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避免NG飲食習慣 讓您遠離慢性病

營養室 / 賴柏宏 組長

  根據最新統計,台灣每32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連續第12年盤踞十大癌症之首,是國人的頭號殺手;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在十大死因排行第2名,堪稱第二號殺手。其實30%~50%癌症發生與80%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提前預防的。

圖片來源 / pixabay


肥胖及飲食不均導致慢性病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19歲以上男性有38.0%、女性46.6%有腰圍過大問題;19歲以上男性有25.3%、女性19.4%有肥胖問題。

  在營養攝取方面,19~64歲成人每日平均乳品攝取不足1.5杯者高達99.8%;堅果種子不足1份的為91%;蔬菜攝取量不足3份為86%;水果攝取量不足2份亦為86%。過量的則有:豆魚蛋肉攝取超過建議攝取量6份有53%;全榖雜糧攝取超過建議攝取量3碗有49%;油脂類超過建議攝取量5茶匙的有39%。表示有很多民眾是飲食不均衡導致營養不均衡,因營養素缺乏或過量而造成慢性病等健康問題。

落實營養均衡有撇步

  每次到社區衛教之前,我總會詢問民眾有沒有聽過營養師講課?有沒有看過每日飲食指南?雖然每次回答總是不太一樣,但我想了解的其實是民眾對於均衡飲食是否有一定的了解。互動過程中,常發現即使是接受過多次課程的民眾,對於如何執行均衡飲食卻是模稜兩可的,知識如何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總是困擾著民眾。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出的「我的餐盤」,以「每日飲食指南」為原則,將6大類食物建議份數進一步圖像化,使民眾可以依循比例攝取各項食物,達到均衡飲食的目的,解決民眾對均衡飲食的疑惑。

  我的餐盤依各式口訣,可分為六大部分,照著吃可以達到均衡飲食的效果,滿足營養的需求。以下列舉常見的不良飲食習慣,民眾平時應多加避免。
  • 水果份量無節制
    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膳食纖維。許多家庭的習慣是將水果切好放在保鮮盒中,餐後再一邊看電視、一邊吃水果,常無意間攝取過量的水果而不自知。特別是需控制血糖值的糖尿病患者,更是要注意水果的份量控制。建議每天攝取2份水果,每份約1個拳頭大小;若是須切片的水果,則約1個碗8分滿的量。
  • 大魚大肉吃到飽
    豆魚蛋肉類是優質蛋白質的良好食物來源。坊間林立的各式燒肉吃到飽、火鍋吃到飽,以及各式宴席應酬,常使大家在聚會中攝取過量的蛋白質,長此以往,便容易造成腎臟的代謝負擔。當腎臟組織長期受損,導致無法正常代謝時,便有罹患慢性腎臟病的可能。建議每餐攝取豆魚蛋肉約一掌心大,且須以新鮮的原型食物為宜,減少加工肉品的攝取。
  • 新鮮蔬菜吃不夠
    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膳食纖維。乍看之下似乎與水果的營養相似,如果不想吃蔬菜,可以用水果來取代嗎?答案當然是不行。蔬菜中的維生素A、鉀、鐵較水果含量多,糖分含量則較水果低,兩者的營養價值是不可互相取代的。建議每餐的蔬菜量要比水果再多一點,至少要有半碗以上的量,最好再選擇各種不同顏色的蔬菜,以獲得不同的植化素。
  • 精緻澱粉不控制
    全榖雜糧類是提供熱量、膳食纖維的重要來源,常有民眾為了減重而不願吃飯的錯誤觀念,且隨著飲食逐漸西化的影響,精緻澱粉的攝取經常過量,如:白飯、白麵、蛋糕等。每當在門診建議糖尿病友可以多選擇全榖雜糧類作為主食時,總是得到家裡其他人不喜歡吃、不願意吃的答案,其實全榖雜糧不光是對血糖有幫助,對於排便不順暢的人而言也是良好的膳食纖維來源。建議三餐可以選擇膳食纖維含量較多的五穀飯、糙米飯、地瓜飯等作為主食;減重者則可與營養師諮詢,調整適合自己的份量,切勿以極端的作法,導致其他疾病上身。

長期營養不均引發疾病上身

  綜上所述,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可以滿足身體所需的各項營養素;不均衡的飲食習慣,身體在短期內雖不會有太大的感覺,但長期的營養素不均衡,卻會讓大腸癌、脂肪肝、糖尿病、腎臟病等各種疾病逐漸找上你。運用我的餐盤實體化的「均衡餐盤」定量工具,實際執行均衡飲食是個好選擇!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