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遠的「李大夫爸爸」 仁醫典範長存

編輯室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榮譽副院長李豫安一生奉獻醫療,視病猶親,對同事也傾其所能付出關心,是大家眼中既嚴厲又溫暖的「李大夫爸爸」。2023年1月31日因病辭世,享年77歲,留給病患及親友無限的懷念。李副院長在病中寫下回憶錄,細數行醫過程,有不少難忘的瞬間;而他對於外科手術的全心投入、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更足以作為年輕醫師學習的榜樣。

李豫安副院長照料病人無微不至


自學麻醉創手術零失敗紀錄

  畢業於國防醫學院的李豫安醫師,在軍醫院接受過10年紮實的外科訓練,1984年退伍後,選擇到聖馬爾定醫院服務。當時醫院沒有外科主治醫師,整個嘉義市外科醫師都非常少,也沒有麻醉科醫師,所以在排手術時,都會請在外流動的麻醉護士處理,臨床醫師還要承擔麻醉的風險。在此情況下,他強迫自己學會脊椎硬膜上、尾椎及臂神經叢麻醉,練就從麻醉到手術一手包辦的硬實力。

  李豫安在軍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時,曾遭遇腎臟手術失敗而失去病患的憾事,為了救回每一位病患,他開始深入研讀有關泌尿外科的手術,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攝護腺的手術,以至於後來他到聖馬爾定醫院服務近40年期間,創下腎臟摘除術零死亡率的紀錄。

印象深刻的病患

  令他印象深刻的有一位40歲左右的婦女因急性腹痛入院,經檢查左腎有巨大的腫瘤併出血,此前3個月病人才在北部醫學中心開過子宮摘除手術。在全身麻醉下,他採用胸腹切開的模式,才將一個籃球大(約3公斤)的左腎腫瘤順利摘除,最後病理切片報告為腎臟癌,還好及時發現沒有擴散。至今已過了30年,這位病人的癌症未曾再復發,安然無恙活得逍遙自在。

  還有一位中年左右的老師因急性腹痛入院,白血球超過3萬,血壓只有60mmHg左右,命在旦夕。經理學檢查,腹脹有明顯壓痛,在此種情況下已來不及做進一步檢查,和家屬溝通後,緊急執行剖腹探查手術,進入腹腔內時鮮血湧出,因病人並無外傷病史,判定為主動脈破裂,立刻採取大量輸血及止血動作,30分鐘灌注1萬CC的血液,止血後判定為腎臟下3-A破裂,隨後病人血壓立刻恢復正常,順利存活過來。

全能型外科醫師

  李豫安是台灣少見的全能型外科醫師,先後取得外科、消化外科、乳房外科及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資格,早期還曾至台北榮總胸腔外科進修,完成多例手術。80年代聖馬爾定民權舊院時期尚無骨科醫師,當時他曾拜託學弟前來幫忙,從中學習到不少骨科知識及技術,之後他甚至獨自開過不少骨科手術。

  除了本身勤奮好學,他對於各項手術更是追求極致。不管是到醫學中心繼續進修,或是到美國學習顯微手術,都是他主動爭取,並且事前做好準備功夫,因此可以很快進入狀況,學習效率驚人。當他回到嘉義時,為了使技術更加純熟,甚至自己飼養天竺鼠,自我訓練持續半年,之後超過百例洗腎病人的動靜脈廔管,他都用顯微手術順利完成。

  李豫安回憶,在行醫過程中秉持著術德兼備的原則,不論黨派、宗教、貧富皆給予最適切的檢查及治療,讓病人健健康康的出院更是他最大的願望。他很少要求病人自付材料費或醫療費,對於弱勢族群盡力幫忙,也曾幫助本院及外院許多的醫生處理併發症,消彌不少醫療糾紛,不但義務幫忙還得承擔責任,因此他捫心自問,一生行醫已做到仁至義盡,問心無愧。

亦師亦父令人不捨

  在院內,大家都稱呼李豫安為「李大夫」、「李副」,比較熟識的晚輩則親切稱他「李爸」。一般外科主任吳東龍醫師與他有著亦師亦父的情感,吳東龍說,他從初出茅廬到成為一位成熟的主治醫師,是李豫安慢慢帶著他成長,遇到臨床上的疑難雜症總是不厭其煩、隨傳隨到,生活上也常帶著他去釣魚、打球來疏壓,不但是他的恩師,更像是慈父。

  李豫安多年的跟診助理曾佩嫻與林淑娥說,李豫安自己是個急性子,對病人卻相當有耐心,所以大部份病人都很「死忠」。雖然對他們工作上的要求相當嚴厲,私下卻展現細心而溫暖的一面,例如李豫安平時愛好麵食,經常親自下廚做葱油餅、水餃,或者做滷味、炒小魚乾辣椒,都會特意準備分享給他們,還會記得每個人的口味,讓他們既驚喜又感動。

  李豫安照顧病人無微不至,卻忽略自己的健康,直至生命最後一刻仍掛念病患,叮囑其他外科醫師接手治療。李豫安獻身醫療半世紀,不斷散發光和熱,救治無數病患,如今斯人遠走,但他留下的精神與典範將永遠留在大家心中,令人無比感念。


李豫安醫師(中)與外科醫療團隊同儕。


在醫師節感恩彌撒中代表獻蠟燭,象徵為病人點亮希望之光。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