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搜尋「AI」有 27 項結果

高齡者要小心!營養失衡加速老化

台灣65歲以上長者於2018年底,佔總人口比率超過14%,已成為高齡社會;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年8月18日公布最新「2020~2070年人口推估」報告,預估2025年將超過20%,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速度與世界各國相比快速許多。高齡化衍生營養不均衡與運動量不足,造成身體功能退化、慢性病發生,導致失能、失智及三高等照護問題,尤其值得重視。 圖片來源/pixabay 多數銀髮族營養不均衡 鈣質及維生素D缺乏,容易造成骨質疏鬆症;熱量、鋅及豆魚蛋肉類缺乏,容易造成肌少症與衰弱症。但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長者的飲食「熱量」攝取不足盛行率為42%,前5大缺乏的營養素為鈣(76.3%)、維生素E(73.1%)、維生素D(60.0%)、鋅(51.5%)及鎂(49.6%),攝取不足比率達5~7成;六大類食物中,攝取不足盛行率前2名為乳品類(81.6%)及水果類(72.9%)。因此建議長者應建立正確的均衡飲食觀念,調整營養狀態,增強體力與活動力,避免衰弱以增進健康生活品質。 定量餐盤不怕營養不足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暨22縣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皆鼓勵長者朝向「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之「三好一巧」健康均衡飲食,但長者常反映無法記住到底該如何吃?若能藉由定量工具「均衡餐盤」,長者或家人依序將煮好的豆魚蛋肉、全榖雜糧、蔬菜、水果、堅果種子等各類食物放入餐盤中,即可自行檢視各類食物是否吃得夠、吃得對。除了可確保每日熱量攝取足夠、營養素不缺乏,也不用擔心吃多了影響血糖控制。 衰弱症的6大警訊 衰弱症源於老化、缺乏運動、攝食量不足、外傷、疾病、藥物等因素的累積,造成慢性營養不良、骨骼及骨骼肌流失、肌少症,進而導致衰弱。在生理上的6大危險訊號主要表現為: 胃口不好與體重減輕疲倦無力與提不起精神走路變慢與容易跌倒出門次數減少與活動量減少記憶力變差與心情變差生活自理能力變差與需要他人協助 民眾可在家自行評估65歲以上長輩,在沒有刻意減重的情況下,是否出現以下三種現象?若有一項符合,即懷疑為衰弱症前期;兩項以上符合則為衰弱症。 與前一年相比,長輩體重是否減少超過3公斤?長輩是否無法在不用手支撐的情況下,從椅子上站起來5次?長輩最近是否常常感到對事情提不起勁? 如何預防肌少症、衰弱症? 維持適當體位:理想體重=22×身高(公尺2)。 均衡飲食: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豆魚蛋肉、乳品、蔬菜、水果、油脂與堅果種子)。 足夠熱量:以新鮮食材依長者需求調製成軟質、細碎、易咀嚼、易消化之料理。 充分蛋白質:需認識優質蛋白質食物、豆魚蛋肉類之均衡攝取。 補充維生素D和鈣:每日早晚喝一杯牛奶補充鈣質,適度的曬曬太陽更是必要的。 每天喝足夠的水:每公斤需要30cc的水(含果汁與茶湯)。 體能活動:以有氧運動(如健走、騎踩腳踏車、太極拳)、漸進式負重型運動為主,後者的訓練能有效增加肌肉質量、強化肌力。若為中強度運動,每週建議至少5次。 ★訂購HealthEat均衡餐盤

「你知道,我東西放哪裡了嗎?」預防失智從「存腦本」做起

「睡眠像是一隻鴿子,在人們不注意的時候飛至手上停留;但,要是試圖抓住牠的話,鴿子便飛走了。」(ViktorE.Frankl,1965,P.253) 突然想起這句話,但其實不是要講睡眠,我想說的是記憶。如果將這句話的「睡眠」替換成「記憶」的話,便是很多人經常有的經驗。 你曾不曾「想要找某件東西時,著急地一直找不到,但在放棄不去理它後,卻又在不經意間發現它的蹤影?」 遇到某位久沒見面的朋友,一時間叫不出他的名字,只能尷尬地打招呼說:『嗨~你好啊!』,然後待心情平穩、過段時間之後,才漸漸回想起他的名字?」 當然,你不會因此就覺得自己是得失智症了。但,若這些遺忘發生的次數變多了呢?如果東西無論如何就是找不到呢?朋友的名字經提示還是想不起來呢?或甚至以為他是陌生人,後來忘記跟他曾見過面呢? 圖片來源/pixabay 相互信賴的醫病關係 你曾不曾有過以下這些擔心呢? 「我媽得了失智症,我會不會也得了失智症?」 「爸爸最近經常忘東忘西,會不會愈忘愈多?」 「我忘記早餐吃了什麼?剛剛誰在路上跟我打招呼?」 「好擔心自己得了失智症,甚至連晚上都睡不著。」 「會不會哪一天我會忘記我是誰?忘記身邊親近的人?」 「媽媽平常都有吃安眠藥的習慣,會不會容易得失智症啊?」 在醫院工作的日子裡,經常重複聽到這些問題,我也總是提醒自己要好好「傾聽」,因為希望被傾聽的人很多,家屬也是如此。看著走進來的本人或是家屬焦急的表情,對照得到釐清或結果與解釋後,走出衡鑑室的神情稍有平復的樣子,我也能感到些許安慰。許多人害怕失智症會毫無預兆地來襲,比起絕望地想著失智症沒有恢復的可能,或許應該先釐清失智症的徵兆是什麼,而給予適當的應對,提高改善的可能性,或是早一步做預防,鍛鍊我們的大腦。 健忘與失智的區別 現在要記的事情多了,若是認知資源不夠或注意力不足時,本就容易忘記事情,一旦上了年紀,無論是誰,「忘記」的事情都會變多,但若是「只要一點提示就可回憶起的話,可能便是老化引起的健忘」。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忘記瑣事,自身仍然具有問題或情境的判斷力與思考力,不會喪失基本的時間概念。但如果是「直接忘記過往經驗」,像是忘記已吃過早餐,忘記路上遇過熟人等,就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就算「有提示也想不起來,完全不覺得自己忘記了」,或是說「不記得」。一開始是忘記最近的小事,漸漸地失去對時間、季節的感覺,連身邊的人也慢慢認不得,也會對日常生活帶來影響。 如果是獨居的高齡老人,可能會將忘記事情當成老化的現象,或是根本不記得有「遺忘」,無法覺察自身的變化。尤其是在失智症初期仍保有理性、社交能力與部分學習能力,可以掩飾自己的失常,連偶爾見面的家人也沒有發覺是很常見的;但若是與家人同住的話,家屬通常可留意到患者反常的言行出現與頻率增加,失智症患者本人可能不會發現,家人可能會感到懷疑,但若是發現家裡長輩反常的行為,與老化引起健忘有些不同時,可能要視為失智症的症狀,須盡早就醫作進一步的檢查與評估。 早期診斷,就可掌握延緩或治療失智症的黃金時機。許多人都認為失智症治不好、不可逆而延誤就醫時機,但如同其他疾病,只要盡早發現,接受適當治療,失智症狀仍有可能會好轉,更何況有時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暫時性的失智症狀。早期治療不僅可以延緩症狀惡化,也可延長必須給予患者照護的時間,也能讓家屬有充分時間盡早做好心理準備,預先規劃好照護的環境。 中年開始要存腦本 除了注意家人或自己是否有失智的徵兆外,也可藉由留意飲食、生活習慣與培養知性、社交性活動的興趣,都有助於訓練大腦,預防失智症,也就是所謂的「存腦本」。 我們無法永遠健康、長生不老,但卻有機會可以延緩老化。許多研究都顯示,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可以改變大腦結構,而中年過後是分水嶺,存夠「腦本(brainreserve)」或認知存款(cognitivereserve)就不怕早早衰退;一旦你的大腦神經退化到某種程度且「腦本」少的時候,失智症就會發病。 「腦本」也是「老本」之一。要耳聰目明到老,決定於你如何對待大腦。 有些人在退休前一切功能正常,卻在退休後迅速退化。這其實與你日常生活的多樣性與活動程度有關。研究指出,喜歡遊戲、運動與人際關係佳的人,不但較能適應老年生活,得老年失智症的風險也降低;對正常人或輕度認知損傷的人來說,「生活方式」對認知功能的減退程度影響最大。有許多老人家一輩子辛勞,等到晚年享清福時,卻沒有任何興趣,也沒有運動習慣,總是長時間在家看電視,「這樣的生活方式可能會讓人退化得更快」。 要趁早養成習慣,存夠「腦本」 運動:要強健大腦最有效的方式是「運動」,尤其是定時定量的運動對神經增生的效果最顯著。不過單純只有散步的話,效果不如快走30分鐘好,會讓人心跳加速、有點喘、有點強度的運動為佳,而且運動習慣愈早養成愈好。 社交互動:多跟人互動、參與活動是可以抗老化的,舉凡打牌、下棋、旅行、參加同學會、當志工、加入公益社團、參與社區或宗教活動都可以。在人際互動過程中,有助於增加大腦血流量,降低老年失智的風險。 放鬆、維持情緒穩定:長期處在負面情緒(如憂鬱、悲傷或焦慮)下,對認知功能是有不良影響的;研究亦發現,幸福感與認知功能的退化有關,高幸福感的長輩,其認知退化的可能性較低。要提升腦力,並不是一直操練它,也要放鬆、降低焦慮,像是靜坐可改善專注力、記憶力和資訊處理速度,或是找出屬於自己的正向經驗活動,幫助自己調節情緒。 養成「動腦」習慣: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可降低認知損傷的風險。大腦並不會到哪個年齡就無法學習、只退不進,它的神經仍可再生。若能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多閱讀報章雜誌、進行寫作、打麻將/桌遊、規劃旅遊等,便可增強腦神經細胞間的神經連結,擴大認知功能的存款。 存「腦本」的秘訣就是「做擅長、喜歡的事」 但在此之前,絕對別先入為主地想:「我什麼都學不會」、「那是你的東西我沒興趣」、「跟人聊天很困難」;其實只要踏出第一步,困難一定不如自己想像的可怕,而且能自己做的事就不需別人代勞,這也是學習。當我們可以對事物保持好奇心,一定可以找到自己擅長、喜歡的事,做得開心很重要! 從今天起,開始重新檢視你的生活吧!將會讓認知功能降低的不良習慣改掉。了解正確資訊,做足準備,就不會過於擔心自己或家人萬一得了失智症,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你知道只要盡早接受適當的治療,是可以緩和症狀的,也知道該如何進行照護,不會因照顧患者弄得自己身心俱疲。

非類固醇消炎藥物 常見引發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

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引起的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反應,是臨床中最常見的藥物過敏反應。NSAID引起急性皮膚反應的三種主要臨床表現為:一、NSAID加劇的皮膚疾病;二、NSAID引起的蕁麻疹/血管性水腫;三、單一NSAID引起的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 圖片來源/pixabay 此外,皮膚反應類型的分類對於正確處置相當重要。例如對於具有單一NSAID誘發反應的患者,可以安全地使用化學結構無關的COX-1抑制劑,但是NSAID加劇的皮膚疾病和NSAID引起的蕁麻疹/血管性水腫之間存在交叉反應。因此,如果需要進行長期治療,則只有使用選擇性COX-2抑制劑來替代。 阿司匹林和其他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僅次於抗生素,是藥物引起過敏反應的最常見原因,約佔總人口的1%至3%。但是在患有慢性鼻竇炎、哮喘或慢性蕁麻疹的人群中,NSAID過敏反應的患病率可能更高,影響高達20%至30%。 NSAID過敏反應可能與多種症狀有關,嚴重程度從短暫性皮疹到嚴重過敏反應,大部分反應僅限於皮膚。NSAID誘導的皮膚反應通常在藥物口服後數小時內(很少在幾分鐘內)發生,表現為蕁麻疹、血管性水腫或多形性紅斑。服藥後24小時以上發生的NSAID觸發的延遲皮膚反應較少見,表現為皮膚特異性,例如皮疹、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症或史蒂文斯-約翰遜綜合症(Stevens-Johnsonssyndrome)。 NSAID反應的分類 在大多數患者中,NSAID引起的皮膚症狀的機制是通過抑制COX-1酶的藥理活性而發生的。COX-1抑制會導致炎症細胞活化,從而產生炎症介質。這些患者對阿司匹林和化學結構無關的NSAID均發生反應,因此這種過敏反應被稱為交叉反應。目前,NSAID過敏反應的分類是基於時間、症狀的臨床模式以及是否與其他NSAID發生交叉反應。(表I) (表I)阿司匹林和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引起的反應分類 反應類型 臨床表現 反應時間 原發疾病 交叉反應 推定機制 NSAID加劇的呼吸道疾病 呼吸道 急性 哮喘/鼻竇炎 是 抑制COX-1 NSAID加劇的皮膚疾病 皮膚*   慢性蕁麻疹   抑制COX-1 NSAID誘發的蕁麻疹/血管性水腫 皮膚*   無或特異性   可能是抑制COX-1 單一NSAID誘發的過敏性反應 皮膚/過敏反應*   無 不是 IgE導致 *主要表現為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的反應類型 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過敏反應可被區分為三種主要臨床表現 NSAID加劇的皮膚疾病 當暴露於抑制COX-1的NSAIDs時,約12%至30%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會在幾分鐘至4小時內加劇其皮膚症狀。高選擇性的COX-2抑制劑通常在該患者人群中有良好的耐受性。 NSAID誘發的蕁麻疹/血管性水腫 皮膚反應通常在口服藥物後1小時內出現,但在某些患者中,它可能在1至6小時內發生。 單一NSAID誘發的過敏性反應 此類型的NSAID過敏反應通常由單一NSAID或具有相似化學結構NSAID所引起的。最常見的症狀是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出現過敏反應,從而可能導致死亡。藥物注射後幾分鐘內或口服藥物後最多1小時內可出現症狀。 治療方式 一旦確定了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過敏反應的診斷,治療的主要方式就是避免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然而,必須針對特定類型的NSAID過敏反應製定管理和替代性NSAID的建議(表II)。 NSAID加劇的皮膚疾病 在該患者人群中,高選擇性的COX-2抑製劑(Celecoxib和Etoricoxib)通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這些患者對COX-2抑製劑起反應的報導很少。不建議在這些患者中使用阿司匹林減敏療法,可能導致蕁麻疹變得難以治療。 NSAID誘發的蕁麻疹/血管性水腫 避免使用誘發的藥物和潛在的交叉反應化合物(COX-1抑制劑)通常可以防止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的復發。但是,如果需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例如,用於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強效COX-1抑制劑(例如,用於骨關節炎),則可用阿斯匹林減敏療法。 單一NSAID誘發的過敏性反應 對單一NSAID(例如Diclofenac,Ibuprofen,或Ketoprofen)過敏的患者,一旦發現誘發藥物,可以用與化學結構無關但抗炎作用相似的另一種NSAID替代(表II)。不建議阿斯匹林減敏療法。 (表II)對NSAID引起的蕁麻疹/血管性水腫患者的治療建議   NSAID加劇的皮膚疾病 NSAID誘發的蕁麻疹/血管性水腫 單一NSAID誘發的過敏性反應 反應類型 交叉反應 交叉反應 單一藥物;選擇性(IgE導致) 應避免使用NSAID 所有的COX-1抑制劑 所有的COX-1抑制劑 具有相似化學結構的NSAID 推薦使用NSAID 選擇性COX-2抑制劑* 選擇性COX-2抑製劑* 具有不同化學結構的NSAID 阿司匹林減敏療法 可行;但不推薦 可行;建議,如果無法避免(例如,阿司匹林治療心血管疾病患者) 不建議 *建議使用替代的NSAID進行口服治療 另一個止痛的選擇→Acetaminophen Acetaminophen(普拿疼),但沒有抗發炎(消炎)作用,如果是止痛,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