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院領航者
愛的實踐者
- 創辦人暨現任董事長華淑芳修女(Sister Mary Paul Watts)

早年間,華修女遇到畢生難忘的幾件事。一位母親抱著奄奄一息的嬰兒,從海區坐了3、4小時的公車趕到海星診所,但嬰兒已因病情惡化失去生命。華修女至今仍難忘那位母親嚎啕大哭的景象,以及接過包裹嬰兒的毯子時,毯子裡殘留著小孩餘溫那種濕濕、熱熱的感覺。
還有一次她將重病的孩子,從啟明診所緊急轉送到公立醫院,但是孩子的家人都沒有錢辦住院,等到修女們終於借到錢趕到醫院,孩子卻等不及而離世。
經過這些遺憾的事件之後,華修女對所有就診民眾均不會拒絕,就算病患沒有錢付醫藥費,她也會義務服務,連帶也影響聖馬爾定醫院日後不惜成本,成立阿里山醫療站的重大決定。
自稱「美國鼻子,中國心臟」的華淑芳修女,大半生的歲月都奉獻給嘉義地區的病患。2007年嘉義市政府主動提報華修女參與內政部績優外籍宗教人士選拔,獲一致推崇。同年嘉義市長黃敏惠並親自頒發嘉義市榮譽市民證書給華修女,表彰她對嘉義地區民眾的貢獻。
2011年內政部為感謝華修女長期對台灣默默付出的善行義舉,特頒發「馬偕計畫」認證,讓華修女擁有外僑永久居留權。
2012年華修女榮獲第22屆醫療奉獻獎。其實早在多年前,各界人士就想提報她參選,但她每年婉拒,直到陳美惠院長再度提起,力勸華修女如果獲得醫療奉獻獎,是為主做見證,華修女才點頭答應。最終她也毫無懸念、眾望所歸獲此殊榮。
堅毅的領航者
- 首任董事長-方懷正神父

方董事長成長於動盪的30年代,他在學生時期即發願投入神職救人的工作,後因時局不穩,隨修院到處遷徙。 1961年協助牛會卿主教創辦斗六正心中學,擔任總務主任兼英文教師。1963年至1968年至美國羅耀拉大學進修, 取得教育碩士學位。
自美返國後,方董事長隨即投入崇仁護校的籌設工程,一方面培育地方護理人才;同時對於阿里山地區 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提出具體而長遠的解決之道,即提供有志護理的原住民女青年免費就讀崇仁護校, 現在服務於阿里山鄉各村落的護士,多數是當時受惠的學生。而他為了讓學生有更多升學進修管道, 親自率領護校學生赴美深造,至今已造就一百多名優秀的護理人才。
他也相當關心醫療資源缺乏的偏遠地區,每年帶領護校學生及醫護人員到阿里山及東石沿海地區, 免費為民眾義診及宣導衛生教育。亦重視弱勢兒童及老人的需求,不但成立「天主教嘉義教區天仁扶幼社」, 更於1994年創辦「聖仁安養中心」(本院附設護理之家前身),愛心廣被。
方董事長是學生口中慈祥的「老爸」,是醫院同仁眼中和藹的董事長,1997年因心肌梗塞辭世, 未及親自領取醫界的最高榮譽-醫療奉獻獎,令人更為懷念與不捨;他雖不是聖人,但做的事情卻比聖人還多。
不斷創新的管理者
- 現任院長陳美惠修女

陳院長也為提升醫院的形象而努力,導入C.I.S.企業識別系統,使民眾對聖馬爾定醫院有新的認識與觀感,另也在院內推動全面品質經營、成立醫療品質中心,提升醫療服務品質。近年則成立AI人工智慧發展中心,與時俱進,積極推動智慧醫療的發展。
為服務更多民眾與偏遠地區等弱勢族群,在嘉義縣番路鄉設立聖光診所;在阿里山鄉設立全國首創全年無休、24小時定點駐村的阿里山醫療站;另設立全國規模最大的護理之家、引進全國第一部失能者到宅沐浴車、加熱乾燥車,並成立國內第二家「失智症團體家屋」社區型老人照顧住宅,為失智、失能老人的照顧,更向前跨進一大步。
而為了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一次到位的健康照護服務,陳院長全力整合跨科別醫療,並結合護理、營養、社工等領域,陸續成立乳癌防治中心、癌症防治中心、心臟血管中心、職業醫學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腦中風中心等,大幅提升醫院的服務滿意度。
陳院長將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資源加以整合,建構完備的醫療體系。多年來,陳院長始終懷抱救人濟世的崇高理想,以及無私奉獻的廣闊胸襟,不僅提升嘉義地區的醫療服務與護理教育水準,也擴大對弱勢族群的長期照護與福利服務,幫助許多瀕臨破碎的家庭重拾希望。
陳院長深耕在地、服務社會的卓越貢獻備受肯定,於2013年榮獲教育部社教公益獎,並於2015年榮獲第25屆醫療奉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