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資訊

告別攝護腺肥大 「綠光雷射」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73歲的王先生一直受到解尿解不乾淨、夜尿2~3次的困擾,長期服用藥物但改善有限,勉強應對不適。直到最近他有好幾次突然無法解尿,才到急診室放置尿管,檢查發現他的攝護腺已經從最初的60公克增大到80公克,因此多次發生尿滯留。王先生聽說傳統手術雖然效果不錯,但很容易流血而再次住院,特別是他中風過,正在使用抗凝血藥物,出血風險比一般人高,使得他在是否繼續忍受排尿問題與低生活品質,或者選擇接受手術治療之間陷入兩難。 陳慧雅醫師指出,攝護腺肥大是50歲以上男性常見的健康問題。 攝護腺肥大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常見的健康問題,特別是50歲以上的男性,約50%有此問題。當攝護腺增大時會壓迫尿道,導致出現排尿困難、瀝滴、頻尿、夜尿、急尿和餘尿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幸運的是,現代醫療技術提供多種治療選擇,其中一項創新且有效的方法就是「綠光雷射治療」。 什麼是綠光雷射前列腺汽化術? 「綠光雷射前列腺汽化術」是一種微創手術,簡稱PVP(GreenLightPhotoselectiveVaporizationoftheProstate),利用特定的波長,精確且高效地汽化移除增生攝護腺組織,因而減少出血和副作用;通過汽化過多的攝護腺組織,減少尿路阻塞,也可有效改善排尿障礙。 綠光雷射手術有哪些優點? 減少出血:由於綠光雷射的特性,手術中汽化組織的同時會凝血,因此出血量相對較少。這對於服用抗凝血藥物或有出血風險的患者特別重要。 恢復時間短:綠光雷射是一種微創手術,術後的不適與疼痛感較低,許多患者能在短時間內恢復日常活動。一般傳統電刀的攝護腺手術,傷口癒合的時間可以長達3個月之久。 症狀改善顯著:經過綠光雷射治療後,大多數患者會發現排尿變得更加順暢,夜尿次數減少,頻尿和急尿等症狀明顯改善。 適合大部分患者:綠光雷射適用於不同嚴重程度的攝護腺肥大,無論攝護腺大小如何,都可以進行此項治療。 哪些人適合接受綠光雷射治療? 反覆尿滯留 反覆膀胱結石 長期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對藥物有副作用。 術前有出血風險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患者 希望在較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生活 綠光雷射治療過程 綠光雷射手術通常是在半身或全身麻醉下進行,整個過程大約只需1到2個小時。手術開始後,醫生會將一泌尿內視鏡經由尿道插入,這樣可以清晰觀察到攝護腺的位置和大小。然後利用綠光雷射裝置的能量,精確汽化和去除過多的攝護腺組織,從而減少攝護腺對尿道的壓迫。 在大多數情況下,手術後需要留置導尿管1-2晚,幫助膀胱恢復正常排尿功能。部分患者會在術後感覺尿道有輕微的不適或灼熱感,但這些症狀通常在數天內就會自行消失。 綠光雷射術後的恢復與照護? 綠光雷射的術後恢復時間較傳統電刀短,大部分患者在一到兩天就能恢復日常活動。不過,為了確保手術效果及避免併發症的發生,術後應注意以下幾點: 多喝水:幫助清洗膀胱血塊並促進傷口愈合,減少感染風險,也可減少便秘的機會,減少術後出血。 避免劇烈活動:術後幾天內應避免提重物或進行劇烈運動,以免增加膀胱和攝護腺的壓力而出血。 短期避免性生活:為了促進傷口愈合,建議在手術後的數周內避免性行為,以免意外出血造成尿滯留。 按時複診:醫生會安排術後訪視及出院回診,確保手術效果良好並監控恢復情況。 常見的副作用與風險有哪些? 雖然綠光雷射手術是安全且有效的,但和任何手術一樣,仍可能出現副作用或風險。但這些副作用通常是短暫的,包括: 術後排尿時的輕微灼熱感或不適 短期內的血尿(尿液中有血) 尿失禁(術後控制排尿困難,但通常會在短時間內恢復) 綠光雷射治療是否適合您? 綠光雷射治療是一項創新且安全的技術,為許多受攝護腺肥大之苦的男性,提供了有效的治療選擇。如果您正面臨排尿問題且生活品質受影響,建議您與專科醫師討論是否適合進行此項手術。每位患者的情況不同,醫師會根據您的病史、症狀嚴重程度和健康狀況提供專業的建議,幫助您做出最佳決策。 陳慧雅醫師泌尿外科 主治項目:泌尿系統結石、排尿障礙與婦女尿失禁、膀胱脫垂、攝護腺肥大、疝氣手術、泌尿腫瘤、腹腔鏡及微創手術 我要掛號

同時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 為身體築起護城河

今年10月1日開始,有新的流感疫苗以及最新的新冠肺炎疫苗「單價JN.1」可供接種,而門診就有不少民眾在詢問,為什麼每年都要接種這些疫苗呢? 陳志誠醫師呼籲高風險族群,最好同時施打流感和新冠疫苗。 快速啟動免疫系統 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的變異能力,所以今年流行的病毒株可能和去年不一樣。每年的流感疫苗,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全球各地的監測數據,所預測接下來會流行的病毒株來製造,好確保疫苗的有效性。而且在接種流感疫苗後,身體產生的抗體會隨時間下降,大約6個月到1年後,免疫保護可能明顯減弱,所以需要再次施打疫苗。 新冠肺炎病毒也持續在變異,即將施打的JN.1也是主流病毒株。施打新的疫苗可以讓我們的免疫系統提前認識這個病毒株,好在接觸到感染的時候,讓身體的免疫系統能快速啟動,減少重症風險。 有老人或幼兒家庭成員建議施打 雖然有人認為,得到流感或新冠不過是比較嚴重點的感冒,但有些人會因此發展出重症,特別是一些高風險族群。可能的重症併發症像是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ARDS)、敗血症、器官衰竭、神經系統併發症…等,因此依然有可能出現重症或死亡個案。 所謂的高風險族群,其實也是今年10月1日起開放公費施打的第一階段對象,例如65歲以上長者、安養長照機構的受照顧者、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具有潛在疾病者…等,這些族群都建議儘早施打疫苗。而對於家中有嬰幼兒或高齡者的人來說,施打疫苗還是可以降低傳染給家人的風險,就像是護城河一樣的概念,也非常推薦施打。 接種疫苗避免重症風險 那麼,是不是施打了疫苗就不會受到感染了呢?其實依照疾病管制署的資料,流感疫苗的預防感染效力通常在40%到60%之間。雖然還是有可能感染,但是依照目前的研究顯示,接種流感疫苗可以讓症狀的嚴重度下降,比較不會那麼不舒服,更重要的是顯著降低重症、住院及死亡的風險。 施打流感疫苗對入住加護病房的重症保護力可達82%;而新冠疫苗的效力,以疾管署今年新發佈的統計資料來看,國內本土併發症確定病例及死亡個案有91%以上未接種新冠XBB疫苗。特別是對於高風險族群,得到流感或新冠肺炎後產生重症的機率較高,更有需要施打疫苗來保護自己。 病毒每年變異,因此每年都需接種疫苗加強保護力。 秋冬流行期宜儘快施打 不過,接種了疫苗之後,一般仍然需要約2週的時間,來讓身體產生完整的保護力,而在秋冬這些呼吸道感染疾病更容易造成流行,早點施打好讓身體產生免疫力。本院家醫科的門診也都有提供相關的疫苗施打,歡迎來門診接受評估或諮詢。 陳志誠醫師家庭醫學科 主治項目:健康諮詢、健康檢查、感冒、咳嗽、老年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 我要掛號

聖馬爾定啟動「在宅急症照護」 在家住院免來回奔波

住在聖馬爾定醫院護理之家的林姓阿嬤,最近經常睡不安穩,護理師第一時間發現阿嬤有泌尿道感染症狀,立即啟動「在宅急症照護」機制。以往這種情況,需要呼叫救護車送往醫院急診室,經過等候才能入住病房;現在可由醫師先行開立醫囑後,居家護理師直接到機構為阿嬤施打抗生素,醫師每天巡房探視病情變化,等同於住院照護,不僅省去家屬來回奔波的麻煩,也減少對病患的折騰。 賴莘揚醫師到護理之家巡房,探視阿嬤的病情。 衛生福利部「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於今年7月1日上路,聖馬爾定醫院由家庭醫學科醫師、居家護理師、藥師及呼吸治療師組成照護團隊,初期收案對象為護理之家因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而需要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的住民,並將擴及到民眾住家,讓病人不必住院也能接受良好的醫療照護。 住院成為病人和家屬的負擔 現年90歲的林姓阿嬤有腦中風、高血壓及子宮頸癌病史,還有放置肛門瘻管引流,這幾年頻繁進出醫院就診,直到今年在家跌倒不良於行,才入住護理之家由專業人員照護,減輕家屬負擔。最近因泌尿道感染反覆發燒,經家屬同意由聖馬爾定醫院「在宅急症照護」團隊正式收案。 聖馬爾定醫院家庭醫學科賴莘揚醫師表示,對於一些口服抗生素難以對付的細菌,必須改用靜脈注射,否則易演變成敗血症或血液裡有菌血症的狀況,恐危及生命。過去治療這類感染的病人,必須到急診室檢查後辦理住院,才能進到病房注射,但很多病人行動困難,家屬也可能因交通或工作因素,不方便將病人帶到急診室,導致住院過程成為沉重的負擔。 居家護理師到護理之家,為阿嬤施打抗生素 病人不必到急診室等住院 「在宅急症照護」解決了此一困境,病人不用移動,就可以直接在家裡或機構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的治療。居家護理師除了到宅為病人打針給藥,也會搭配遠距醫療、生命徵象監測設備及床邊檢測等,讓醫師了解病人的情況是否穩定,如果後續仍需安排住院,可透過「綠色通道」快速安排,免除急診等床之苦。 賴莘揚醫師說,去急診室這件事本身就很折騰人,從掛號等排隊、一連串的檢查,到等病床辦住院,耗時費力,不僅病人感到辛苦,家屬也很疲憊,她的家人也住在長照機構,因此特別能夠感同身受,希望藉由「在宅急症照護」的推動,讓有需求的家庭可以減輕一些照顧上的壓力。

聖馬爾定失智共照中心提供資源 力挺失智症家庭

85歲的林先生半夜睡不著覺,老是忘記東西放在哪裡,甚至將刮鬍泡當成牙膏使用,引起家人的擔憂,家人帶他前往聖馬爾定醫院接受檢查,經醫師診斷為輕度失智症。面對這種無法治癒的疾病,林太太有如晴天霹靂,一時間難以接受,還好醫院設有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可以提供醫療照護及社會資源的支持,延緩失智症病程,才讓林太太的心情平復下來。 蔡育泰醫師提醒,失智症發病率逐年上升,及時介入醫療與社區資源的協助,才能使病情有效獲得控制。 「老番癲」可能是失智症狀 林先生多年來一直與81歲的妻子同住,兩人互相照顧,孩子早已成家移居外地。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近來他開始出現記憶力減退的現象,一句話經常反覆詢問,林太太原本不以為意,覺得只是「老番癲」,直到某次林先生竟用刮鬍泡刷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決定帶他前往醫院就診。 在醫院內,經過詳細問診、記憶測試及觀察行為模式,林先生被診斷患有輕度失智症。神經內科暨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主任蔡育泰醫師解釋,輕度失智症是指患者在記憶力、認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上出現一定程度的退化,但尚能獨立進行日常生活,若不及時介入和治療,病情可能會逐漸惡化。 由於林先生夫婦生活屬於「老老照顧」型態,林太太對於未來感到相當茫然,既不想造成子女負擔,又擔心萬一先生病情迅速惡化,自己無力照顧。對此,蔡育泰醫師建議,除了醫療上的追蹤與治療外,還應該尋求相關的社會資源,於是主動轉介設於院內的嘉義市失智共照中心,希望幫助老夫婦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 失智共照中心提供專業資源 失智共照中心針對失智症家庭,提供多方面的支援,包括就醫評估、醫療照護諮詢、失智症識能衛教、長照及社區資源聯繫、家庭照顧者支持團體轉介,並提供防走失配件,協助家庭照顧者了解如何應對失智症患者的需求,同時減輕他們的照顧壓力。此外,中心也會安排定期的追蹤檢查與認知功能評估,確保病情能夠得到及時處理。 蔡育泰醫師表示,失智症有很多種症狀表現,例如常見的忘東忘西,現在的事情記不住,以前的事卻記得一清二楚;也有一些人有特別的行為或想法,例如老是把東西藏到不見,懷疑別人偷了他的東西等,如果家中長輩出現這些情況,可能有失智症的風險,應該儘早就醫治療。 失智共照中心提供專業資源,支持患者及家屬 及時尋求醫療延緩病程 蔡育泰醫師也提醒,隨著人口老化,失智症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家庭照顧者應該多關注年長親人的日常行為變化,及早發現異常狀況,及時尋求專業醫療與社區資源的協助,以確保長者能夠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安享晚年。 民眾對於失智症如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洽詢聖馬爾定醫院承辦的嘉義市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服務時段:週一~週五8:00~12:00、13:30~17:30,電話:05-2710059、2756000分機3287、3286。或連結:https://www.stm.org.tw/new/web/care/

遠離甜蜜陷阱 擺脫年輕化高血糖

一名25歲的研究生,終日埋首於寫論文,生活就是宿舍和研究室兩點一線的距離,平時都叫外食,缺乏運動導致體重直線上升,近日還特別容易感到疲倦,檢查之下赫然發現血糖值已飆破180mg/dL。 花士哲醫師指年輕化的糖尿病,通常和生活習慣有關。 事實上,糖尿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40歲以下的青壯年,得病機率正逐漸上升。年輕化的糖尿病通常和生活習慣有關,高熱量、精緻化的飲食、久坐、熬夜或缺乏運動等,都是不利於血糖控制的重大因素。 為什麼年紀輕輕血糖就偏高? 高血糖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來自於胰島素阻抗性的產生,就是身體內器官對胰島素不敏感,剛開始胰臟會努力工作增加分泌,來維持血糖正常,但久而久之,胰臟細胞會衰竭死亡,導致胰島素分泌量逐漸下降,血糖就會跟著上升。 而胰島素阻抗性的出現,其實和不良飲食習慣、常久坐、少活動、腰圍體重增加、肥胖等因素息息相關。尤其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倍以上,要特別小心。 常見糖尿病用藥Q&A Q1:糖尿病一定要吃藥嗎? 不一定,要看診斷時糖尿病的類別、嚴重程度和有無併發症來決定。像第1型糖尿病人就一定要打胰島素;而有些第2型糖尿病病患一開始血糖值太高很不舒服,甚至已經有併發症,會先考慮使用胰島素。如果有些病患血糖稍微偏高,只要調整飲食、生活運動和減重,就可以達到理想目標,可只吃少量口服藥,甚至不需藥物,配合定時回診檢查就可以了。 Q2:胰島素需要打終生嗎? 如果早期積極控制好血糖,就可以減少以後併發症的發生。而胰島素可以讓病人在一開始發生糖尿病時,快速控制好血糖,現在還有研究顯示,早期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可以讓胰島細胞休息,延緩胰島細胞衰退速度。所以使用短期胰島素後,有機會可以換成口服血糖藥,甚至停止使用任何藥物,因此並不是所有病人使用胰島素後,就得一輩子施打。 Q3:病情好轉之後可以停藥嗎?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跟感冒不同,是無法根治的,但我們可以透過積極的生活、飲食、運動的改善,和搭配適當藥物使用來控制血糖。提早發現、提早控制在理想目標,就可以減少各種併發症的發生和延長壽命。如果有藥物的幫助才達到理想血糖的控制,不要自行減藥或停藥,因為會使血糖控制不良。除非有特殊狀況,但這方面需要跟醫師討論,否則藥物還是要長期使用,預防急性及慢性併發症的發生。 糖尿病前兆三多一少 所謂的三多就是: 多尿:糖分無法被轉化為細胞所用,且由於滲透壓增高,夾帶許多水分隨著尿液一起排出,使尿量增加。 多喝:由於多尿,身體丟失的大量水分,引起口渴多飲的症狀。 多吃: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葡萄糖無法被充分利用,導致飢餓感增加。 一少則是體重減輕,人體無法正常使用血糖,便開始燃燒儲存的脂肪,導致體重異常減輕。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都是控制好血糖的辦法,不僅可以提升免疫力,還能降低洗腎風險。若是罹患年輕化糖尿病也不必過於緊張,只要能夠及早發現,並且積極治療,都有很高的機會可以恢復健康。 花士哲醫師 現任本院慢性病防治中心主任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 主治項目:糖尿病、甲狀腺及副甲狀腺疾病、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痛風、骨質疏鬆症、內分泌疾病、一般內科疾病 我要掛號

肺復原治療奏效 老病號不再跑急診

現年57歲的張先生,年輕時從事水電工作,因經常應酬,平時菸酒不離口而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3、4年前突發急性心肌梗塞,陸續多次到醫院掛急診,還一度因病危需插管治療,直到接受肺復原治療,病情才漸漸穩定下來。 沈資益醫師指導病患借助負壓呼吸機,有效緩解呼吸不順症狀。(相片非新聞當事人) 醫學中心等級配置 聖馬爾定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沈資益醫師表示,COPD是不可逆的疾病,雖然無法完全根治,但可藉由良好的控制來獲得紓緩,預防急性發作。臨床上除了透過藥物控制外,也可透過肺復原治療來穩定病情,一般建議6-12週、至少12次以上療程,能達到較佳的效果;此外對於中重度肺阻塞患者,則需6個月以上肺復原療程,可有效改善日常生活的活動力。 聖馬爾定醫院肺復原室配置齊全,其中負壓呼吸器更是醫學中心等級的設備。負壓呼吸器主要利用機器使胸內壓力變成負壓,讓空氣或提供的氧氣藉由壓力差自動進入肺部,提供肺部的擴張以協助換氣。肺復原治療則採用短期或間歇性的機械通氣,讓病患的肺部充分擴張,有助於呼吸道痰液的清除,並使呼吸肌得到適度的放鬆。 肺復原室打造個人化療程 張先生每週到聖馬爾定醫院接受復原室為他量身打造的個人化療程,由呼吸治療師與胸腔內科醫師指導,搭配吸入水劑,借助拍痰機、負壓呼吸器、手搖車、腳踏車等設備,練習呼吸技巧與呼吸復原運動,使他平時容易喘的症狀獲得改善,不再病懨懨的樣子,在家也可以幫忙處理簡單的家務。 過去張先生因病情反覆,與他同住的母親總是提心吊膽,不敢出遠門,擔心他因半夜喘不過氣要送急診;如今在肺復原室的復健幫助下,他形容自己已經很久沒有住院「進廠維修」了,醫師也肯定他的身體狀況維持良好,可望在穩定中再進步。 治療需持之以恆 沈資益醫師強調,肺復原治療需要持之以恆,只要遵照醫囑用藥,搭配適度運動與健康飲食,不抽菸,遠離誘發因子,做好清痰與復健,即可有效緩解症狀與不適。期望經由肺復原個別化的訓練後,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及減緩失能狀況,以減少住院需求,進而減少醫療資源耗費。 沈資益醫師 現任本院胸腔內科主任 主治項目:感冒、咳嗽、咳血、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擴張症、呼吸困難、胸痛、肺炎、肺結核、肺腫瘤、肋膜腔積水、肺部及縱隔膜各種疾病 我要掛號

精準麻醉拔除水平智齒 免除病人緊張焦慮

32歲的林先生因水平智齒導致蛀牙,必須動刀拔除,但他對於拔牙手術感到相當焦慮,因此選擇精準麻醉,搭配腦波監測麻醉深度,全程在不痛且睡著的狀態下完成手術。林先生說,他只要坐上牙科診療椅,聽到治療器械的尖銳聲響,就會心跳加速、血壓飆高,還好有新的麻醉技術,而且不用住院,讓他懸著的心終於可以放下。 白馨醫師為病人拔除水平智齒 聖馬爾定醫院牙科除了診間的局部麻醉手術,也有全身麻醉的新選擇。口腔顎面外科白馨醫師表示,有些無法在門診接受局部麻醉手術,像是有心血管疾病、身心障礙,以及對看牙極度恐懼的病人,因血壓升高風險或者溝通不易、容易躁動等問題,就可考慮以腦波監測全身麻醉方式來進行牙科手術。 拔除水平智齒困難度高 白馨醫師指出,水平智齒是阻生齒的一種,顧名思義是躺平無法順利長出來的智齒,因清潔不易,容易導致蛀牙、牙齦發炎,甚至牙周病,嚴重時還會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最好儘快拔除,以絕後患。通常必須將牙齦翻開,移除部分齒槽骨,才能順利將智齒拔除;若智齒太大顆或埋得太深,已接近神經血管的位置,還需要將牙齒切成好幾瓣才能順利取出。 林先生曾聽聞家人在治療牙齒的過程中,可能因麻藥未到位,瞬間痛到哀嚎而緊急補打麻藥,令他對牙科手術相當害怕,尤其拔除水平智齒的時間較長,他自覺無法忍受,而選擇全身麻醉。林先生動完手術,僅在恢復室待5-10分鐘即清醒,不必住院,當天就出院返家。 麻醉科醫師親自操作 聖馬爾定牙科精準麻醉手術的特點採腦波監測,由麻醉科醫師及專科護理師親自操作,隨時調整麻醉深度至最適合病人的劑量,不會有麻醉過深或不足的問題,避免呼吸抑制造成延遲清醒,或是手術中途痛醒的顧慮。 腦波監測精準控制麻醉深度 不同於坊間牙科診所的「舒眠治療」,聖馬爾定醫院主要使用新型超短效麻醉藥,不僅術後快速甦醒,還能避免麻醉藥殘留,減少噁心嘔吐或發冷頭痛等副作用,手術更為安全舒適。而且在醫院有現成的麻醉醫護團隊,不論是專業技術還是與牙科醫師的配合度,都更為純熟可靠。 除了拔除水平智齒,其他複雜拔牙如阻生齒、多生牙,或者囊腫摘除手術、齒槽骨手術、植牙手術等,都可以使用腦波監測精準麻醉。對病人而言,一覺醒來就完成手術,過程中不會提心吊膽;對醫師來說,也能有更好的手術視野,執行手術將更順暢。 白馨醫師 一般牙科、口腔顎顏面外科主治醫師 主治項目:人工植牙、贋復前手術、拔牙手術、阻生齒手術、顏面骨折外傷手術、頭頸部良(惡)性腫瘤手術、唾液腺疾病手術、頭頸部感染手術、顳顎關節手術、正顎手術

聖馬爾定醫院高品質精準麻醉 術後醒得快又好

70歲的洪女士,兩年多前因膝蓋手術接受全身麻醉,術後持續多天嘔吐不止,最近又要再度開刀,洪女士擔心「惡夢」重演而愁容滿面。幸好聖馬爾定醫院引進新型的超短效麻醉藥,搭配腦波監測麻醉深度,術後快速甦醒,也沒有發生副作用,讓洪女士和家屬都鬆了一口氣。 腦波監測可避免麻醉過深或不足的風險 精準麻醉更安全 聖馬爾定醫院麻醉部主任儲寧瑋醫師指出,為提升麻醉醫療品質,除了引進新一代腦波監測儀,掌控麻醉深度,更使用新型的超短效麻醉藥,術後平均5-10分鐘即可甦醒,減少麻醉藥殘留的後遺症,達成精準麻醉目標。不僅要讓接受全身麻醉的病人醒得快,還要醒得舒適。 洪女士這次因另一側膝蓋也需動手術,再度走進開刀房,但上次術後連續多天噁心嘔吐、頭暈不止,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令她餘悸猶存。得知目前有精準麻醉方式,心裡壓力大為減輕。果然這次術後的感覺和上次截然不同,麻醉清醒後沒有任何不適狀況,尤其最害怕的嘔吐並未發生,身體也很快就復原,讓她和家人相當滿意。 麻醉過深或過淺的副作用 全身麻醉的技術在醫學上雖已相當成熟,卻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儲寧瑋醫師表示,對老年人來說因腦部退化,容易麻醉過深,可能引發呼吸抑制,造成延遲清醒;或者因身體代謝較慢,易殘留麻醉藥,產生噁心嘔吐、發冷頭痛的副作用,甚至會有術後譫妄現象,症狀因人而異,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不等。 而對於年輕人來說,因大腦較為活躍,可能導致麻醉過淺,特別是容易焦慮,或者平時有服安眠藥習慣,或者染有藥酒癮的病人,容易快速代謝麻醉藥,這些病人可能會在手術中途醒來,感受到疼痛或意識到周圍環境,而增加手術風險和不適感。 手術病人的一大福音 儲寧瑋醫師進一步表示,腦波監測是通過在病人前額貼上非侵入性的電極貼片,藉由觀察腦波變化,掌控麻醉深度,依病人個別身體需求,隨時調整用藥,因此不會有麻醉過深或過淺的問題。但現階段還不是全身麻醉手術的標配,健保僅給付心臟、胸腔及重大創傷手術,其他手術則需負擔耗材部份費用。 至於新型超短效麻醉藥,聖馬爾定醫院目前已廣泛運用在無痛腸胃鏡檢查、骨科手術和一般外科手術,搭配腦波監測儀器,增加術中安全,減少麻醉藥殘留,術後可快速復甦,避免產生對身體的副作用,對需要全身麻醉的病人來說是一大福音。 儲寧瑋醫師 現任本院麻醉部主任 主治項目:臨床麻醉、術後止痛、無痛分娩、重症加護

守護孩子健康成長 本院提供7歲以下兒童免費6次發展篩檢

聖馬爾定醫院自113年7月起,提供未滿7歲兒童,除了原本7次兒童預防保健外,新增6次免費「兒童發展篩檢服務」。由小兒專科醫師依據各年齡層對應的篩檢量表,針對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及社會發展等四大面向,為孩子進行篩檢評估。 李欣蓉醫師為小朋友篩檢四大面向發展情況 善用兒童健康手冊評估發展能力 小兒科李欣蓉醫師說明,新增的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有助於及早發現在發展重要階段,尤其是處於3歲前關鍵黃金療育期的兒童,是否有遲緩問題。她建議父母在孩子每次接受健康檢查前,可依照寶寶的實足月齡,先行核對兒童健康手冊中的家長紀錄事項,特別是手冊中以星號與紅字標示的項目,這些是該年齡孩子發展能力的警訊題,如果發現孩子有無法達到的項目,就要儘早轉介相關專科醫師進行檢查與評估。 李欣蓉醫師指出,門診中最常碰到篩檢結果通過、但未達滿分的是語言認知與社會發展行為,事實上,兒童要發展出這些相關能力,需要父母的陪伴與互動,因為「家」是兒童最好的語言、社會發展行為的學習教室。她也鼓勵父母善用兒童健康手冊的兒童發展項目,陪伴孩子進行各面向的多元探索,培養各項能力。 家長與醫護合作為孩子發展把關 0~6歲為兒童重要的發展關鍵期,3歲前更是黃金療育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為6~8%,但以我國2020年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個案通報概況及比對內政部人口統計,未滿6歲發展遲緩兒僅約2.2%,推估仍有約4~6%遲緩兒未被篩檢發現。 要掌握兒童發展時程,並及早發現異常,需醫護人員與家長通力合作,完成兒童發展監測、篩檢與評估這3道關卡。兒童發展的監測部分,仰賴家長運用兒童健康手冊的家長紀錄事項,觀察且紀錄兒童發展情形;篩檢部分由聖馬爾定醫院小兒科醫師為孩子篩檢,如發現有疑似發展遲緩問題,則進一步轉介至該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行評估與診斷。 只要孩子具有健保身分,可以在成長過程的6個階段,分別是6至10個月、10個月至1歲6個月、1歲6個月至2歲、2至3歲、3至5歲、5至未滿7歲,各接受1次政府補助的篩檢服務,亦可搭配兒童預防保健服務一起進行。家中有未滿7歲的兒童,家長都可依篩檢服務補助時程,攜帶健保卡、兒童健康手冊,帶孩子到聖馬爾定醫院接受「兒童發展篩檢服務」。 聖馬爾定提供兒童發展篩檢服務

把握早療黃金期 及早介入復健效果佳

小如在8個月時,因為還無法坐好,頭也抬不好,搖來晃去的,抱起來整身軟綿綿的,家長警覺到孩子似乎不對勁,而積極尋求醫療;初步評估來看,小如雖然坐不穩也不會爬,但手部抓握及操作能力還可以,對玩具及周遭環境有好奇心,明顯以動作發展遲緩為主要問題。 職能治療著重於手部精細動作及認知功能訓練 家長觀念決定孩子一生 「發展遲緩」是兒童發展有落後狀況的統稱及描述,並非指一種疾病。當孩子在動作、認知、語言、情緒及人際適應等任一方面的發展表現,比同年齡的兒童出現明顯落後的現象,對於這群落後的孩子,我們稱為「發展遲緩兒童」。發展遲緩的類型包括粗動作遲緩、細動作遲緩、語言遲緩、認知遲緩、知覺遲緩、人際互動障礙等。 然而,孩子能否得到早期療育,最關鍵還是在家長的觀念及接受度,過去可能認為「大隻雞慢啼」,但是若以孩子的發展為優先考量,建議家長只要對孩子的發展有任何的疑惑,除了一般的健兒門診之外,就應該帶到復健科「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做進一步的評估,早期介入兒童復健;若未及時察覺或有所遲疑,可能因而錯失孩子的黃金療育期。 早期介入效果顯著 兒童復健的方式通常是建構一個有系統、結構式的遊戲互動情境,激發孩子的能力。對輕微遲緩或疑似遲緩的孩子,家長若能確實配合治療師的居家活動建議,早期介入效果是顯著的;家長若是卻步遲疑,而不願尋求早期復健介入,可能錯過早療關鍵期。 孩子的各方面發展是快速且相互影響的,尤其在3歲以前成長最快速。以大腦細胞的發育來說,3歲時可達成人的80%,6歲可達90%以上,所以越早開始復健,可塑性越高,越能提升孩子的發展及潛能。 兒童復健提供什麼協助? 經過醫師仔細的評估及檢查後,會因孩子不同的發展問題而有不同的復健安排,常見的兒童復健項目包括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和語言治療。 ◎物理治療 著重於動作發展的誘發、肌力、耐力、平衡、協調能力、行走能力的訓練及行走耐力的提升,並運用適當的輔具以提升行動獨立性或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職能治療 著重於手部精細操作、認知功能訓練、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必要時配合適當的輔助器材,以達到生活的獨立自主。另外還有關於自閉症、過動兒的特別訓練、動作協調障礙的協調訓練,以及感覺統合訓練等。 ◎語言治療 針對語言發展遲緩或構音有困難的兒童,進行適當的語言治療。對於幼兒若有餵食困難或吞嚥不良、易嗆咳的情形,也能提供指導訓練,以改善進食狀況。 物理治療著重於動作發展的誘發 語言治療針對發展遲緩或構音有困難的兒童進行訓練 家長應適度放手 現代家庭少子化,父母和家中長輩對孩子呵護備至,對家中的遲緩兒更是如此。父母往往不忍心孩子辛苦趴著或爬行,孩子因為吃力而哭鬧,大人更是一心疼立刻抱起來,無形中剝奪孩子練習的機會,也間接養成依賴的個性。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孩子想辦法爬過去自己拿玩具,而不是幫孩子拿玩具。 家長應該適度放手,讓孩子在嘗試學習的過程當中建立自信。只有在不斷努力嘗試的過程中,孩子運用自己的手腳學會移動、學會怎麼出力、學會怎麼操作,因而有自信,更願意靠自己移動,才能建立良性循環的發展。 聖馬爾定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一律採電話預約掛號,無提供現場或網路掛號。預約專線:05-2756000轉分機3805

聖馬爾定「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助慢飛天使把握黃金療育期

「寶貝2歲多了,還不太會跑跳,也不會說完整的句子,要看醫生嗎?」 「3歲孩子常常答非所問,講話別人聽不太懂,正常嗎?」 「孩子常常坐不住,是活潑好動,還是有問題?」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為了解決家長的困惑,並讓需要早期療育的家庭,都能得到及時的幫助,2024年成立嘉義市第三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整合各醫療專科包含復健科、小兒科、精神科、耳鼻喉科及眼科等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聽力師及社工師,組成專業的兒童發展聯合評估服務團隊,提供學齡前兒童完整的早療服務資源,與後續健全的醫療服務。 郭世勳醫師表示,及時出手才能讓發展遲緩孩子發揮最大潛能。 家長不必再苦等評估 孩子能夠健康快樂長大,是家長最重視的事。過去嘉義市僅有部嘉及嘉基兩家醫院提供兒童發展評估,由於評估過程需轉介多專科診斷,耗時較久,許多家長抱怨經常要等3個月,甚至半年以上還排不到,很擔心延誤治療,後續的支持系統也無法及時銜接,面臨心理及經濟雙重壓力。如今聖馬爾定醫院加入兒童發展評估行列,家長不必再苦苦等候。 聖馬爾定醫院復健科主任郭世勳醫師指出,大多數兒童發展遲緩的原因不明,除了身體疾病,也可能受家庭或社會因素影響。有家長因快2歲的孩子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而就醫,經過詳細問診及檢查,他推測可能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長期待在家沒有和外界互動,造成語言發展停滯。後來經過語言治療師的引導訓練,家長也配合加強互動,總算慢慢追上同齡的孩子。 讓慢飛孩子發揮最大潛能 從出生到6歲是腦細胞發展最快速的黃金階段,也奠定幼兒生理及心理上的基礎,此時期幼兒在各方面發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郭世勳醫師表示,及時出手才能讓慢飛的孩子發揮最大潛能,而且孩子的遲緩問題單從表面上不一定看得出來,必須透過專業的評估才能窺知全貌。像在門診中,有家長以為孩子只是說話比較慢,進一步診察後發現,還有手部操作功能不足、認知困難等問題。 郭世勳醫師提醒家長,孩子的發展需從認知、語言、動作、情緒等多面向進行整體評估,如果出現比同年齡兒童明顯落後的現象,就要儘快到醫院評估,把握早期療育的時機,以免抱憾終生。 兒童復健愈早開始,效果愈好。 電話預約復健科門診評估 聖馬爾定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的流程,家長可先打電話和個管師約診,將儘快安排至復健科門診就醫,醫師會視孩子實際狀況,決定是否加會其他專科。完成聯合評估將由醫院出具綜合報告書,家長可依此向縣市政府申請教育、社福資源及相關補助。 有需要的民眾請逕洽聖馬爾定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一律採電話預約掛號,無提供現場或網路掛號。預約專線:05-2756000轉分機3805 郭世勳醫師 現任本院院長特別助理暨復健科主任 主治項目:骨骼肌肉病變:運動傷害、骨刺、下背痛、五十肩、手傷、截肢等復健;神經病變:手腳發麻、中風、腦傷、脊椎損傷、腦性麻痺、巴金森病等後遺症之復健、灼傷及外傷引起的功能或活動障礙之肢體復健、語言發展遲緩、矯正、口吃訓練 我要掛號

妙齡女郎怕頸部留疤 經腋下達文西甲狀腺隱疤手術兼顧美觀

25歲的上班族張小姐,因頸部發現一個腫塊,需要手術切除,擔心留下有如割頸的疤痕,由聖馬爾定醫院耳鼻喉科王士豪醫師以先進的「經腋下達文西甲狀腺隱疤手術」,為她順利切除甲狀腺結節,恢復身體健康,也達成她頸部不留疤的期望。 王士豪醫師是雲嘉南地區罕見,具備達文西甲狀腺隱疤手術能力的醫師。 摸到3公分甲狀腺結節 張小姐最近摸到脖子部位有腫塊,且會隨著吞嚥時移動,還有心悸、情緒不穩等症狀,到聖馬爾定醫院耳鼻喉科王士豪醫師門診就醫。王醫師為她進行頸部超音波及抽血檢查,證實是一個大小約3公分的甲狀腺結節。 由於張小姐的甲狀腺結節已明顯影響外觀,並有逐漸變大的情形,王士豪醫師建議以手術切除。然而,傳統甲狀腺切除手術一般會在前頸部留下5~8公分的疤痕,即使以內視鏡手術治療,雖然傷口較小,但仍會留下3公分左右的疤痕,讓年輕愛美的張小姐無法接受,也唯恐別人看見明顯的割痕而議論紛紛。 達文西機器手臂經腋下遠端切除 甲狀腺切除手術目前已發展到達文西機器手臂經腋下遠端切除,達到頸部不留疤痕的效果。王士豪醫師說明,主要是將傷口隱藏在腋下的位置,從腋下到頸部的皮下創造一條通道,再利用達文西機器手臂進行甲狀腺的切除。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手術困難度高,雲嘉南地區少有醫師具備這項技術,王士豪醫師即為其中之一。 達文西機器手臂系統具有放大10倍清晰的3D立體影像,以及多角度彎曲的機器手臂,讓醫師更清楚看到手術視野內的神經與血管,進而更安全的保護喉返神經與周邊血管組織,可以更精準執行甲狀腺切除手術,避免大量出血,也可減少術後發生聲音沙啞、喝水易嗆到等聲帶麻痺的後遺症。 王士豪醫師提醒,雖然達文西微創手術相較於傳統手術有許多優點,但因為達文西機器手臂甲狀腺手術是經由遠端進入,所以對於較大的腫瘤切除上會有所限制,而且手術時間會比較長,並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適用於達文西手術,是否適合需經過醫師詳細的術前評估。 診斷到治療一次到位 目前聖馬爾定醫院耳鼻喉科擁有完善的設備,從診斷到治療一次到位,包括手術前的超音波診斷、手術中的喉返神經監測,搭配經腋下達文西機器手臂甲狀腺手術,提供一系列完整的甲狀腺手術治療照護。若有甲狀腺腫塊相關症狀的患者,可至聖馬爾定醫院耳鼻喉科門診進行完整的諮詢。 王士豪醫師 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主治項目:中耳炎、眩暈、耳部顯微手術與耳內視鏡微創手術、鼻竇炎、鼻中隔彎曲、鼻部腫瘤、過敏性鼻炎、鼻竇內視鏡手術、聲音沙啞診斷與治療、喉顯微手術與音聲美容、打鼾及呼吸中止症候群診斷與治療、頭頸部腫瘤與口腔癌、口咽癌與下咽癌治療、腮腺腫瘤手術、甲狀腺腫瘤診斷與治療、微創甲狀腺內視鏡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口咽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甲狀腺手術 我要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