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麻煩未做大腸鏡檢查 74歲翁長期腹脹確診大腸癌
2025/11/21

黃懷毅醫師呼籲民眾定期篩檢大腸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74歲顏姓男子日前腹脹且連續4天無法排便,前往聖馬爾定醫院掛急診,確診為大腸癌,顏男訝異之前曾做過腹部電腦斷層卻未見異樣,無奈還是罹癌。一般外科黃懷毅醫師提醒,大腸鏡檢查可直接觀察腸道並即時切除瘜肉,是其他影像檢查所無法取代,建議民眾若有大腸瘜肉病史,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
據了解,顏先生6年前曾罹患胃淋巴癌,當時也曾接受大腸鏡檢查並切除良性瘜肉,因他覺得大腸鏡檢查需事先清腸太麻煩,而未再接受檢查,後續僅依靠腹部電腦斷層進行追蹤,沒想到胃部狀況穩定,大腸癌卻在短短幾年間形成。
此次顏先生的症狀是因腸道腫瘤造成阻塞,經與家屬討論後,黃懷毅醫師先為他進行橫結腸造廔口(即俗稱的人工肛門),順利解除糞便堆積危機,後續再透過大腸鏡確診為大腸癌。
黃懷毅醫師進一步說明,許多民眾對人工肛門聞之色變,但事實上人工肛門分為暫時性與永久性,顏先生屬於暫時性造口,主要是為了避免腸道吻合手術失敗、降低併發症風險。其優點是能立即改善腸阻塞症狀、恢復進食,待日後完成腫瘤切除並重建腸道後,即能重新恢復正常排便功能。
若腫瘤侵犯位置過低,必須切除肛門,則需永久性人工肛門。雖然生活方式會改變,但經過正確照護,患者依舊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甚至對無法自理的臥床病人而言,更有利於照顧。
黃懷毅醫師表示,大腸癌的進展速度因人而異,從大腸瘜肉演變為大腸直腸癌,短則1至2年,長則可達5至10年。然而,由於早期大腸癌多無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往往等到身體出現異常才主動就醫檢查,此時疾病多已發展至中晚期,治療相對困難。
因此,黃懷毅醫師提醒,45歲以上民眾應養成定期進行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的習慣,若曾有大腸瘜肉病史,更建議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若出現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便血或體重減輕等警訊,務必儘速就醫,以掌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