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發生率居高不下,控制三高慢性病成防治重點

腎臟科主任/楊茂庭醫師
根據健保署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2018年的醫療費用支出,慢性腎臟病高居第一位,有36萬4千人就醫,花費健保約513億元,其中洗腎人口更突破9萬人,平均每名洗腎患者年花健保近50萬元。慢性腎臟病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一旦得到腎臟病則難以回復,因此早期治療和控制三高疾病,是避免走向洗腎人生最有效的方法。三高患者易罹患腎臟病
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原因除了老化,和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痛風、蛋白尿、肥胖、抽菸、藥物濫用、吃太鹹的飲食習慣等均有相關,顯見慢性腎臟病是一種多元複雜的症候群。相關研究更顯示,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的患者,罹患腎臟病的風險比非三高患者高出1.6~2.4倍。因為腎臟是人體的血液淨化器官,由許多腎絲球與腎元所組成,含豐富的微血管,高血壓會造成腎組織壓力上升,無法有效過濾身體的廢物;高血糖會造成腎組織的纖維化;高血脂則造成硬化,「三高」最後造成的血管硬化就會影響到腎臟微血管的改變,使腎臟病變。由此可見,控制三高疾病也成為預防慢性腎臟病重要的課題。
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包括:
-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
- 長期服用藥物者
- 心血管疾病患者
- 有洗腎家族史或家族性腎疾病
- 潛在影響腎功能之系統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
- 結構性腎小管異常、腎結石或攝護腺腫大者
- 年紀大於60 歲
- 長期食用中草藥者
- 隨機性血尿或尿蛋白
台灣地區洗腎病人的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一,其中又以雲嘉南地區的盛行率最高,卻有高達9成的慢性腎臟病患不知道自己罹病,進而未能尋求適當的醫療途徑,延誤治療時機。如果能及早發現危險因子,在早期腎臟病發生時就加以控制,積極進行追蹤治療,就能避免進展到必須洗腎的階段。
對於初期慢性腎臟病患者,建議調整以下生活型態,以避免惡化:
- 戒菸:可以減緩腎功能惡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 減重:若BMI>25kg/m²,男性腰圍>90cm或女性腰圍>80cm,則建議減重。
- 蛋白質攝取:在初期慢性腎臟病(CKD,stage 1~3)不必實施低蛋白飲食,但應避免過量蛋白質攝取(建議每日不超過1.5gm/kg)。
- 酒精攝取:避免規則性飲酒或飲酒過量。
- 運動:每週應有3次以上中等至激烈程度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游泳等),每次應至少維持30~60分鐘。
- 鹽分攝取:應避免過度攝取鹽分。
定期檢查及早介入治療
慢性腎臟病並非一夕之間造成,如果您是屬於高危險群,或發現小便有泡泡、血尿、背部肋骨下緣疼痛、全身倦怠、下肢水腫等症狀,或經健康檢查發現腎臟功能異常時,就應該到腎臟科門診就醫。即使罹患了慢性腎臟病,若能定期回診追蹤,尋求正規治療,仍可減緩腎功能惡化。民眾不妨多利用政府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則每年1次),及早發現自己是否有三高及慢性腎臟病的問題,以便及早介入治療。本院早在2005年起,就開始參與國民健康署建構「全國腎臟保健推廣計畫」,成為全國首批腎臟保健推廣機構之一,並曾多次獲得國健署考核績優的肯定。15年來結合醫師、護理衛教師、營養師、社工師等組成腎臟科團隊,以整合式醫療服務,提供身心靈全人照護,建立民眾對腎臟病防治及預防合併症發生的正確觀念,使民眾從中學習到如何愛腎、護腎,進而享受優質的健康生活及「腎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