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持續腹痛以為便秘 竟是胃潰瘍作怪
2023/05/17

兒童腹痛常無法明確表達,需靠醫師問診檢查與爸媽平時多觀察。
一名7歲女童因上腹部疼痛持續兩周,自訴慢性便祕已有5年,由媽媽帶至診所治療後,症狀依舊沒有改善,轉而到聖馬爾定醫院就醫,經小兒科陳錦江醫師排除慢性便秘,及使用腹部超音波排除器官性腹痛後,改用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胃底賁門下竟有一處潰瘍,終於揪出上腹部疼痛的元凶。找到病因對症治療後,徹底解除女童腹痛的不舒服。
陳錦江醫師表示,5~12歲大小孩的上腹痛,是小兒科門診最常見的主訴病因之一,也是腸胃道過敏、腹部周遭器官病變或者被感染引發腸胃炎最常見的症狀。兒童會發生胃潰瘍的原因,可能與遺傳體質或者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如果家中有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可能因此傳染給小朋友而導致胃潰瘍。
陳錦江醫師指出,腹痛症狀持續發生超過6周以上就稱為慢性腹痛,絕大多數大小孩的慢性腹痛屬於功能性的腹痛,通常發生在上小學後,以女孩居多,每次腹痛是陣發性的,時間很短暫,腹部疼痛的部位也不是很明確,在經過休息、睡覺或者情緒緩和後,往往腹痛症狀都可緩解。
腹痛症狀也可能伴隨著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礙,如家庭成員關愛的程度不夠、拒絕上學和同學相處,甚至有自閉症,或有不合群個性的傾向表現。所以功能性的腹痛是一個潛在性的不舒服,但是會影響病患生活作息和課業學習的表現。
此外,陳錦江醫師提醒家長,幼童非典型肚子痛的病因包括心臟疾病、新陳代謝疾病、神經學疾病、腎臟疾病、泌尿生殖疾病以及毒物與藥物中毒引起等。學齡前兒童對於本身腹痛的描述,通常不會很清楚及完整,因此家長有必要從孩子的日常生活作息中,仔細觀察主訴腹痛時症狀,重要訊息如腹痛的部位、發作特性、出現的時間、頻率,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隨的臨床症狀等。
慢性腹痛的正確診斷需綜合病童病史、理學檢查抽血測試及影像檢查等因素。臨床上兒童配合度有實際上的困難,但有經驗的小兒科醫師會視病史、臨床症狀及理學檢查來診斷,慢性腹痛的治療需對症下藥,才能讓兒童恢復其應有的生活品質,而不再是父母的「磨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