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區關懷

西醫為主、中醫為輔 讓口腔癌患者「笑口常開」

癌症罹患率逐年攀升的今日,其中口腔癌已躍居國內男性癌症之第四位,嗜食檳榔是口腔癌的潛在原因,男女發生比率約為三比一。患者因延誤就醫時機,超過6成發現時已是第三期以上。面對癌症的同時,除了正規而完整的治療外,療程中心理調適、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都是患者在對抗癌症過程需要挑戰的。 本院口腔癌病友團體「口愛俱樂部」藉由專業醫療講座,希望減少病友面對未知療程的恐懼,同時也提供多元的保健知識,協助病友適應疾病及增進自我照顧能力,一同陪伴病友走過艱辛的路程。 中醫師教導病友穴道按摩技巧 定期檢查早期治療 口腔顎面外科羅正興醫師表示,抽菸、喝酒加檳榔的危險因子,比非食者多123倍罹患口腔癌的機率。他提醒民眾,口內潰瘍如超過二周未痊癒,或有異常白斑、紅斑、硬化,建議儘早至醫院檢查。當腫瘤越大、手術切除範圍越大,對術後的治癒率、外觀、發音等的影響也會越大。 中西醫治療雙管齊下 中醫師指出,癌症的中醫治療主要在減輕手術、放射、化學療法的副作用,進而提高生活品質,以降低癌瘤的復發及轉移機率。在西醫治療前,建議民眾補充高蛋白、各種營養豐富的食物及充足的水分,如在日常飲食上可增加適量的瘦肉、雞蛋及各種富含維生素的新鮮水果、蔬菜等食物,使之能耐受手術的損傷,減少併發症,加速傷口癒合。 許多患者認為勞動等於運動,但醫師強調,運動是放鬆心情的進行,幫助血液循環,吸收多的氧氣,排除緊張壓力,增加能量精力;而勞動則是增加碳氣,消耗精力,兩者是不一樣的。 中醫師也特地為病友講解術後調養之道。病人氣血兩虛,脾胃不振,既有營養物質缺乏,又有機體功能障礙,治療上既要補充營養、益氣養血,又要調理脾胃、恢復生化之源,以利術後康復。由於病人術後往往消化吸收力差,一般宜先攝取流質、半流質食物,逐漸恢復到高營養的日常飲食。而腫瘤病人術後食欲通常較差,飲食宜以清淡、少油為主;另應補充含高蛋白、高纖維素、鐵質等食物,如瘦肉、蛋、胡蘿蔔、大白菜、洋蔥、柑橘、蘋果、山楂、大棗等,達到增加免疫力對抗病毒及腫瘤細胞的效果。

腦中風的沈默殺手 三成民眾罹患高血壓不自知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高達300多萬民眾患有高血壓,其中三分之一的民眾不知自己是高血壓患者。本院腦中風中心主任葉柏延醫師表示,高血壓是個沉默的殺手,在門診經常遇到患者主訴有點頭暈,但胃口、身體狀況都還好,血壓量起來卻高達180,這是慢性高血壓所導致,因為身體已經習慣血壓增高的情形,所以不見得會有症狀,必須使用血壓計測量,非憑感覺決定。因此如何防止高血壓引發腦中風,更是重要的課題。 葉柏延醫師教導民眾預防高血壓的方法 飲食宜清淡 葉醫師提醒民眾應清淡飲食,避免因攝取過多脂肪,在血管中形成斑塊,當斑塊累積過多時會造成血管通道變窄,心臟為了持續輸送血液到身體各處,於是加強壓力,而引起高血壓的各種症狀。葉醫師說,高血壓嚴重阻塞腦血管導致中風,造成認知功能的障礙,原因在於高血壓造成血管硬化、壞死,血管發炎、纖維化即是慢性腦血管灌流障礙,使腦部功能慢慢退化導致失智情形。 調整生活作息 降低血壓的生活習慣調整項目包含:低鈉、控制酒類飲用、減重、戒菸、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降血壓藥物的治療可以使中風機會平均降低35%~40%。葉醫師表示,能否成功降壓因人因症狀而異,有的人需要靠藥物;有的人靠飲食和運動即可降血壓,往往比選用特定藥物來的重要。此外,中風病人的血壓治療目標,必須考量病人是否有嚴重的顱外或顱內大血管狹窄,以決定降壓幅度,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有無低血壓或神經症狀。所有病人血壓都應考慮至少降壓10/5mmHg,若是病人起始血壓小於120/70mmHg及心因性栓塞的中風病友,則不建議使用降壓藥物。 平時應定時量血壓 葉柏延醫師表示,一半的中風患者是由高血壓所引起,平均血壓每增加10mmHg,中風的危險性及增加30%。很多患者常無奈地說要不斷花錢吃藥控制血壓,但醫師也勉勵各位病友們,治療高血壓是最經濟的,因為控制血壓不僅能預防血管硬化,也能預防腦中風,更可以減少治療高血壓衍生其他疾病的時間,以及發生腦中風治療的龐大花費。因此呼籲高血壓及高血壓前期患者平時自我監控,定期量血壓,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

早產兒回娘家活動 一步一腳印,「憶童」回家趣

早產兒身體各臟器發育尚未成熟,就提前離開了適宜胎兒生長發育的子宮環境,器官發育和體重皆未達正常標準,因此早產兒的成長與照顧歷程,比一般孩子來得更為辛苦與不易,需要父母親更細心的照料。為延續對早產兒及其家庭的關心,本院醫療團隊與嘉義市政府衛生局共同舉辦「早產兒回娘家」活動,透過闖關遊戲加強小朋友的口腔衛生及營養知識,也讓復健師為孩子做簡易的發展評估,同時安排大頭氣球魔術精采表演穿插其中,使現場氣氛更加活絡。 口腔保健闖關遊戲寓教於樂。 營養知識大挑戰,引發小朋友爭相搶答。 早產兒需更重視口腔衛生 嘉義市政府衛生局國民健康科長林秀猜也到場陪同小朋友玩闖關遊戲,她表示,早產兒對營養需求高於一般人,而擁有健康的牙齒才能有良好的營養,因此家長需要特別注意早產兒的牙齒照護及飲食習慣。早產兒因乳牙牙釉質發育不全容易蛀牙,喝奶及進食速度較慢,父母應教導小朋友正確的飲食習慣,尤其小朋友若愛吃糖果,家長要提醒少吃,不然容易產生蛀牙,使口腔成為酸性環境。養成定期檢查,才能預防蛀牙的發生。 這次參加活動的是2~10歲的早產兒,看著小朋友們搶答時的專注積極,以及通過闖關後自信的神情,讓一路陪著他們成長的工作人員及家長既感動又欣慰,直呼拉拔長大實在太不容易了! 動畫及魔術表演吸睛 本院社會服務科首次以小麥熊的動畫故事,宣導器官捐贈理念,帶領家長與孩子思考器官捐贈,以及珍惜生命的意義,希望讓愛與生命得以無限延續。故事結束後,特別安排大頭氣球魔術,讓大家共享歡樂的氣氛,進而增加彼此的互動與情感。Jakey哥哥折出精美的造型氣球並搭配精彩的魔術表演,讓家長與小朋友看得不亦樂乎、目不轉睛,不斷發出驚呼與歡笑聲,爭先恐後希望上前互動。 透過早產兒回娘家活動,不僅增加早產兒與其照顧者間互動關係,也為一路走來辛苦的彼此加油打氣,創造美好回憶,感動之餘也不忘衛教宣導,建立正確的保健知識。希望在未來的路上,能與家長一起陪伴孩子們,走向充滿挑戰的人生。 造型氣球及魔術表演,將活動帶入高潮。 早產兒回娘家活動氣氛熱烈。

前進!多一種幸福的可能 如同「行動柑仔店」的照顧資源巡迴車

當「今日抵嘉」照顧資源巡迴車第一次駛進嘉義新港的某個村落,大多數的村民都抱著好奇的心情來看這輛車,然而就在陸續返家的同時,一位皮膚黝黑的阿公緩緩走近,小心翼翼地說:「請問你們有提供照顧服務嗎?我一個人照顧到有點累…」,聽到這位長輩的「求救」,社工趕緊請阿公坐下來並遞上涼水,請阿公慢慢說。原來阿公今年已經70歲,太太是印尼人,兩年前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末期,癌細胞已擴散到肺部及雙腳,日常生活全仰賴他一個人,疲憊不堪。 為長輩提供及時的幫助 照顧資源巡迴車到崎嶇山間送暖 老老照顧家庭的一線曙光 當我們提出想看看阿嬤時,阿公露出「你們願意嗎?」的表情,隨後帶著我們來到不遠處的平房,屋子裡堆放阿公為了貼補家用到處收來的資源回收,還有一些農用機具,平時阿公會到田裡忙活,再趁著空檔準備阿嬤的藥及飯菜,但阿嬤食慾越來越差,加上為了讓阿嬤洗個舒服的澡,卻因為姿勢不正確,讓阿嬤從床上跌下來,想照顧好另一半卻充滿自責與抱歉。而在一切無能為力的時候,就這麼看見照顧資源巡迴車在自家村庄出現了,我們開始著手幫阿公媒合照顧資源,也開始第一次的居家服務,或許冥冥中有些天意吧!阿嬤在接受服務的幾天後離去,當阿公打電話告訴我們這個消息時,捨不得的話語中帶著感謝。 滿載日常必需品解決不便 而當這輛照顧資源巡迴車開往最遙遠的山邊,從嘉義市區出發,將近4小時的路程,照顧資源巡迴車來到169縣道的盡頭,鄰近高雄那瑪夏的藍色部落─里佳,綿延起伏的碧綠山脈連接著寬闊的藍天,白雲慵懶的飄浮在樹林之上,這是鄒族人賴以維生的家鄉、都市人嚮往的休憩之地,卻仍面臨難以克服的困境。試想某天下午覺得餓了,只要拐一個巷口就有超商,您可以任意挑選,但在這裡「選擇」是奢侈的,當長輩收到沙拉油、罐頭、衛生紙,甚至是平常捨不得買的尿布時,滿足的眼神說明一切。 部落的長輩大約每兩周下山採買生活必需品,進一步詢問生活用品不夠用該怎麼辦時,長輩頓時語塞,「怎麼辦喔,就每次下山都買很多啊!唉唷,可以的啦!」隨後我們來到獨居98歲的阿池阿公家,阿池阿公的口頭禪是「我可以」,為自己準備三餐、步行兩小時到有公車站牌的地方搭車看醫生,直到幾年前小中風後,阿公得依賴子女接送,擔心往返成本太高,為了不增加子女的照顧負擔,只好忍著小病不說。 宛如行動照顧「柑仔店」 其實不只有阿池阿公,同時也發生在部落內多數長輩身上,依山傍海的嘉義,我們在服務中不斷遇見老、貧、弱的現場,我們看見因為沉重照顧壓力不知道如何申請資源的老人家,也看見自己獨居無法求援的朋友,於是我們有了另一種照顧資源的想像:如果有一輛車可以載滿物資、隨時提供照顧資訊,更可以提供免費的咖啡或茶,讓照顧者可以稍微休息一下,讓這輛車可以穿梭於山谷、沿海,駛往照顧資源的偏鄉,如同行動照顧「柑仔店」的概念,將更多服務資源帶進照顧資源不足的鄉鎮,給予偏鄉長輩更實質的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