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療護二十年,四全照顧愛綿延
2019/07/05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所謂安寧療護是指針對治癒性治療無反應之末期病人提供積極性及全人化的照顧,主要透過疼痛控制來緩減身體其他不適的症狀,並輔導家屬重新面對未來的生活。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於民國86年成立「安寧療護」小組,經疼痛科黃安年主任的努力,於87年7月正式開辦安寧療護特別門診及成立安寧病房,迄今逾20年,在專業團隊的四全(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照顧下,為病人及家屬在身體、心理、社會及靈性等方面的困擾降到最低,陪伴病人與家屬平靜、無遺憾地走完最後一段路。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於6月29日在廿週年慶祝會上,感謝醫療先進們積極推廣安寧緩和醫療及病人自主權利觀念,並邀請陳建仁副總統於會上舉行頒獎典禮。受頒傑出貢獻獎的黃安年主任表示,一開始雲嘉南地區民風較為保守,因此不是每位癌症末期病患都可以接受安寧照護,甚至誤以為安寧病房是要「等死」的。在安寧共同照護團隊長久努力下,提供走動式安寧療護進入一般病房,並利用照護的流程進行跨部門的橫向溝通聯繫,針對病人不同的需求調整其照護模式,讓末期癌症病患都有機會享有更佳的照護。
黃安年主任指出,團隊成員均有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訓練,也參與相關在職教育與研討會,除共同協助照護病患外,對於家屬及病患症狀處理、哀慟支持與輔導,本團隊皆能提供合宜方式。有些病人存在與家屬間的家庭狀況或心願未了,透過安寧共照師、社工師、關懷師、心理師…等關懷引導,解開心結,完成「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使生死雙方兩相安、了無遺憾;也有許多病人因疾病纏身未能好好沐浴,在志工的幫忙下順利洗了舒服乾淨的澡,然後就在睡夢中安詳地去了。安寧做的,除了讓病人舒緩疼痛接受緩和治療外,安的是家屬的心,寧的是患者的逝去。
目前世界各國積極推動的「預立醫療自主計畫」(ACP),也是將安寧療護的觸角擴展,將個人自主權延伸到決策能力喪失之後,個人可以事先決定選擇或拒絕醫療照護,降低病人與家屬、醫療團隊間不必要的衝突。副總統也指出,台灣安寧緩和醫療的發展,迄今已有20多年,在「世界衛生組織」倡議以前,我們就已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讓老人可以在地安老。衛福部也將會持續與地方政府、醫療機構及民間團體一起合作,積極推廣安寧緩和醫療及病人自主權利的觀念,讓醫療、病人及健保共創三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