目:頭痛、癲癇、中風、半身不遂、肌力減退、肢體無力、手腳麻痛、頭痛、坐骨神經痛、肌肉抽搐、巴金森氏症 我要掛號

好好愛自己 容光煥發讓自信加倍

大病痊癒後,是否有新的人生觀?孩子長大了,生活重心發生轉移,如何因應改變?有人想要吃遍山珍海味、有人計畫環遊世界,也有人決定去做醫美,讓自己變漂亮! 皮秒雷射除了美白、除斑,還能改善細紋及粗大毛孔的問題。 案例一 中年的鄭女士罹患乳癌第二期,切除右側乳房,完成了放射線的全部療程,宛如新生的鄭女士決定善待自己,到聖馬爾定醫院醫學美容中心尋求皮秒雷射治療,改善臉上的斑點和暗沈,治療後親友都誇她至少年輕20歲,讓她相當開心,更有自信迎向未來的人生。 案例二 張女士的先生從事科技業,平時忙於工作,因此一家老小都交給她照料,是典型的「三明治世代」。張女士的生活重心圍繞各項家務、接送小孩上下學、補習,有時還要帶長輩就醫、幫忙送餐。直到小孩離家到外地上大學,她終於有時間好好打理自己的「門面」,決定以皮秒雷射去除困擾多年的黑斑和痘疤,讓自己的皮膚恢復年輕時的亮白狀態。 案例三 50歲的楊女士離婚後與80多歲的爸爸同住,臉上的雀斑讓她從小被冠上各種外號。楊爸爸人老心不老,平時喜歡上網學習各類新知,更新腦中的資訊,當得知皮秒雷射可安全有效去除各式斑點,便鼓勵女兒嘗試,就算女兒已步入中年,依然是他心中的小女孩,疼愛女兒的心情表露無遺。 皮秒雷射養膚更健康 聖馬爾定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蔡宜臻指出,許多民眾對於雷射仍停留在過去的錯誤觀念,誤以為雷射會使臉皮越打越薄,甚至從正常的皮膚變成敏感肌。事實上,皮秒雷射是經過破壞再建設的過程,也就是養膚的概念,雷射後加強保濕及防曬,可更快修護皮膚,反而使皮膚變得更健康。 蔡宜臻醫師表示,皮秒雷射除了美白、除斑,還能改善細紋及粗大毛孔的問題。其最大特點是雷射光擊發時間短,對皮膚造成的熱傷害大為減少,術後反黑機率下降,恢復期也因此縮短。至於療程次數則視斑點的特性而定,淺層的斑點一次就可完全去除,較深層的斑點可能需要多次療程才能根除。 蔡宜臻醫師 醫學美容中心 主治項目:一般皮膚疾病:女性及小兒皮膚病、蕁麻疹、濕疹、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青春痘、病毒疣、雞眼、香港腳、蟹足腫醫學美容:雷射除斑、痘疤治療、雷射除毛、雷射點痔、光療、音波拉提、肉毒桿菌注射、除刺青 我要掛號

雙通道脊椎內視鏡微創翻修 治療高齡脊椎退化效果佳

年近90歲的王姓阿公,十多年前曾接受傳統脊椎手術治療,近日出現下背痛、腳麻無力的症狀,連平日最愛的公園也沒辦法去。聖馬爾定醫院骨關節重建科林宗志醫師,以雙通道內視鏡為王姓阿公進行翻修手術,徹底解決其脊椎不穩定及神經壓迫的問題,幫助阿公恢復自由行動力。 林宗志醫師為王阿公施行雙通道內視鏡翻修手術,阿公隔天即可下床活動。 友善高齡及翻修利器 林宗志醫師指出,雙通道內視鏡手術是治療高齡脊椎疾病的友善方式,更是脊椎翻修手術的利器。傳統的脊椎手術過程中,除了較大的傷口,影響更大的是大範圍的脊椎骨骼切除,以及附著的脊椎核心肌肉的破壞,導致術後的脊椎肌肉力量及背脊骨骼支撐大不如前,容易無力、腰痠背痛,更進一步造成之後的脊椎再退化。 新型的雙通道內視鏡克服手術上的限制,在放大的手術視野下精準治療病灶,只需要幾個一公分或更小的傷口即可完成,因手術傷口小,組織及骨骼結構破壞少、流血少,因此手術風險低、恢復快、住院天數較少,術後產生後遺症與併發症也比傳統手術少。 10多年前曾手術再退化 這位高齡近90歲的王阿公,十多年前的手術治療結果相當成功,不過之前的醫師也提醒說,十年後可能面臨脊椎再退化的問題,而需要二次手術。十多年後果不其然,王阿公的脊椎再度因退化變得不穩定,並有神經壓迫的問題,導致他的下背部疼痛不已,連帶造成腳麻無力,不僅白天坐立難安,夜裡也睡不安穩,平時喜歡「趴趴走」的他只能在家「顧厝」,內心感到相當鬱悶。 恢復快不需他人看護 王阿公在家人的陪同下到聖馬爾定醫院骨科求診,表明過了十幾年的時間,年紀更大了,體力更差了,身體的內科疾病更多了,心裡更害怕開刀了,對於再接受過去的傳統手術大刀來治療感到擔心,於是接受林宗志醫師的建議,利用最新的雙通道脊椎內視鏡技術,進行脊椎微創翻修手術治療。 王阿公術後隔天即可下床活動,他表示手術疼痛感及疲累虛弱的感覺,甚至比十多年前手術的時候來得少,術後短短幾天就恢復正常的生活方式,不須別人照顧看護,不僅獲得很好的治療成果,生活品質亦得到非常大的改善。 林宗志醫師 脊椎骨科/骨關節重建科 主治項目:關節重建置換及矯正手術、微創脊椎手術,微創脊椎內視鏡單,雙通道手術、肩,膝,手,踝關節內視鏡手術、手外科,及微創手外科內視鏡手術、骨質疏鬆治療及相關骨鬆治療手術、創傷骨科手術,運動醫學手術 我要掛號Facebook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