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區關懷

從死神手中搶回一命 家屬動情致謝醫護

「謝謝你們在生命最關鍵的時刻,守護了我們最愛的家人。」聖馬爾定醫院近日收到一則滿懷感激的留言,字字句句傳遞出對醫護團隊專業與愛心的肯定,讓整個醫療團隊深受感動。 聖馬爾定醫院急診中心為許多家庭帶來希望 心肌梗塞命懸一線 家屬劉小姐回憶,父親日前突發心肌梗塞,緊急送到聖馬爾定醫院急診,幸好醫護團隊在第一時間精準診斷,立即啟動心導管手術,為父親的生命爭取寶貴時間,也讓他們全家看見了希望。 據了解,劉父因胸痛、冒冷汗,由119人員送醫,抵達醫院後因心肌梗塞突發心室顫動而失去意識,急診醫學科副主任蘇亦俊指揮急診醫護實施電擊急救,成功恢復心跳後,隨即會診心臟內科,由值班主治醫師賴舉仁進行心導管手術,最終成功挽回一命。 蘇亦俊醫師指出,心室顫動若未即時去顫電擊,極可能導致猝死。這次能成功搶救,除了家屬送醫及時,也仰賴醫療團隊合作無間,爭取到每一秒的黃金時間。 視病猶親的照護 「醫療團隊專業高效、態度溫暖,從急診、加護病房到普通病房,無不展現對病人的真誠關懷,每一個細節都讓我們倍感安心與信任。」劉小姐說,醫師與護理師不僅耐心解答疑問,更細心陪伴,給予家屬最大的支持,讓他們在最艱難的時刻仍覺得心安。 她感激地表示,父親在術後第三日已恢復良好,家人都感到無比欣慰,而這一切都歸功於醫療團隊的努力與奉獻。「謝謝你們在最危急的時刻守護我們最愛的人,這份恩情我們將永遠銘記。」 展現TenderLovingCare精神 院長陳美惠在讀到這段留言時,忍不住濕了眼眶,直言「好感動、好愛你們!」並向醫護人員表達謝意與鼓勵:「這些真摯的話語,正是聖馬爾定一直堅持的『TenderLovingCare』精神。我們的醫護人員除了專業,更給予病人與家屬視病猶親的關懷,這就是我們最大的使命與驕傲!」 這段醫病互信的故事,不僅溫暖人心,更是醫療人性化的最佳寫照。陳美惠院長也強調,聖馬爾定醫院將持續精進醫療品質與護理服務,在專業中融入溫度,讓每一位病患與家屬在最艱難的時刻,都能感受到支持與希望。

聖馬爾定醫院獲選「嘉義市好頭家」 打造健康幸福職場

《天下學習》今年針對全台企業進行「22縣市好頭家推薦」調查,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脫穎而出!不僅入選嘉義市好頭家,更是雲嘉南地區唯一獲選的醫院。院長陳美惠表示,醫院將持續朝「健康醫院、幸福職場」的願景邁進,讓每位同仁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與歸屬感,共同攜手守護社區民眾的健康。 員工透過定期檢查,掌握自身健康狀況。 五大面向綜合網路聲量 此次調查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由縣市長及當地大學校長,依「幸福工作」、「合理薪酬」、「在地好口碑」、「友善家庭」、「培訓發展」五大面向,每人推薦5間企業。第二階段則由《網路溫度計DailyView》綜合網路聲量、好感度與第一階段調查,加權排名出各縣市前五名入榜企業。 對員工與社會雙重關懷 聖馬爾定醫院獲推薦的理由,除了設有桌球室、舞蹈教室與籃球場,還有原住民歲時祭儀假、原鄉醫療支援與巡迴服務等措施,展現對員工與社會的雙重關懷。院內更成立桌球、羽球、籃球及有氧舞蹈等社團,鼓勵同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並提供定期健康檢查與體適能檢測,協助員工掌握健康狀況。 成立運動性社團,鼓勵員工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此外,聖馬爾定醫院自1998年起在阿里山樂野村設立全國首創全年無休、24小時駐村醫療站,打破以往僅有巡迴醫療的限制,提供家庭醫學科全天候門診與急診服務,更引進專科資源,結合居家醫療與視訊診療,縮短偏鄉醫療距離,確保居民與遊客獲得即時、持續且專業的健康守護。其正面積極的作為深受外界肯定,全院員工與有榮焉,因此對醫院更有認同感。 讓員工獲得成就感與歸屬感 《天下學習》表示,台灣的人情味讓外國人感到溫暖,而這份溫度正是來自全台各縣市一群默默付出的「暖心好頭家」。連續三年進行的「22縣市好頭家推薦」,期盼讓更多人看見值得信賴的企業,也讓求職者不必離鄉背井,就能找到有歸屬感的好工作。 聖馬爾定醫院陳美惠院長強調,員工是醫院最重要的資產,唯有照顧好同仁,才能讓他們以最佳狀態守護病人的健康。聖馬爾定醫院一直秉持「TenderLovingCare」的精神,不僅重視醫療服務品質,也致力營造一個安全、溫暖、互相支持的職場氛圍。此次獲得「嘉義市好頭家」的榮譽,不僅是對醫院的鼓勵,更是對全體員工的肯定。 《天下學習》22縣市好頭家完整推薦名單

居家復能零距離 聖馬爾定醫院榮獲績優長照團體「服務金質獎」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長期深耕嘉義社區,秉持「全齡關懷、使命必達、長照專業零距離」的理念,在長照服務持續創新,以行動為在地民眾帶來實質照顧與溫暖支持,榮獲114年度嘉義市績優長照團體-專業服務類「服務金質獎」。 深入社區使命必達 聖馬爾定醫院結合區域醫療資源與跨領域團隊,提供從嬰幼兒、身心障礙者到高齡長者的全齡照護,打造「以人為本」的長照網絡。專業團隊涵蓋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護理師與營養師,積極深入社區與家庭,無論環境多麼偏遠艱困,堅持走到需要的地方,實踐「使命必達」的服務精神。 居家復能長照團隊 在照護模式上,醫療團隊以病人為中心,成立即時通報機制與跨專業溝通平台,一旦個案有需求,即刻啟動醫療、復健、社工等資源聯動,達到服務「零距離、零落差、無縫接軌」的高效協作。針對兒童族群,更發展「生活即療育」模式,教導家長善用日常物品,在家中營造自然又溫馨的療育環境,讓照護自然融入生活。 不僅如此,團隊也關注高齡者與家庭照顧者的需求,提供整合性「居家復能」、環境改善及照顧者支持教育,減輕照顧壓力、延緩失能,守護家庭與社區的穩定。 復健醫療從院內延伸到病患家中 真實故事見證暖心服務 這些年來,無數真實故事見證了聖馬爾定的行動與溫度。一名唐氏症寶寶的媽媽在產後陷入低潮,透過治療師進入家中陪伴與教導,幫助媽媽重拾信心,與孩子一同成長。 一名高齡奶奶獨力照顧發展遲緩的孫子,身心俱疲,團隊敏銳察覺後,即時啟動早療轉介與心理支持,使她重新燃起希望。甚至有長者出院返家,因門檻太高無法進屋,治療師與家人一同清理雜物、調整動線,只為讓長者能安全踏進熟悉的家門。 更令人感動的是,有獨居男子因尚未符合長照資格而陷入困境,團隊主動追蹤,意外發現其倒臥家中無力起身,立即通報119協助就醫,成功守住他的生命與尊嚴。 溫柔而堅定的長照之路 走過18年長照歷程,從長照1.0的居家復健到2.0的居家復能,聖馬爾定醫院始終用實際行動詮釋照護的真諦,他們所走過的每一戶人家、每一個探訪腳步,傳遞的不只是醫療與復健,更是一份不曾間斷的關懷與承諾。因為有他們,長照不再只是制度,更是一道溫柔而堅定的力量,守護著每一個需要被照顧的人。

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 尊嚴善終不留遺憾

50歲的陳姓夫婦近日到聖馬爾定醫院社會服務科,表達想要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意願。他們說,雖然目前身體健康,但未來難以預測,不希望在需要決定是否急救的關鍵時刻,讓孩子陷入兩難。因此,他們選擇在還有能力自主時,提前為自己未來的醫療處置做好準備,期望能在生命走到終點時保持尊嚴,不至於陷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窘境。 醫師偕同護理師及社工師,向意願人及家屬解說預立醫療決定書的內容。 過程嚴謹具法律效力 「預立醫療決定書」並不是到醫院拿了表格回家填寫就好,與「放棄急救書」也有所不同。社工師鍾欣儒解釋,「預立醫療決定書」的適用範圍更廣,不僅限於末期癌症患者,也涵蓋意外腦傷、植物人、極重度失智,以及其他經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疾病(如漸凍人)等5種臨床條件。透過這份決定書,意願人可以在自己意識清楚時,先行選擇未來的醫療處置方式,避免到了需要決定的時刻,因病情無法表達個人意願而留下遺憾。 簽署這份文件需要特別嚴謹,並非隨意可以完成,只有具備行為能力的成年人才能簽署,並需與由醫師、護理師、社工師或心理師組成的專業醫療團隊,進行深入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且諮商過程還要求至少一位二親等親屬參與討論,了解不同醫療選項的效果與風險,並經由兩位以上見證人或公證程序證明為本人意願,最終還需要上傳資料,在健保卡上註記,才具法律效力。 臨床常見遺憾案例 鍾欣儒社工師表示,這樣的安排是為了避免家屬間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產生矛盾,確保患者的意願能被忠實執行。她舉例說明,臨床上曾發生長輩希望能「順順地走」,但家屬在急救時選擇插管,導致長輩事後感到痛苦,甚至埋怨家屬未尊重他的選擇。反之,有些家屬在病人陷入昏迷時,對於是否放棄急救意見不一,甚至引發爭吵,互相指責「不孝」,最終救治成功,患者卻只能臥床度過餘生,讓所有人留下深深的遺憾。 不代表放棄急救 不過,現今仍有民眾誤以為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代表醫療團隊會完全放棄急救、拒絕插管。鍾欣儒社工師強調,只有在經過兩位專科醫師判斷符合上述五種臨床條件的情況下,「預立醫療決定」才可以啟動與執行,在此之前,醫療團隊仍會按照醫療需求及責任,進行必要的急救措施。此外,即便完成諮商及簽署,這份文件仍然可以隨時依照意願人意見進行變更或撤回,以充分保障意願人的醫療自主權。 聖馬爾定醫院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服務,需事先預約。若有相關問題,可以致電(05)2756000轉1852洽詢社會服務科。

偏鄉復健守護者 楊鵑蔓獲頒「金點英雄」獎

衛生福利部近日公佈113年「社區金點獎」得獎名單,其中來自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的物理治療師楊鵑蔓,因多年來深耕偏鄉居家復健服務,榮獲有長照界「奧斯卡獎」之稱的「金點英雄」獎項,相當難能可貴。她的努力讓偏鄉行動不便的患者得以在家接受專業治療,有效改善生活品質,重新找回自信。 物理治療師楊鵑蔓獲金點英雄 不辭辛勞服務偏遠海區個案 楊鵑蔓有超過25年的物理治療經歷,自長照1.0推行以來即積極投入偏鄉長者與身障者的居家復健服務,以嘉義縣海線地區為主要服務範圍,即便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她依然堅持親自到個案家中提供復健指導,讓許多偏鄉居民在困難中看見希望。 楊鵑蔓以其豐富的經驗,特別擅長轉位指導與復能訓練。她時常面對資源不足的挑戰,但憑藉高度的專業與創新能力,總能在有限條件下提供個人化的治療方案,不僅幫助患者重拾行動能力,也大幅減輕家庭的照護壓力。她的敬業精神與溫暖態度,深受偏鄉長者及其家屬的感激與讚譽。 楊鵑蔓曾成功幫助一位91歲的長者,從需要完全依靠他人協助移動,逐步恢復至能自行短距離行走。這位長者本來只能待在家裡,行動恢復後,生活逐漸發生改變,開始可以到外面庭院曬太陽,或到社區與鄰居互動,心情也從憂鬱變得開朗起來。 結合社區資源提升物理治療價值 居家復健服務模式是楊鵑蔓認為最具創新價值的物理治療方式,與醫院治療不同,居家模式能直接進入患者的真實生活場域,精準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有些患者因跌倒經驗對斜坡心存恐懼,導致生活功能受限,事實上透過實地評估與心理支持,可以做到逐步引導患者克服障礙。 楊鵑蔓發揮專業與愛心,幫助患者重拾行動能力。 未來,楊鵑蔓期待透過在地合作,進一步強化偏鄉醫療的效能與創新。例如,與當地社區及專業團體合作,為在地長者尋求更便利取得且適合居家使用的輔具與設備,或結合在地資源,打造更符合偏鄉實際需求的評估與治療方案,以進一步減輕家庭照護者的負擔,提升偏鄉居民的生活品質。

聖馬爾定醫院社區服務獲肯定 榮獲衛福部「社研卓越獎」

衛生福利部113年「醫療財團法人社研卓越獎」表揚在研究發展、人才培育、健康教育、醫療救濟、社區服務及各項社會服務領域中有傑出貢獻的機構。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以其在醫療社會服務方面的優異表現,榮獲「特色傑出獎」中的「社區醫療服務獎」,成為典範。 聖馬爾定醫院榮獲衛福部社研卓越獎,由社區醫療部顏伶羽組長(右)代表領獎。 履行社會責任救助弱勢 聖馬爾定醫院秉持基督博愛精神,以提升人類生命品質與尊嚴為宗旨,致力提供專業的醫療照護。為此,該院將收入回饋於教育研究及社會服務,不僅提升醫療品質,更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保障弱勢病患的就醫權益,推動健康教育與社區醫療服務,實現全人醫療照護的理念。 在醫療救濟方面,聖馬爾定醫院整合內外部基金,補助貧困家庭、弱勢群體及無依患者的醫療費用,並支持患者因病情所需的交通、輔具、照護、康復及其他特殊需求,包括喪葬相關費用等,以具體行動解決病患困境,成為社會安全網的重要一環。 偏鄉及社區醫療提升居民健康 為改善偏鄉醫療不足的問題,聖馬爾定阿里山醫療站24小時全年無休,為居民提供涵蓋衛生教育、健康促進、部落健康營造及疾病醫療等多元服務,通過建構全面性的醫療網絡,提升阿里山地區居民的健康與醫療品質。 社區醫療服務方面,在嘉義市各社區設立流感疫苗接種站,方便民眾就近施打疫苗,積極推動社區健康。此外,透過社群媒體宣導疫苗施打的重要性,提升資訊可及性,強化大眾對健康的關注。 阿里山到宅醫療服務,解決偏鄉長輩就醫困難問題。 積極走入社區為民眾施打流感疫苗,提供可近性醫療服務。 多樣病友團體提供堅強後盾 自31年前起,聖馬爾定醫院陸續成立糖尿病、腎臟病、肝病、乳癌、口腔癌及大腸直腸癌等病友團體,為患者提供相互關懷與經驗分享的平台,同時傳授最新醫療知識,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識,避免因錯誤觀念導致病情惡化。 除病友團體外,亦針對腦中風、癲癇及失智症等病患舉辦分享座談會,促進病友、家屬與醫療團隊的交流與支持;針對獨居老人則進行健康建檔及年節關懷,幫助他們重視健康並感受社會溫暖,有效降低意外風險。此外與全聯合作,以「實物捐贈」等物資贊助方式,照顧兒童、青少年、婦女、身心障礙、低收入戶等弱勢族群。

色彩繽紛的晚年 長輩用畫筆彩繪生命力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長輩的身心健康愈加受到重視。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自11月起至年底,於二樓門診區舉辦「社區長照C級巷弄站-彩繪心生活」畫展,展出由蘭潭里65歲以上長輩創作的28幅作品,內容涵蓋節慶、蔬果與花卉。透過畫筆揮灑色彩,長輩們不僅釋放情感,更展現出熱愛生活的態度。 就診民眾細細觀賞長輩的畫作,直呼畫得真好! 長輩們參觀自己的作品,內心滿是驕傲與喜悅。 像柑仔店一樣自在 聖馬爾定醫院社區健康組組長陳伊罧表示,C級巷弄站就像是「長照柑仔店」,結合在地資源,提供健康促進、電話問安、關懷訪視及共餐或送餐等服務,讓民眾可以像去巷子口的柑仔店一樣自在,鼓勵社區長輩多踏出家門參與多元活動,讓生活過得充實有益,達成延緩失能及在地健康老化的目標。 今年畫展展出14位長輩的作品,蘭潭巷弄長照站社工曾聖惠表示,去年辦理第一次畫展廣受好評後,參與畫作展出的長輩對自我肯定也大幅提升,且樂意分享自身經驗給其他未上過課程的其他長輩,彼此相互鼓勵與支持,讓巷弄站成為一個溫暖熱鬧的所在,也因此吸引許多民眾前來諮詢及加入。 長輩用畫筆展現熱情 在畫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90歲的呂阿嬤,雖然她有失智症且手部偶爾失控,但仍定期來到巷弄站,由看護握著她的手一同創作。她在畫筆下揮灑色彩,儘管作品不完美,卻蘊含愛與溫暖,成為她表達心靈的橋樑。 此次畫展展示的不只是作品,更多的是長輩們對生命的熱情與對生活的堅持,期望透過畫展,鼓勵長輩不分年齡,保持開朗心態,勇於學習新事物,同時藉此活動促進社區參與,讓更多高齡者體驗繪畫的樂趣,提升其心理與社會連結。 蘭潭巷弄長照站長輩活到老學到老,在本院耳鼻喉科診間外展出28幅作品。

丘濬誠醫師推動到院前緊急救護 榮獲消防署「醫療指導貢獻獎」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丘濬誠,自2012年起擔任雲林縣消防局醫療指導醫師,將急診室的醫療服務延伸到救護現場,整合有限的醫療資源,制定預立醫囑系統,大幅提升到院前救護品質,不僅減少病患失能的風險,也提高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患者的存活率,為無數家庭帶來希望。 丘濬誠醫師(右)獲消防署醫療指導貢獻獎,由消防署長蕭煥章頒發榮譽。 丘濬誠醫師投入醫療指導工作超過10年,勞苦功高,因而受到雲林縣消防局推舉,榮獲2024年內政部消防署「醫療指導貢獻獎」。 發揮專責救護隊功能 12年前,丘濬誠擔任雲林長庚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醫師期間,協助雲林縣政府從無到有,逐步建立緊急救護技術員(EMT)標準作業流程。提及創建過程,丘濬誠表示「萬事起頭難」,從規劃預立醫囑到正式上線,耗時兩年,期間他不斷模擬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培訓救護技術員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使雲林縣消防局第一支「專責救護隊」得以充分發揮功能,提供更高水平的到院前醫療服務。 自此,119的功能不再僅限於運送病患,緊急救護技術員可以在抵達醫院前,把握黃金救援時間,為病患進行心肺復甦術、注射藥物,甚至執行氣管插管,大大降低因路程遙遠而延誤就醫的風險。 醫消聯手搶救病患 丘濬誠記憶中有一起難忘的急救事件,有位病患因半邊身體無力求助119,當時懷疑是中風。然而,在送醫途中,救護技術員發現病患的雙手脈壓差不同,且血壓偏低,並非典型中風症狀。到院後,他根據檢查數據,迅速判斷出是主動脈剝離,立即轉介心臟外科緊急手術,成功挽救病患生命。 身為第一線的急診醫師,丘濬誠承受巨大壓力,但他始終保持對工作的熱忱。服兵役期間,他被分發到海軍艦艇擔任醫官,獨自負責整艘船上弟兄的健康,處理各類疑難雜症,這段經歷促使他養成內外科全才的能力,同袍對他的信任也讓他獲得極大的成就感,並奠定他走上急診專科醫師之路。 提升緊急救護品質 丘濬誠認為,急診醫師可以迅速和病患建立醫病關係,得到病患和家屬最直接的情感回饋,正是急診的魅力所在。儘管有時會遇到不理性的家屬,因不滿醫療處置而引發衝突,讓他感到挫折,但每到這種時刻,他總會找出手機裡存的一封家屬感謝函激勵自己。「畢竟多數病患家屬都是理智的」,他說。 雖然丘濬誠已於2017年返回家鄉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服務,但至今他仍繼續擔任雲林縣消防局及嘉義市消防局的醫療指導醫師。對他而言,雲林縣就像是第二個故鄉,他很樂意在醫院工作之餘,為提升雲嘉地區的緊急救護品質貢獻心力,保障更多鄉親的生命安全。 丘濬誠醫師推動到院前緊急救護,榮獲消防署「醫療指導貢獻獎」。 丘濬誠醫師細心診治急診病患

聖馬爾定醫院癌症防治中心 20年愛與希望的旅程

聖馬爾定醫院癌症防治中心成立至今已20週年,始終堅持專業精神,不斷提升醫療技術水準,贏得了病患及家屬的信賴。從草創時期僅有4名成員,逐步拓展規模,如今成為全院最完備的整合性醫療團隊。20年來,在中心確診癌症的人數超過2萬名,留治率高達8成,5年存活率更超過全國平均值,讓雲嘉南鄉親不必南北奔波,就近享有醫學中心等級的癌症治療。 慶祝癌症防治中心20週年,6月4日特別舉行一場溫馨的感恩茶會,分享努力的成果,並感謝每一位支持者。院長陳美惠表示,一路走來,見證了無數患者在醫療團隊的治療和照護下重獲新生,這是對團隊最大的鼓勵和動力,期許癌症團隊保持服務熱忱,致力於提供最高品質的醫療服務,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和健康。 陣容堅強的整合性癌症醫療團隊 成績斐然,建立口碑 癌症防治中心於2009年首次參加全國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即榮獲「A級認證」的肯定。隨後在2013、2019年再次獲得「癌症診療品質認證機構」殊榮。四癌篩檢推廣方面,自2010年起,連續13年得獎,總共獲得27個獎項,並在2023年獲衛福部國健署頒發區域醫院「典範獎」的最高榮譽。 象徵國內生技醫療領域最高榮譽的「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癌症團隊在過去10年中共拿下8座,顯示中心在環境設施、儀器設備、檢查與治療、服務與流程制度等各方面,均獲得國家級的肯定。堅強的實力與優質的口碑,也吸引國內外眾多醫院及相關機構前來觀摩學習。 以病人為中心,引進先進技術 癌症防治中心致力於提供全人、全隊、全程、全家、全社區的五全醫療照護,提供全方位癌症醫療服務,引進多項醫療新技術,例如RFA(射頻灼燒術)、PET(正子電腦斷層)、腹腔鏡、RT銳速刀、達文西機器手臂系統、新標靶藥物、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及免疫用藥等,讓病人獲得個人化的精準醫療服務。 癌症照護團隊中除了醫師,個案管理師也扮演著關鍵角色。為增強團隊實力,癌症防治中心強化招募、進階證照、教育訓練及院外研習,持續優化照護模式,通過不斷的討論與溝通,凝聚團隊共識,為病人打造個人化與最佳化的治療計畫;為增進醫病溝通,以病人為中心導入醫病共享決策,安排醫師與個管師參加研討會與教育訓練,也邀請他院分享經驗,進行院際交流。 癌症防治中心個管師扮演醫病間良好的溝通橋樑 擴大社會參與,提升醫療品質 癌症治療過程中,病友團體是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因此與社會服務科攜手合作,成立乳癌病友會、口腔癌病友會、大腸癌病友會,並舉辦各種聯誼活動、教育班、減壓工作坊及講座課程,為病友及家屬提供堅強的後盾。 癌症防治也走入社區,與縣市村里活動中心、職業工會、機關學校及廣播電台合作,舉辦健康講座、醫師開講,提升能見度與知名度,擴大服務廣度。 成為病患的一道曙光 癌症防治中心的20年,是一段充滿愛與希望的歷程,每一位醫護人員都以無比的專業與熱忱,為病患提供最佳的治療和貼心的關懷。未來,仍將秉持初心,成為照亮病患心中的一道曙光,持續引進最新的醫療技術與設備,讓每一位病患都能獲得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有心」的阿里山團隊 「五星」的評價肯定

聖馬爾定醫院阿里山醫療站把愛送上山,獲各界肯定,連民眾也給「五星」評價。醫療站主任洪健智醫師笑著說:「我們的GoogleMap評論拿到『五星』滿級分,表示民眾真正感受到醫療團隊的『有心』服務。」(「有心」台語諧音五星) 阿里山醫療站365天24小時全年無休,醫療團隊日夜接力守護不中斷,即使颱風停班停課,醫療站仍是照常服務。洪健智主任回想之前冒著風雨上山,有次車子被落石砸中、輪胎受損,也多次頂著濃霧密佈低能見度前進。「風雨無阻使命必達,因為病患正等著我們的醫療服務!」 阿里山醫療站24小時全年無休,即使半夜急診,按電鈴就開診。 時刻應付突發狀況 醫療站主要服務對象為在地住民與上山遊客。有次進香團巴士不慎撞上山壁,9名傷患就近送至醫療站,洪主任趕緊檢傷分類,先處理重傷民眾再交由救護車送下山到醫院進一步治療。洪主任說,最後所有人都順利救回,醫療站發揮功能,幫重傷患者爭取更多救命時間。也曾經有遊客感覺噁心嘔吐,原以為是暈車,檢查後發現是心肌梗塞徵兆,趕緊聯絡救護車送下山做心導管治療。 洪健智主任說,當地民眾對疾病治療的觀念比較薄弱,身體不舒服大多能忍就忍,除非撐不住才來就醫,甚至已經很嚴重且錯過黃金治療期,相當令人不捨。有位阿伯覺得頸部痠軟無力,忍無可忍才來醫療站,檢查發現血壓超過200mmHg「已經爆表」。 除了白天看診,也有民眾半夜按門鈴掛急診或是打電話求助。有次跨年夜不平靜,一個晚上陸陸續續來5組病人,處理完一組又來一組。洪主任說,民眾跨年夜出遊發生不幸事故,醫師也徹夜未眠,算是陪民眾一起守歲跨年! 如同朋友的醫病關係 也有位阿嬤曾經三番兩次半夜打電話到醫療站諮詢睡不著怎麼辦?洪主任知道阿嬤其實是獨居孤單心情不好才失眠,於是教阿嬤放鬆也陪她聊聊。洪主任說,雖然半夜被吵起來變成他睡不好,但是患者願意找他們聊心裡話,表示他們被需要、被信任,是患者的寄託,照顧患者身心靈健康就是他們的天職。 「病患真的把我們當家人,閒話家常分享生活近況,也分送自家種的蔬菜水果,或是真心的微笑、真誠的一句感謝,讓我們覺得溫馨感動。」看到病人經過治療症狀改善,檢查數值轉好,成果看得見,真正解決民眾的健康問題,感覺很有成就感。洪健智主任說,「我想這就是阿里山醫療站的意義和價值!」

阿里山居家醫療貼近民眾需要 遠距視訊拉近醫療落差

「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聖馬爾定醫院阿里山醫療團隊不只「把愛送上山」,而且還進一步「送到家」。醫護聯手主動出撃到宅巡診,貼近山地偏鄉高齡、獨居、臥床或行動不便長輩的醫療需求。阿里山到宅醫療貼近民眾需求 阿里山居家醫療服務深入達邦、特富野山地部落,每月一次,每次3至5戶個案。阿里山醫療站主任洪健智醫師親自開車,兩位護理人員陪同,帶著簡易器材到府看診,名符其實「家庭醫師」。 單趟車程大約一、二個小時,深山道路蜿蜒崎嶇狹窄,會車不易,尤其怕颱風、梅雨遇到坍方落石、天雨路滑,或是濃霧能見度低,開車膽顫心驚。洪健智醫師說,在旅遊旺季、櫻花季為避免塞車,得趁著天未亮摸黑出門,早出晚歸,看診兼駕駛,一整天下來已筋疲力竭。 「對的事就要堅持做下去!」醫療團隊心繫病人的健康,每次上山即使路途遙遠勞頓,都還是振作精神使命必達。「我們不是做做樣子的家庭訪問,而是真正幫個案長輩解決健康問題!」洪健智醫師說,到宅看診能實際瞭解病人在家生活情形、服藥狀況、居家環境安全與衛生、照顧者的照顧與互動,再給予真正適合的治療處方與照護指引,也可以現場同時向病人及家屬一起做衛教。 有些長輩長期看病拿藥,到宅看診才被發現藥剩一堆,未按時服藥無所遁形。有些久病臥床,居家巡診發現病人已經壓瘡發炎感染。有次一位家屬指著床鋪說,阿嬤最近睡眠比較好,都睡很久很沉。洪醫師檢查一看不得了,阿嬤嚴重低血壓,是意識昏迷而不是熟睡,趕緊聯絡救護車送下山到醫院治療。洪健智醫師說,這些都不是在診間可以看到的真實情形,但是對病人健康卻至關重要。 阿里山居家醫療不只到宅看診,連領藥也幫忙送到家,甚至依照病人情況先磨粉或分藥,由居家照服員或社工協助送藥,真正貼近病人需求,貼心服務。 除了居家醫療,阿里山醫療站近幾年推出遠距視訊會診服務,藉由網路科技也能做專科檢查。眼科郭淑貞醫師與家庭醫學科莊政達醫師合作,提供每週眼科遠距看診與檢查服務,民眾在阿里山醫療站由莊政達醫師協助操作檢測,檢查畫面透過網路連線,同步傳送至聖馬爾定大雅院區診間,由郭淑貞醫師即時線上解說病情。在山上的家醫科醫師會診山下的眼科醫師,提供專業便利的醫療服務。 郭淑貞醫師說,跨科醫師合作的遠距醫療門診,克服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提升民眾就診檢查的意願,對於病況追蹤控制或及早發現治療,都發揮良好效果。

阿里山上的救命燈塔 安全感的存在

提起和阿里山醫療站的緣份,羅大姐心中滿是感恩,她和兒子先後遭遇重大意外,還好有醫療站提供及時救治,穩住了傷勢,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事件過後,每當有醫護人員前往羅大姐開設的餐廳用餐,她總是熱情招待,不是打折就是多送幾道菜,和醫療站醫護人員早已形同一家人。半夜急診可說是阿里山醫療站的日常 燙傷幸有醫療站日夜換藥 阿里山醫療站於1998年成立,隔年羅大姐就因燙傷成了醫療站的「常客」。當時羅大姐參加兒子幼稚園舉辦的親子火鍋餐敘活動,因家中開設餐廳,個性古道熱腸,她主動為參加的師生及家長續湯加菜,沒想到端著熱湯走出廚房時,竟不小心滑倒,大家立刻朝著她的傷口沖水,並將她送到5分鐘車程外的醫療站急救。 阿里山醫療站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醫護人員每天早晚兩次為羅大姐的傷口換藥,長達兩個半月,即使過年期間也沒有間斷,才使她的傷口不致惡化。羅大姐說,如果早個兩年沒有醫療站,她不敢想像自己會讓偏方折騰多久。 只要按門鈴就開門 燙傷事件經過兩年,羅大姐家又遭遇意外,這次是兒子被急駛而來的車子撞上,當時她的先生一把抱起孩子衝向醫療站,醫療站雖然已拉下鐵捲門休息,但她猛按醫療站的電鈴大喊救命,醫療站也馬上敞開大門,經過一番搶救,終於救回孩子一命。 經過這兩次意外,更加凸顯阿里山醫療站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專業的醫師和護理師在山上守著,居民遇到需要和時間賽跑的病症時該怎麼辦?下山最少也要一個小時的車程,搶救生命分秒必爭,對居民們來說,有醫療站在,才有安全感。阿里山醫療站24小時全年無休,默默守護山上居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