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暗藏危機 高齡婦人背痛竟是多處脊椎骨折
2025/08/29

「原以為只是閃到腰,沒想到竟是三節脊椎骨折!」78歲的陳女士,三個月前因車禍導致下背疼痛,當時經急診檢查僅被診斷為背部挫傷,便返家休養並持續服藥,期間她也曾尋求傳統整脊療法,卻未見好轉。直到近期疼痛加劇,再度就診重新拍攝X光,才發現第二腰椎已有嚴重壓迫性骨折,經進一步核磁共振(MRI)檢查,竟又發現第八與第十胸椎也出現骨折,所幸在聖馬爾定醫院骨科黃立人醫師安排下,接受「飛梭椎體成形術」後,迅速改善疼痛。
事實上,這並非個案,僅一週內,黃立人醫師便連續收治三位70歲以上女性患者,皆因長期背痛住院,經診斷後確定為多處椎體壓迫性骨折。三位患者皆有嚴重骨質疏鬆,且初期症狀常被誤以為是單純的肌肉拉傷或退化性腰背痛,直到接受精密影像檢查,才揭露骨折的真相。
「骨質疏鬆是一種沉默的疾病,發病時往往無明顯症狀,直到出現骨折才被察覺。」黃立人醫師指出,當骨密度大幅下降、骨頭變得像蜂窩一樣脆弱時,即使只是輕微跌倒、彎腰、搬重物,甚至是打個噴嚏,都可能造成椎體塌陷,引發劇烈背痛,甚至影響行動能力。
黃立人醫師進一步說明,脊椎是身體的主要支撐結構,尤其胸腰椎需承擔上半身重量,是骨質疏鬆壓迫性骨折最常見的部位。特別是高齡女性,因停經後荷爾蒙變化、肌力下降與平衡感變差,更容易跌倒受傷,形成惡性循環。
針對骨折的治療,黃立人醫師表示,輕度壓迫性骨折可先採取保守療法,如臥床休息、止痛藥物與骨質補充。但若出現嚴重疼痛或多節骨折,建議採行「椎體成形術」(俗稱灌骨漿手術),能快速穩定骨骼、緩解疼痛、促進恢復,縮短臥床時間。以陳女士為例,術後隔日即能下床行走,讓她直呼「像重獲新生」。
隨著2025年健保制度更新,大幅放寬骨鬆藥物的給付標準,除原有的次級預防外,也納入初級預防措施,只要骨密度T值≦-2.5,且合併糖尿病(需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等高風險因子者,即可在未發生骨折前就提早接受治療。此舉將有助於減少骨折發生率,降低失能風險。
黃立人醫師呼籲,年長者若出現原因不明的背痛、身高變矮或姿勢改變等症狀,應儘早接受骨密度檢查,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日常也應注重均衡飲食、適度曬太陽、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並維持規律運動,以強化骨質與肌力,降低跌倒與骨折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