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資訊

膝蓋痛以為退化 原來是脊椎狹窄壓迫神經

隨著年齡增長,不論是工作或是日常生活來回走動、上下樓梯,膝蓋疼痛一直是門診病患常見的症狀之一,但膝蓋疼痛卻不一定都是退化引起的。 一名65歲林姓病患日前因為膝蓋疼痛,上下樓梯疼痛無力到本院求診,原本以為是膝蓋退化的問題,經詳細檢查後才發現,竟然是脊椎神經壓迫導致。林先生感嘆地說,之前一直以為是膝蓋退化,保健食品一直買,吃了沒什麼效果,別人推薦的傳統療法、另類療法也都嘗試過了,就是沒有進步,還越來越嚴重,藥一直吃也怕身體吃出毛病,還好檢查出來不是膝蓋退化,而是脊椎的問題,治療過後,現在又是一尾活龍了! 圖片來源/freepik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大部分民眾在遇到筋骨痠痛問題的時候,總是容易想到哪裡痛就去治療哪裡,腰痛想去治腰,膝蓋痛就覺得是筋骨損傷退化,要看「腳頭烏」。門診中很容易遇到的情形是,病患抱怨膝蓋疼痛無力,X光檢查卻發現膝蓋還是很健康,或只是輕微退化而已,不至於導致膝蓋的症狀。 雖然病患表示腰部脊椎只有稍微不適,或甚至覺得只是工作疲勞,導致腰痠睡不好而已,但進一步詳細檢查之後,發現其實是因脊椎狹窄而壓迫到掌管膝蓋部位的神經,才讓患者膝蓋疼痛或是「腳頭烏」無力,行走困難。 對症治療勿拖延 一個簡單的走路動作,必須要人體的許多器官功能互相配合才能完成。需要良好的骨骼提供支撐,需要完整的關節與軟骨提供活動,需要肌肉提供力量,更需要神經來傳遞指令,驅動肌肉活動,回傳本體感覺,協調活動才可以完成一個看似簡單的「走路」動作。 一旦神經功能出現問題,就好比電線或電話線出了問題,可能傳遞有雜音的訊息,會發生感覺疼痛或麻痺、或感覺異常、或是電力傳導不順造成短路,而有肢體無力、偏癱、跛行的表現。這些都是神經導致下肢或膝蓋不適症狀的來源。 身體的不適就是一種警訊,如果有身體不舒服的情況時,建議先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檢查治療,避免病情拖延或是白走冤枉路的情況發生。 林宗志醫師 骨科部 主治項目:關節重建置換及矯正手術、微創脊椎手術,微創脊椎內視鏡單,雙通道手術、肩,膝,手,踝關節內視鏡手術、手外科,及微創手外科內視鏡手術、骨質疏鬆治療及相關骨鬆治療手術、創傷骨科手術,運動醫學手術 我要掛號

老人迷途恐患失智症 提高社會參與可助改善

80歲劉先生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步運動,之後卻走丟找不到回家的路,幸好當天透過協尋順利找回。事後家人覺得不對勁,於是安排到本院神經內科門診檢查,診斷為失智症。劉先生經藥物治療,並加入日間照顧中心,病情獲得控制。 葉柏延醫師詳細為病患檢查 葉柏延醫師表示,失智症有跡可循,家人平時應多加關懷 走失老人與失智症有關 每一位走失老人的背後,很可能就是失智症的個案。據估計,全台老人走失有一半以上與失智症有關。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失智人口已突破30萬人,老人失蹤案件也逐年增加,而且很多都是因為走失才第一次被診斷出失智症。 失智者因方向感障礙,即使原本熟悉的住家附近也可能迷途,加上欠缺問題解決能力,所以走失後無法適時求救。老人家年紀大身體狀況較差,也可能合併有慢性病,走失後在外風吹日曬,酷暑或飢寒交迫,會更加危險。 失智症有跡可循 長輩在外突然迷路不知如何回家,通常已進展到失智症中期。失智症其實有跡可循,可惜家人多不以為意,認為年紀大記性不好是正常;同樣事情再三重複,是囉唆愛碎唸或是過度關心的嘮叨。長輩外出次數減少,則被認為只是懶得動,喜歡宅在家。這些行為都可能是失智症的前兆,親友應該多提高警覺,用心關懷。 雖然大多數的失智症不可逆轉,但失智症經過良好治療,其實是可以控制的。曾有阿茲海默氏症病人,第一年病情快速惡化,認知功能愈來愈差,家人幫忙報名日間照顧中心,搭配藥物治療。如今7、8年過去了,該名長輩一直維持失智症中度,白天到日照中心「上學」,大小便都能自理,也可以自己走到門診,減輕家人不少照顧壓力。 規律作息助延緩病情 對失智症患者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保有基本的時間觀念,才不致發生行為症狀,這也是各地廣設日照中心及長照據點的原因。近來失智症治療的較大突破,是不再只單純以藥物控制,而是採團隊合作方式,結合心理、復健、社工及長照人員,透過社區據點,增加人際互動與長照個案管理,提供多項訓練課程,活化失智者腦部細胞,治療效果更勝以往。 隨著老年人口增加,未來失智症患者也會愈來愈多,如果發現家中長輩可能患有失智症,應儘早就醫,可多加利用各地政府的共照中心資源,尋求專業知識的幫助,及早控制病情,延緩失智症的進程。 葉柏延醫師 神經內科 主治項目:頭痛、癲癇、中風、半身不遂、肌力減退、肢體無力、手腳麻痛、頭痛、坐骨神經痛、肌肉抽搐、巴金森氏症 我要掛號

遠離口腔癌 及早戒除菸酒檳

口腔癌好發於45歲以上男性,尤其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的習慣,更是大大提升罹患口腔癌的機率。面對口腔癌的治療,手術切除是最有效的方式,但往往患者與家屬聽到會心生恐懼與擔憂。手術各分期都會有不同的治療計畫,以下簡單說明術後常見情況供民眾了解,藉此也鼓勵民眾早日戒除菸酒檳,以降低罹患口腔癌的風險。 圖片來源/freepik 【手術治療】 口腔癌手術常需進行頸部淋巴廓清術,避免轉移或是移除已轉移的淋巴結。對於少數初期的口腔癌,僅需做切除及觀察頸部淋巴結,可能會產生切除後的傷口疼痛及出血情形。 【氣切】 暫時性的氣切造口會造成術後痰液較多,患者無法發出聲音。痰液較多的情形需要頻繁的抽吸以確保氣切管通暢,氣切移除後,病患才有辦法發出聲音,但有時移除氣切會發生聲音沙啞情形,大部分會在幾週後改善。 【頸部廓清】 透過移除頸部淋巴結來避免局部轉移,在這個區域有許多神經血管,術中即使沒有移除一些神經,過程中的拉扯仍有可能造成神經受傷而影響功能。當神經受影響時可能影響到吞嚥或抬手,這些情況都需要時間來觀察及恢復。 【重建】 對於較具侵犯性的病兆,需要移除較多的組織,再加上必要的安全範圍,在腫瘤切除後會有較大的缺損,就需要使用游離皮瓣進行重建,以達到恢復外觀功能的目的,當游離皮瓣的血管出現阻塞,就需要立即再次手術來排除問題。 【重建部位】 常見游離皮瓣重建的部位有前臂或是小腿,若是使用前臂可能會有術後循環較差腫脹的情形,若是使用小腿則會包含一部份的腓骨,術後可能發生腫脹、站立時疼痛的問題。針對游離皮瓣供應區的傷口,會取一層薄的皮來修補,通常會使用腹部或是大腿,術後可能會有疼痛以及傷口癒合後的疤痕。 【鼻胃管使用】 術後因為吞嚥功能受影響,需要使用鼻胃管。鼻胃管容易造成喉嚨的不適感,但為避免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仍需使用以進行灌食。 【術後治療】 依照手術後的病理報告,決定是否需要做後續的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這些治療都可能會有副作用,無論是否做這些治療,術後都需要定期且長期的門診追蹤。 口腔癌治療有如漫長比賽 口腔癌治療好比是一場棒球比賽,手術完成後,比賽來到三局下半,四、五、六局面對術後各種症狀有後續的治療追蹤,可能還要打延長賽,這是一場漫長的比賽,病人、家屬與各專科醫療團隊都必須參與其中。如果可以預見後面的結果,是否願意改變自己,減少可能發生的機會?就從現在起戒除菸酒檳,為自己也為家人,預留更健康的人生。 蔡宗霖醫師牙科 主治項目:一般牙科 牙科門診表

養成運動習慣 減重不復胖

醫師:「這次的健康檢查報告,算是輕度肥胖,如果可以減重,對健康有正面幫助喔!」 民眾:「我也很想瘦下來,只要少吃點就可以了嗎?」 醫師:「少吃、多動雙管齊下,效果會比較好。」 民眾:「可是我不太想去運動耶!」 醫師:「如果只是要減重,的確少吃就會有效果,不過加上運動的話,對體態跟之後維持體重,效果會更好。」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19歲以上成人在106~109年的調查中,肥胖(BMI≧27)的比率達到23.9%,相當於每4~5名成年人就有1位是肥胖的情形,而且肥胖是心血管及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險因子,因此減重也成了台灣社會的熱門議題。 減重更要減體脂 一個體脂率很高但肌肉量不足,和另一個體脂率正常但是肌肉量很高的人,這兩位就算身高及體重相同,他們的健康及體態也不會是一樣的。因此不只是減重,更重要的是要減去多餘的體脂,運動便能達成這項目的,而與減重相關的運動型態,主要是「有氧運動」及「阻力訓練」(或稱為重量訓練)。 在有氧運動的部份,不論是快走、跑步、游泳、騎腳踏車、負重行走等,只要能達到「中等」強度,也就是在運動時覺得有點喘,還可以說話聊天,但沒辦法唱歌的程度,並且維持一段時間,都會有所幫助。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運動時消耗的熱量愈多,減脂率也會愈高;美國運動醫學會的運動處方就指出,建議每週5天、每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之後再逐漸增加到每週250~300分鐘的有氧運動,會讓減重效果更好。 有氧運動可助減去多餘體脂 重量訓練減肥不減肌 但是在減重的過程中,往往減去的不只是脂肪,還有非脂體重。研究指出,通常減去的體重裡面有25%是非脂體重,其他的是脂肪,而如果要減少非脂體重的下降,就要加入重量訓練。當我們的肌肉量保有愈多,對於基礎代謝率的維持就愈有幫助,也愈能在日常生活中幫忙燃燒熱量。 也許是受健美選手的印象影響,有人以為重量訓練要有效,得整天待在健身房,實際上,可以從1星期2次的訓練開始就好。建議使用的動作分為:推(上推、臥推…)、拉(引體向上、硬舉…)、蹲與舉(深蹲、後腳抬高蹲…),開始時選這3種動作,每種作3組,每一組作8~12下,而每一組中間休息3分鐘。整個訓練時間大概每次花1個小時,在這1個小時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休息,這樣累積幾個星期,就能有不錯的成果。 運動才能維持減重成果 有人說,不運動只靠飲食,還是有成功的例子啊!沒錯,減重成功最重要的在於能量的負平衡,只要進來的熱量比出去的熱量少,一樣可能讓體重逐步下降。但是這樣的方式得面對2個重要的問題,第1個是在減重的過中,如果不增加活動的消耗而只想靠少吃來達成,飲食的控制上要更加嚴格才能達到足夠的負平衡。第2個問題則是在減重達標後的維持,如果能建立運動的習慣,在後續維持減重成果上,比只靠飲食來得有用。 減少「坐式」生活 如果就是不想運動呢?那麼至少增加日常的活動,減少坐式生活。我們的日常能量消耗分成3大類:基礎代謝(靜躺在床上時的耗能)、活動產熱(運動及一般活動)、食物熱效應(因進食而額外消耗的熱量)。在減重的時候,身體會試著降低能量消耗來對抗,不論是基礎代謝或是活動產熱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增加日常生活中一般活動的能量消耗,也是一種有用的方式。例如:移動距離如果沒有很遠,可以用走路取代騎車;如果能爬樓梯就不要坐電梯;能站著就不要一直坐著;多做些家事…,可以想想自己的生活型態,找出適合自己的調整模式。 運動不只能增強體能及肌力,也能讓減重的成果維持更久,當然還是要有適當的飲食控制及良好的睡眠,才能達到減重的目標。如果願意投入運動的行列,合理安排有氧及重量訓練,相信只要幾週,就能看見體重及體能的改變。如果原本沒有運動的習慣,即使1週只有1天,或者增加平時走路的時間,只要比原來的習慣多動一些,也能朝著希望的目標更進一步。 現在就跟著陳志誠醫師一起來動一動吧! 陳志誠醫師家庭醫學科 主治項目:健康諮詢、健康檢查、感冒、咳嗽、老年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 我要掛號

身體找回健康的感覺 用對方法終於瘦下來!

72歲的郭先生,年輕時從事公關業務,長年交際應酬,身材逐漸走樣,尤其腹部中廣,宛如懷胎數月;剛開始不以為意,直到驚覺自己走幾步路就會喘,健康亮起紅燈,終於下定決心減重。 減重前後對比 經本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花士哲醫師以俗稱「瘦瘦針」的Saxenda善纖達,搭配營養及運動處方,為他進行一系列療程,三個月減下14公斤,從89公斤降到75公斤,腰圍也從115公分(約45吋)縮小到97公分(約38吋),除了外形的變化,原本高血壓、高血脂的老毛病也不藥而癒,整個人煥然一新。 醫療級減重療程量身訂作 郭先生約三個月前到本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門診就醫,不到160公分的身高卻將近90公斤,腰圍達到45吋,判定為腹部肥胖及中度肥胖體位。郭先生的減重方法,除了專屬的營養及運動調理處方,並搭配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及衛福部核准的Saxenda善纖達,即俗稱的「瘦瘦針」,由醫療團隊為他打造專屬的減重方案。 郭先生說,年紀較大,代謝比較差,原本不奢望體重可以減下來,後來依照醫師指示與營養師指導,配合使用瘦瘦針,很高興可以在3個月就瘦了一圈。 營養師為三餐把關 除了瘦瘦針,郭先生平時的飲食也做了大幅調整,由營養師指導菜單,每天上傳三餐讓營養師確認份量是否正確,有如瘦身教練隨身監督,再加上每次回診都由醫師親自追蹤檢查,讓他瘦得很放心。治療第一週就有明顯的輕盈感,除了體力恢復,走路不再喘吁吁,最令人驚喜的是,長期服用的三高藥物開始減藥,各項數值都達到正常範圍。 郭先生積極減重的背後,離不開家人的支持和鼓勵,他的女兒因為擔心郭先生的健康狀況,長期以來不斷威逼利誘,卻不見效果,這次女兒在他的同意下為他安排完整療程,為了不讓女兒「漏氣」,他積極配合治療,加上郭太太在家烹煮三餐時積極配合,嚴格遵照營養師指示,終於減重成功。 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不復胖 尤偉銘營養師公開他為郭先生量身訂做的菜單,需以原型食物為主,以吃飽為原則,烹調方式則採少油、少糖、少鹽,他強調減重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康正確的飲食模式,才能瘦得健康又不復胖。營養師為郭先生制訂的減重菜單,以營養均衡、吃飽為原則。 花士哲醫師也說,減重最重要的是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正確飲食與規律運動不可少;「瘦瘦針」則有輔助及加乘效果,可協助控制食慾,達到自然縮胃,降低減重的困難度。 ※如想進一步了解本院醫療減重的療程,請撥電話洽詢:05-2771231醫學美容中心、05-2756000轉分機3311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並可前往「醫療減重療程網頁」觀看詳細說明。 本院推出醫療級減重療程

健兒門診安全性高 常規疫苗不可少

受COVID-19疫情延燒影響,許多父母不敢帶孩子到醫院,而有延遲接種常規疫苗的情形,其實醫院的「健兒門診」專門施打疫苗,會與病童分開看診,減少交叉感染,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全的場所。如果未按時接種疫苗,將可能危及幼童免疫力,造成防疫缺口,或者引發疾病的侵襲,反而得不償失。 圖片來源/freepik 什麼是健兒門診? 「健兒門診」顧名思義就是為了健康的兒童所設立的門診,主要的功能是為兒童健康「量身訂作」一系列整體性評估,包含理學檢查、生長發育評估、預防針接種評估及疫苗施打。從小寶貝呱呱墜地之後,在出生的幾個月一直到二、三歲,從只會躺著哇哇大哭到會說話、會跑會跳,是一生中生長發育最迅速,學習發展的黃金時期,所以這段時間必須定期帶小寶貝給小兒科醫師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潛在疾病或發展遲緩的問題,以便早期診斷與治療。 把握公費健檢時機 家長按時帶小寶貝來醫院接種疫苗時,醫師會為小寶貝做身體檢查、生長發育和神經學發展的評估,若有任何問題,再轉介適合的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目前國民健康署為每個孩子補助7次的預防保健檢查與評估,其時程分別為:出生至10個月有3次;10個月至未滿1歲6個月有1次;1歲6個月至未滿2歲有1次;2歲至未滿3歲有1次;3歲至未滿7歲有1次。在兩歲之前,小寶貝有許多疫苗需要接種,父母們可以善加運用預防保健時程,或配合預防接種的時間,讓小寶貝接受定期健康檢查。 在此要提醒家長的部分,小寶貝在兩歲多之後,會暫時休息到五歲才需再接種疫苗,但這段期間孩童在飲食習慣、如廁訓練、語言發展、視力發展…等,有許多的學習和成長變化,還是需要父母多加觀察和注意。 疫情期間勿拖延打疫苗 「健兒門診」是為了保障每個孩童能在乾淨又獨立的環境接受檢查;而按時接種各項常規疫苗,及早建立幼童完整免疫力,與預防COVID-19感染同樣重要。家長如對於前往人潮較多的醫療院所接種疫苗有所擔憂,可採預約的方式,屆時再攜寶寶前往,可減少等候的時間。如因接受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而延遲接種疫苗者,於解除檢疫或隔離日後,可儘速攜帶幼童回診檢查並完成常規疫苗接種。 李欣蓉醫師 小兒科醫師 主治項目:小兒內分泌疾病、兒童健檢、疫苗注射 我要掛號

直腸肛門生理檢查利器 對症治療 一解尷尬隱疾

一名30多歲的男性患者,經無肛症手術後,長期有失禁、排便不受控制的窘境,不僅護墊不離身,出門在外更要第一時間確認廁所的位置,一旦距離太遠便拒絕前往,對生活造成相當大的困擾與社交退縮。經評估以肛門括約肌的生理回饋肌肉訓練,來緩解症狀,在持續訓練下,患者的生活品質獲得明顯改善,也終於敢結交異性進而結婚生子,走向幸福人生。 圖片來源/freepik 薦神經調控療法解決失禁痛苦 通常會產生肛門失禁的患者,有可能是因為年紀較大生理機能退化,也有可能是施行過重大手術。在臨床研究中,薦神經調控療法已成功控制一些其他治療方法無效的膀胱控制障礙之症狀,且已得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認證,適合復健治療效果差或是年紀較長的病人。 一般而言,病人只需內置一個小型的神經刺激器,透過輕微的電脈衝刺激到下背部的薦神經,來控制骨盆腔肌肉和膀胱肛門括約肌的協調。可以先透過測試植入,根據患者約3~7天的紀錄與醫師觀察,來判斷患者是否適合此一療法。 未曾經歷過失禁症狀的困擾,很難體會那種時刻提心吊膽跑廁所的感覺,對於患者的心理更是一大折磨。如今透過使用薦神經調控治療法,不但可以有效控制與改善,療程也不會過於繁瑣,對患者來說較為輕鬆。經多年指導肌肉訓練之後,患者症狀獲得大幅改善,人變得開朗,社交生活也回歸正常。 引進國外先進治療技術 一般醫院在做的肛門生理檢查,主要偏重肛門壓力測定,限於診斷直腸、肛門功能性的疾病;而本院所做的檢查,還包含了會陰神經傳導檢查,有助於擬定正確的治療方針,在整體治療上更為完整而可靠,治療效果也更加顯著。 歐美國家從1980年代開始,就開始注重直腸、肛門方面的生理疾病,於是發展出直腸肛門生理檢查儀,以了解當病人發生大便失禁、肛門疼痛、排便困難時,用來評估生理功能是否異常。數年前我有幸師從此領域的權威,並將這項新的治療方式帶回台灣,希望造福雲嘉南地區更多需要的病人。 羞於啟齒的生理問題 過去台灣很少提供這方面的治療,大部份醫師或病人都比較在意解剖、結構上疾病的治療,包括直腸癌、直腸腫瘤、痔瘡、肛門瘻管、肛門息肉等。但隨著社會進步、生活品質日益受到重視,有一些羞於啟齒的問題,例如大便失禁、排便困難、肛門疼痛等隱疾,病人開始願意尋求協助。 根據歐美的統計,最令病人困擾的大便失禁問題在老年人口的發生率約占6%;此外,針對肛門疼痛、排便困難,甚至慢性便秘的人,或者曾接受直腸肛門手術或產道重度撕裂後,產生大便失禁,或排便次數頻繁、或肛門疼痛的情況,都可經過直腸肛門生理檢查儀,了解其原因,進而提供進一步的治療方式。 對症治療效果更好 這項檢查不再只是檢查是否有腫瘤、息肉,或是解剖、結構上的變化,而是幫助醫師了解當病人有失禁、排便困難、肛門疼痛等症狀時,他的直腸蠕動、括約肌及骨盆腔肌肉活動,是否符合常態。當了解症狀和功能上的關連,就可提供更正確、更適當的治療方法,達到改善病患症狀,甚至治癒的效果。 葉重宏醫師 外科部副主任 主治項目:大腸直腸癌、肛門癌、大腸直腸腫瘤、大腸直腸腹腔鏡手術、痔瘡、肛裂、肛門廔管、肛門膿瘍、直腸脫垂、大腸急躁症、便秘(大腸無力症)、大便失禁、直腸肛門修補手術、大腸鏡檢查、大腸直腸息肉症併內視鏡切除手術、大腸憩室症、發炎性大腸疾患(潰瘍性大直腸炎、克隆氏症)、大腸直腸外傷、直腸肛門生理檢查及復健治療 我要掛號

肺復原治療 讓您不再喘吁吁

「肺復原」是針對因肺部疾病造成部分肺功能喪失或退化,所進行的復原性治療,必須先詳細評估病情後,依據病人個別狀況,擬定全面性介入療法,包括運動訓練、衛教與健康行為促進等。目的在延緩肺功能退化,或使殘餘肺功能發揮最大效益,以改善呼吸困難症狀;同時藉改善肺部疾病,緩解病人的生理與心理狀況,促進病人能長期堅持有益健康的行為。 圖片來源/freepik 擬定個別化復原課程 肺復原的主要目標是減輕呼吸困難症狀,特別是日常活動就會喘的症狀,以提高運動能力及促進自主能力,增加日常社交活動的參與、提高生活品質和情感的調適,以及促成長期有益健康的生活習慣改變。而肺復原也是肺阻塞整體治療的重要一環。 肺復原治療會根據評估結果(包括疾病嚴重程度、複雜性與共存疾病),視病人的個別需要,擬定專屬的復原課程。肺復原可在疾病的任何階段啟動,許多研究顯示,不論是疾病穩定期、病情急性惡化期間或急性惡化後開始,在疾病每個階段開始接受肺復原都能看到好處。(如下表) 肺復原的益處 減少住院 改善日常生活活動功能 降低非預期性醫療照護需求 改善情緒 改善運動能力 促進自我勝任能力及知識 降低喘促的症狀 促進醫病合作,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改善四肢肌肉強度及耐力 可增加日常體能活動程度 改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   哪一類病人適合做肺復原治療? 其實只要沒有禁忌症,每一個肺部疾病的病人都適合做肺復原,尤其是下列疾病的病人成效更明顯: 肺阻塞:90%為抽菸引起。 支氣管擴張症 間質性肺疾病 肺纖維化 胸廓疾病駝背及脊柱側彎 僵直性脊椎炎 肺癌 肺高壓 胸腔及腹部手術前後 肥胖相關肺病 哪一類病人不適合做肺復原治療? 肺復原的絕對禁忌症包括:最近3個月內的心肌梗塞或不穩定性心絞痛;相對禁忌症則包括:難以控制的心律不整、低血壓,休息時收縮壓>180mmHg或舒張壓>100mmHg、每分鐘心跳速率>120或 肺復原運動強化心肺功能 肺部復原運動的執行,通常由醫師依據病人情況開立「個人化運動處方箋」。原則上建議每週一至二次,每次60至90分鐘,整個療程至少二至三個月。療程進行時會有呼吸治療師從旁協助,並有血氧心跳儀器隨時監測,療程進行中病人可隨時回診,由胸腔科醫師持續評估。 肺部復原運動的內容一般有:呼吸運動、暖身運動、有氧運動、緩和運動、咳痰訓練等。運動時主要使用身體大肌肉群,持續做有節奏的運動,目的是強化心肺循環功能,增加全身性的耐力。 肺部復原的治療項目包括哪些? 痰液清除治療 運用姿位引流床配合擺位、高頻震盪拍痰機、高流量濕氣治療、咳嗽肌強化訓練器(愛必佳、ECHO吐氣訓練器)等協助清除深部痰液及降低肺部感染。 肺擴張治療 運用非侵襲性正壓、負壓呼吸器,藉著壓力改變,使空氣或氧氣藉由壓力差進入肺部,提供肺部擴張及換氣,擴張塌陷肺泡,提升氧氣交換及二氧化碳排除,使呼吸肌得到放鬆及休息。 呼吸肌肉強度與耐力訓練 包括:上下肢、腹部、胸部大肌群及呼吸肌肌力與耐力訓練,降低肌肉無效耗氧量、改善呼吸急促。 呼吸技巧訓練 運用不同的呼吸技巧、放鬆技巧與姿勢,來改善呼吸困難的症狀、特別是運動時如何與呼吸搭配,能減輕運動喘的困擾、有效咳痰法。 呼吸復原運動好處多 運動前的準備包括:穿著寬鬆舒適衣物、舒服適合步行運動的鞋子;可攜帶平日所用的助行器;並可於運動前1小時吃些輕食。至於運動時的注意事項則有:平日服用的藥物仍應正常使用;運動量、時間、次數可慢慢增加;運動時要依照醫師指定,將氧氣調到適合的流量;運動過程中如果有頭暈、心跳加速、氣喘、發紺等現象,必須立刻停止。 一般而言,慢性肺疾病的病人進行呼吸復原運動,有以下幾點好處: 改善無效的呼吸方式,增加肺部氣體交換功能,控制呼吸困難情形。 做呼吸訓練,能使肺部氣體排空,減少氣管的阻力。 放鬆肌肉,減輕焦慮感。 增加活動耐力。 健保給付減輕民眾負擔 也許你會想「肺復健項目這麼多,我要如何選擇?」「這些健保都有給付嗎?」其實每個病患的病況不同,需要的治療項目也不同,這些都需要經過胸腔內科醫師診斷評估,來決定治療項目,再由復原治療師共同執行治療,而治療成效會隨時反映給醫師,必要時會再調整治療項目。而這些治療項目,除了少數自購耗材外,都是健保每個月給付一次的,民眾只需健保部分負擔,以及每個月回門診一次來調整處方就可以了。 在台灣約有64萬人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每年有將近5千至6千人因肺阻塞而死亡。臨床上除了透過藥物控制外,也可透過肺復原治療來穩定病情。肺復原一般建議6-12週,至少12次以上持續肺復原會到達較佳的效果,此外中重度肺阻塞患者則需6個月以上肺復原,日常活動度才會出現改善,進而降低患者因急性發作之住院率及死亡率。 沈資益醫師 胸腔內科主任 主治項目:感冒、咳嗽、咳血、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擴張症、呼吸困難、胸痛、肺炎、肺結核、肺腫瘤、肋膜腔積水、肺部及縱隔膜各種疾病 我要掛號肺復原室

重建肺活力 健康不肺力 肺復原室造福慢性肺病患者

在幾年前發現住院病人有呼吸治療師幫忙,執行呼吸道清潔技術、排除痰液等治療,但是這些病人出院後若仍有痰液需要清除,或是其他呼吸道相關問題需要處理時,卻沒有人可以幫忙,以致病情反覆,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圖片來源/freepik 為了讓病患得到長期且適切的照顧和治療,我們希望可以成立門診肺復原室,讓有需求的病患到醫院看診時,可以轉介給門診肺復原室,由肺復原呼吸治療師接手。但幾經討論,面臨人力及業務場地等諸多問題,最後延宕到2年前,胸腔科醫師人力補充後才再次提起。肺復原室委由呼吸治療中心主任沈資益醫師負責,經多次協調及場地規劃,最後選定設立於4樓420病房。 什麼樣的病人需要進行肺復原? 若是走路或爬樓梯會喘,以及有以下相關症狀者,都可以到肺復原室接受教育及訓練,以減緩失能。這些症狀包括: 慢性阻塞性肺病相關症狀之患者 氣喘和慢性支氣管炎之患者 慢性痰液清除困難者 因嚴重呼吸困難導致活動受限者 受傷或手術後因疼痛降低胸腔擴張者 肺復原室在做什麼? 肺復原室由專業的呼吸治療師,運用不同的呼吸技巧,教導患者進行節律性運動及節能之日常活動,減輕患者喘的狀態,並經由上下肢之肌肉強度與耐力訓練,改善呼吸困難的情形,配合姿位引流床協助患者痰液清除。主要依患者需要,執行下列治療及訓練: 氣道清潔治療:CPT、姿位引流 濕氣/噴霧治療 氧氣治療 肺擴張治療 呼吸訓練 節能指導 阻力上肢訓練器 阻力腳踏車 呼吸肌力訓練 肺部復原個案管理 藥物吸入治療與衛教 運動肺功能(6分鐘走路測試) 肺復原減緩失能 本院肺復原室啟用以來,已有相當多的病人肯定肺復原室的功能與效果,但是仍有一部分病人因為喘或趕時間,而無法配合。肺復原需要持之以恆,期望經由肺復原呼吸治療師客製化的訓練後,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及減緩失能狀況,相信定能減少住院需求,進而減少醫療資源耗費。 肺復原室

後腰突然劇痛 小心可能是泌尿上皮癌找上你

阿良今年40多歲,是一名上班族,平常除了抽菸外,無其他不良嗜好。某天下午左側後腰突然一陣劇痛,到醫院就診檢查後發現,左側輸尿管有一顆約一公分的結石,在與泌尿科醫師討論後,阿良決定接受輸尿管鏡取石手術。 圖片來源/freepik 輸尿管鏡檢意外發現癌症 手術當天,醫師順利在輸尿管鏡的幫助下,將石頭用雷射擊碎,並用抓石器將結石完全清除。結石手術完成後,醫師也如往例將輸尿管鏡前進到結石上方的輸尿管,檢查是否有合併其他異常,結果意外發現有一塊小息肉由腎盂突出到腎盂輸尿管交接處。 由於傳統輸尿管是金屬硬鏡,無法彎入腎盂內觀察和處理息肉的源頭,所以醫師就用鑷子夾一小塊息肉送病理科化驗。阿良於手術後第二天出院,一週後複診,左側輸尿管結石已完全清除,但息肉的化驗報告卻是低惡性程度的泌尿道上皮癌,在跟醫師討論後,阿良決定再接受一次軟式輸尿管鏡腎內腫瘤切除術。兩週後阿良再次接受手術,所幸經軟式輸尿管鏡發現癌病灶非常小,可以很輕易的用雷射燒灼乾淨。 嘉南地區好發泌尿上皮癌 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在國外是一種很罕見的癌症,但在台灣卻是一種很常見的泌尿道腫瘤,特別是嘉南地區已是學界皆知全球最好發的地方。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發生的原因不明,可能和香菸、染劑、醃漬食物及止痛藥的濫用有關。 手術仍是治療主流 手術目前仍是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的最主要治療方法,如果手術有切除不完全之虞,可以再輔助以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近年來的治療經驗,我們也發現免疫療法對於某些腫瘤無法切除乾淨的病患,也有很不錯的療效。 標準的手術方法是要把整個腎臟及其整段輸尿管完全切除,可採傳統剖腹、腹腔鏡或機器手臂手術進行。近年來對於低惡性程度的小腫瘤,則有人建議可採取內視鏡腫瘤刮除術,以保留腎臟。 軟式輸尿管鏡解決早期病灶 傳統的輸尿管鏡是由金屬做的無法彎曲,所以無法進入腎臟內處理腎內的疾病,早期雖有軟式輸尿管鏡的製造,但因其採用光學或光源,鏡身口徑較大,且彎曲角度有限。近年來拜科技進步所賜,有了電子式軟式輸尿管鏡的發明,軟式輸尿管鏡目前是處理上泌尿道2公分以下結石,以及早期低惡性程度泌尿上皮癌的第一選擇。 但軟式輸尿管鏡手術也不是沒有它的缺點,對於較大的結石或腫瘤,它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而且術後泌尿道感染(甚至出現敗血症)及術後輸尿管狹窄,都是術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 洗腎患者是高風險族群 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大部份是經由其他檢查偶然發現。有症狀者通常會以無痛性血尿來表現,其他可能的症狀還包括因腫瘤阻塞造成腎積水引起的腰痛,以及較晚期表現出來的疲倦、貧血、體重減輕,或因骨頭轉移造成的骨頭疼痛等。尤其洗腎患者是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的好發族群,一旦出現血尿情形,必須進一步檢查,以排除罹癌的可能性。 周詠欽醫師 教學研究副院長、泌尿外科醫師 主治項目:泌尿道結石、泌尿道腫瘤、排尿障礙、攝護腺疾病、性功能障礙、婦女尿失禁 我要掛號

糖尿病與肥胖密不可分 控制體重成治療要點

近年來肥胖的人口越來越多,根據第三次全國營養調查結果發現,每七個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是肥胖的,但以往只會在中老年人發現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代謝性疾病,現在有年輕化的趨勢。據統計,台灣的青少年有1/3~1/4體重過重,這會導致三高的代謝性疾病更早發生,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發生率也會隨之升高。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全球引起死亡風險的疾病中,超重和肥胖排名第六。 圖片來源/pexels 肥胖引發糖尿病 肥胖為什麼會導致糖尿病呢?當我們吃過餐點後,食物消化所產生的能量可提供身體代謝與活動所需,多餘的能量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脂肪細胞中,脂肪細胞可說是身體的能量倉庫。在以前,食物不易取得,所以大部分人脂肪的堆積不會超過身體脂肪細胞的容量上限。此外,以前的交通不比現代方便,加上活動的空間大,所儲存的脂肪很快會在勞動與活動中消耗掉,因此,以前的人很少有肥胖與糖尿病的問題。 然而,在台灣現代社會中,由於食物的取得非常容易,加上工作繁忙吃飯不規律,許多人常吃方便又可以快速裹腹的食物,殊不知這些食物往往屬於高澱粉或高油脂等高熱量食物,加上不習慣喝開水而喜歡含糖的手搖杯飲料,這些高熱量食物都會導致能量攝取過剩;現代人繁忙的工作也排擠了自我運動休閒的時間,這些多餘的能量,很快就會塞滿我們的脂肪細胞。多出來的脂肪沒有倉庫可以堆,就會到處跑,如果堆積在胰臟就會造成讓控制血糖的胰島素分泌異常;堆積在肌肉就會造成胰島素的作用不好,血糖降不下來,這些因素就會導致糖尿病的發生;堆積在肝臟,還會造成脂肪肝的問題。 控制血糖反使體重上升 當糖尿病人使用藥物把血糖控制下來時,往往會有體重上升的現象,這又是為什麼呢?當人體血糖升高時,過高的血糖會由尿液中排出,導致能量的浪費,然而因為糖分都在血液中,並沒有送到細胞內使用,這會使身體的能量不足,所以糖尿病人往往食量會增加,但是在此同時,體重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會減輕。當醫師使用藥物把血糖控制下來時,糖分不會由尿液排出,而是會進到細胞內供身體利用,如果這時糖尿病人的食量沒有減少,還是很容易變胖的。 血糖維持良好的控制能避免併發症的發生,體重控制亦是糖尿病病患的長期控制目標,且能減少「三高」的藥物負擔及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減少過度的飲食攝取和規律的運動,是糖尿病病患體重控制的基石,同時配合可避免增加體重的副作用,或有降低體重潛力的降血糖藥物,尤其針對併有過重肥胖問題的糖尿病病患,應是很好的治療新選擇。 花士哲醫師 現任本院慢性病防治中心主任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 主治項目:糖尿病、甲狀腺及副甲狀腺疾病、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痛風、骨質疏鬆症、內分泌疾病、一般內科疾病 我要掛號

常見的手部疼痛症 姿勢不良是禍首

每天一醒來,雙手就要不停地工作,日常生活、娛樂活動、勞力工作,都得靠雙手來完成。雖說「雙手萬能」,但過度使用它,就會產生疼痛症狀。以下就各種病因來說明各種手部疾病: 圖片來源/unsplash 一、 手部肌腱炎 一個手掌由五根手指、掌骨、腕骨所構成,由許多肌腱附著在骨頭上,使手掌能從事各種精細的工作,評估手部功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手指能否用力握拳,然後手指完全伸直。肌腱炎往往是手部不當使用所造成,現在的文明病,例如長時間滑手機、打電腦的姿勢不正確,或者工作時的工具長時間壓在某個位置,就容易引起肌腱炎。 常見者例如「板機指」,因為肌腱的腱鞘發炎、肥厚而卡住手指曲肌腱,使它彎曲後無法伸直;輕微者則會有卡卡的感覺。另一種腱鞘炎就是所謂的「媽媽手」,它是拇指外展肌腱不當使用所造成,痛點在手腕的內側,常因手腕內曲過度用力所造成。還有一種常見的疾病是腱鞘囊腫,突然在手部發現一個腫起的腫瘤,它是由於關節炎導致關節液鼓出所形成的腫瘤。 一般我們在診斷手部疼痛時,最重要的是根據手指的活動度而定,如果能迅速地握拳、伸直,功能正常時以保守治療為主。服用止痛藥,更甚者局部注射類固醇,都是一時改善症狀的方法,若要保持健康就要尋找病因,並改善工作的方式;另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常做手部的伸展運動,保持手部肌腱、關節的鬆軟有彈性,才能避免手部肌腱炎的發生。 二、 蜂窩性組織炎 皮膚受傷外物侵入產生的發炎反應,除了重大外傷外,家庭主婦在料理魚、蝦時被魚鰭刺傷也可能產生蜂窩性組織炎。它的典型症狀就是紅、腫、熱、痛,由於是細菌侵入造成的發炎反應,有這樣的現象時要趕快就醫,使用抗生素就可將細菌壓下,若拖延過久有可能造成壞死性肌筋膜炎,更嚴重時造成敗血症,危及生命。 三、 痛風 痛風是一種新陳代謝的疾病,急性痛風發作雖說好發位置在大腳趾的近端關節,偶而也會在手指關節處發作,產生紅、腫、熱、痛的症狀,通常發生在男性,女性由於女性荷爾蒙的作用,年輕時不會有痛風發作。痛風的發作與飲食有關,高嘌呤食物再加上喝酒是造成痛風發作的主要原因。若不理會它,兩、三天後也會自動消退,但它會反覆發作,日積月累會形成痛風石的腫塊,造成手部變形,甚至手部功能的損壞。 四、 類風濕性關節炎 這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也會產生紅、腫、熱、痛的症狀,好發於年輕女性,常發生在掌指關節,早上起床時會有手指僵硬、關節腫痛,且反覆發作。有這種症狀需要即早就醫,好好藥物控制可避免手指變形,損壞手功能。 五、 退化性關節炎 這是一種老化現象,發生在較年長者,使用手指從事勞力工作者常發生,手指的末端關節會發生腫、痛現象,關節邊緣產生骨刺、關節變形,一般以症狀治療為主。 以上為手部常見的骨科疾病,通常是工作或不正確姿勢所引起,治療上除了改善不良姿勢外,平常要多做一些手部的伸展運動。方法很簡單,將手臂完全伸直,另一手將手掌盡力向背側彎曲(如圖一)。或是兩手合掌、十指交扣,然後手掌向外翻出,手肘用力伸直(如圖二)。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要保持手指肌腱的柔軟性,快速的握拳、伸直,再加上腕關節的旋轉運動,保持手部的柔軟、彈性,就不容易有拉傷、扭傷的意外。 (圖一)手臂完全伸直,另一手將手掌盡力向背側彎曲。 (圖二)兩手合掌,十指交扣,然後向外側翻出,手肘須完全伸直。 江振崑醫師 現任本院創傷骨科及手外科主任暨10A病房主任暨器官組織保存庫主任 主治項目:關節疾病的治療及人工關節置換、骨折及骨髓炎的治療、脊椎手術及腰背痛之治療 我要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