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搜尋「AI」有 24 項結果

聖馬爾定醫院推動AI發展 建構智慧醫療新篇章

在智慧醫療浪潮席捲全球的時代,聖馬爾定醫院在雲嘉地區,憑藉堅實的醫療基礎與前瞻思維,勇敢跨出創新第一步。2024年正式啟動「AI元年」,並於同年8月成立AI發展中心,宣示全面導入智慧醫療的決心,致力走出屬於自己的AI創新實踐之路,為同型醫療機構提供參考典範。 在陳美惠院長帶領下,宣示全面導入智慧醫療的決心。 相較於醫學中心的資源充沛,較容易發展技術門檻高的AI模型,聖馬爾定醫院則以「實用、普及性、減輕工作負擔」為導向,逐步擘劃AI藍圖,讓AI應用走入員工日常之臨床、照護與行政作業場域。 打造智慧醫療願景,普及AI素養與應用 聖馬爾定醫院AI發展策略聚焦於「提升服務品質」、「促進醫療創新」與「強化工作效能」。透過設立AI發展中心,推動橫跨部門與職類的共學共創文化,舉辦AI主題講座、實作課程及跨部門經驗分享會,讓AI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讓全院員工皆能參與及受惠。此舉成功建立全院對AI的共識與支持,厚植未來智慧醫療AI成長的文化土壤。 自主模型開發,生成式AI建置從0到1 雖資源有限,聖馬爾定醫院選擇迎難而上,走自主AI開發建置模式,透過內外部訓練與實作,培養資訊人員從Prompt設計、模型微調、API串接到AI品質監控的全方位能力。核心理念為「平民化AI」,設計以實用為導向,讓AI真正落實於臨床與行政現場,發揮輔助與加值效益。 生成式AI應用落地,從實用需求出發 聖馬爾定醫院由生成式AI切入,打造多項貼切、實務的應用,至2025年3月為止,自主開發的AI應用包括: AI智慧簽床:根據病人需求與當下床位狀況推薦適合病床,加快簽床與提升病房運用效率。 ICD-10診斷輔助:協助門急診醫師快速準確完成診斷開立。 自動生成入院/出院病摘:節省醫師與專科護理師書寫時間,提升照護品質。 輔助生成護理摘要:自動帶回交班總結,每位護理師平均每月可節省約11小時的交班紀錄彙整時間。 護理諮詢AI「呼哩問」:讓護理人員即時查詢SOP與語言翻譯等,提升作業效率。 AI營養診斷與長照計畫簡述:協助營養師與出院準備小組護理師快速、有效彙整照護資訊,減輕工作負擔。 個人AI助理:提供員工各項AI諮詢功能,例如:語言翻譯、規範查詢(停車/制服/人事規章、檢驗SOP…)、生成會議記錄等,實現員工個人AI助理。 AI的普及應用,不僅讓技術不再遙不可及,也真正改善第一線作業流程與減輕工作壓力,展現智慧醫療的實質價值。 AI醫療不是夢,讓病人與員工同步受益 「讓AI更懂醫療、讓醫療更有效率」是聖馬爾定醫院推動AI的核心宗旨。透過階段性實作與場景落地,AI不僅減輕工作負擔,也提升了病人照護的即時性與準確性。這接地氣的AI轉型之路,顯示即便是中小型醫療機構,也能運用創新思維、有限資源,實現運用AI產生更多價值。 未來展望 聖馬爾定醫院未來將持續深化AI應用層次,積極開發及優化AI生成會議紀錄、長照計畫內容生成等功能等,以全面提升照護品質。同時,也將拓展跨院合作與產學研聯盟,期許成為中小型醫院智慧醫療發展的領航者,為雲嘉地區病患提供更優質、安全與便捷的醫療服務。

聖馬爾定醫院率先引進新世代AI PET 防治癌症與失智症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推動精準醫療,在雲嘉南地區率先引進新世代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搭載AI系統(AIPET),開啟正子造影精準智慧影像新紀元。AIPET可有效分析影像,辨識極微小的病變,提高癌症診斷的準確率;在失智症篩檢方面則藉由偵測腦內類澱粉蛋白的堆積,提供醫師更全面的診斷依據,在患者出現明顯症狀前介入醫療,延緩病情惡化。 AIPET有助於癌症與失智症的早期發現與治療 更精準、更快速、更安全 核子醫學科主任沈淑禎醫師表示,與傳統機型相比,新世代AIPET具備更高解析度影像品質,更清晰呈現病灶細節,讓診斷更精準。掃描速度也大幅提升,受檢時間從以往30分鐘縮短至10分鐘,不僅提升效率,減少等待時間,從而減少20%的輻射劑量、降低核醫藥物劑量,檢查過程更加安全舒適。 除了癌症篩檢,新世代AIPET在阿茲海默症及失智症診斷領域亦取得突破。該設備搭載比對類澱粉蛋白正常資料庫的系統,能夠精準評估澱粉樣蛋白神經炎斑塊密度,輔助醫師判讀病灶,提供早期診斷的關鍵數據,有助於失智症的早期發現與治療。 可偵測20多種癌症與失智症 正子造影中心主任門朝陽醫師進一步指出,正子掃描可偵測國人常見的20多種癌症,如同氣象雲圖般,能夠大致掌握身體病變情況,幫助及早發現與治療,因此,正子檢查也很適合作為民眾自費健康檢查的選擇。 此外,新式的獨家專利智能平台,搭載免綁帶呼吸調控技術,以AI智能自動運算,降低呼吸造成的影像模糊,提升腫瘤偵測準確度。值得一提的是,創新的高精度連續移床技術,以獨特地軌式設計,避免移動假影的產生,影像對位零偏差,同時減少受檢者閉氣時間,檢查品質與舒適度都大幅提升。 守護社區民眾健康 癌症與失智症都是影響國人健康的重大疾病,早期發現與精準診斷是改善治療成效的關鍵,新世代AIPET不僅造福癌症病患,也為失智症的早期診斷提供強而有力的輔助。聖馬爾定醫院持續投入醫療創新,結合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技術,打造更精準、更有效的醫療服務,未來將深化AI技術應用,推動健康管理,守護在地居民的健康。 正子造影中心團隊

「低頭族」頸椎現危機 肩頸痠痛不要來

智慧型手機的發明,顛覆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常常低頭、過度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尤其上班族每天久坐、頭部前傾、駝背坐姿等長期的姿勢不良,都會使肩頸部後側及背部肌肉過度拉伸,產生頸部肌肉緊繃、疼痛及活動度受限,而形成「肌膜疼痛症候群」。其中約50%除了肩頸痠痛、肌肉僵硬外,還會出現壓痛點,痛點甚至會傳導到身體其他部位。 40歲以上易發生頸椎退化 隨著年齡增加,大多發生在40歲以後,頸椎因退化或長出骨刺,就稱為頸部退化性關節炎,又叫作骨性關節炎。因頸椎神經的通道變窄,造成頸痛或頭痛,若骨刺壓迫到神經根或脊髓神經時,則會引起上肢或四肢麻木、疼痛、無力等症狀。嚴重時會壓迫頸部神經,當疼痛感傳遞到手臂肩頰骨外側(俗稱膏肓),便會出現手臂痠麻或肌肉無力的情形。 長期低頭加重頸椎負擔 美國有研究發現,當玩手機姿勢不當時,可能讓頸椎承受多達60磅(約27公斤)的重量,比一個7歲小孩還重。以頭部重量約8公斤來計算,27公斤相當於給頸椎增加了超過3倍的壓力;而當低頭角度為60度的時候,頸椎承受力為垂直時的4.5倍,也就是說,當頭部低至60度時,頸椎承受的重量更多達36公斤。 為什麼會造成肩頸痠麻? 除了因姿勢不正確或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導致頸部局部肌肉組織受到長時間牽扯而受傷,另外像是躺著看手機、看電視,打電腦時螢幕擺放太高或太低之外,頸椎退化、椎間盤突出而造成神經壓迫,或者因為其他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腫瘤等,也會出現肩頸痠麻的症狀。 感到頸部痠痛時該怎麼辦? 急性疼痛─可能的原因包括:落枕、運動傷害、不良姿勢或突然拉傷,如外力撞擊、車禍等。 必須短暫休息,避免再過度使用。 固定頸部,可暫時使用軟式頸圈固定。 復健治療:冰敷、低週波電療、適當擺位。 藥物治療:非類固醇止痛藥、肌肉鬆弛劑。 慢性疼痛或痠麻 避免平時不良坐姿及過度使用。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避免頸部承受過度的壓力。 疼痛側減少後仰、側彎、旋轉或三者合一的動作。 運動需依照醫師及治療師的指示進行。 如果適度休息後,痠痛仍沒有減緩,甚至越來越嚴重,就必須儘快就醫確定病因。 平時如何保養及預防肩頸痠痛? 姿勢的矯正、維持良好體態是最重要的預防保養工作。大家若能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以下注意事項,相信就可以擺脫惱人的肩頸痠痛! 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快速改變姿勢 站姿時,挺直背部、縮回下頷並伸長後頸、挺起胸部,收縮小腹,使下背變平。 坐姿時,維持上半身直立姿勢。 使用電腦時,螢幕高度約在眼睛的位置,座椅高度須維持膝蓋略低於大腿,儘量坐靠近螢幕;操作電腦時,手臂自然下垂,前臂可放於桌上。 講電話時,不將話筒夾於肩頸之間。 睡覺時,不要使用過高的枕頭,最好用七到十公分左右的低枕,必要時頸部後面墊些毛巾,可以讓頸部獲得適當支撐。 久坐工作者,每隔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 充足的睡眠及適度的休息,保持心情愉快。 學習放鬆技巧,以利適度紓壓。 避免單肩長時間背重物,可採雙肩後背的方式,將力量平均分擔於兩肩上。 每天至少作2~3回頸部運動,配合甩手運動,先將雙手放鬆做前後擺動的動作,幫助肩頸肌肉放鬆。 現在就點開以下影片,跟著物理治療師動一動,一起來緩解肩頸痠痛吧!

羅莎手術逆轉外翻膝 健保部份給付減輕負擔

68歲的黃女士,因左膝退化外翻呈X形,引發疼痛而不良於行,到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尋求治療,脊椎骨科及骨關節重建科林宗志醫師,考量她的膝關節外翻嚴重,建議使用ROSA羅莎機械手臂膝關節置換手術,精準定位植入角度。術後黃女士的左腿恢復直挺,終於可以擺脫助行器,重拾行動自由。 林宗志醫師以羅莎ROSA機械手臂,為嚴重外翻膝病患置換人工膝關節。 而且過去需要全自費的AI膝關節置換手術,如今有健保給付耗材的部份負擔,將原本高昂的費用,減少到不用過去的一半,大大減輕病患負擔,也讓更多膝關節變形嚴重的病患,有機會選擇ROSA這種新式手術恢復健康。 外翻膝手術難度高 此次接受ROSA手術的黃女士,30多年前曾遭遇車禍,左腿開過刀,膝蓋骨上的釘子透過X光仍清晰可見。隨著年紀漸長,黃女士的左腿開始退化,甚至外翻變形,走路一拐一拐的,平時助行器不離身,還經常感到膝蓋疼痛,用盡各種止痛方法,卻只能短暫緩解。 林宗志醫師指出,大部分退化性膝關節屬於內翻膝(俗稱O形腿),黃女士卻是較少見的外翻膝(俗稱X形腿)。在先天條件限制下,手術治療外翻膝比內翻膝困難許多,因為內側關節平台較外側平台面積大,且內側韌帶延展性較好。 黃女士術後隔天就可以下床行走,第三天即出院返家,兩週後拆線復原良好。她感謝林醫師讓她如獲新生,左腿終於不再疼痛,也不必再使用助行器。 治療嚴重變形關節效果佳 林宗志醫師表示,ROSA機器手臂輔助膝關節置換手術,透過詳細術前規劃,術中輔助導航,提高手術精確度,對於特殊或結構異常的案例,比如用來治療嚴重畸形、變形的關節,有更好的效果。 林宗志醫師表示,ROSA透過詳細術前規劃,術中輔助導航,提高手術精確度,對於嚴重畸形、變形的關節,有更好的效果。 同時ROSA手術可以減少對肌肉組織的破壞,不需要股骨髓內定位釘,減少股骨破壞及手術失血,也不需要軟組織鬆解的動作,減少術後疼痛與復健,搭配新式膝關節植體,多重選擇客製化人工關節,術後更趨近自然活動。 林宗志醫師 脊椎骨科/骨關節重建科 主治項目:關節重建置換及矯正手術、微創脊椎手術,微創脊椎內視鏡單,雙通道手術、肩,膝,手,踝關節內視鏡手術、手外科,及微創手外科內視鏡手術、骨質疏鬆治療及相關骨鬆治療手術、創傷骨科手術,運動醫學手術 我要掛號Facebook粉絲專頁

聖馬爾定醫院採用AI內視鏡檢查 大腸癌無所遁形

早期大腸癌沒有症狀,只能依靠定期檢查來發現,但在進行大腸鏡檢查時,仍可能遺漏不易被發現的初期瘜肉,形成大腸癌的隱患。為提高瘜肉偵測率,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升級檢查設備,採用世界最先進的AI腸胃內視鏡系統,藉由人工智慧輔助醫師判讀診斷,讓大腸癌無所遁形。 鄭旭盛醫師指藉由AI內視鏡輔助,更易揪出肉眼不易發現的微小或扁平瘜肉。 猶如醫師的第二雙眼睛 聖馬爾定醫院於2023年引進日本富士7000型高階腸胃內視鏡,並導入全國第一部富士AI人工智能系統,猶如醫師的第二雙眼睛,不僅協助偵測大腸瘜肉,也輔助判讀瘜肉種類,使腸胃鏡檢查更為準確,是預防大腸癌的一大利器。 腸胃肝膽科鄭旭盛醫師表示,相較於以往的大腸鏡檢查,AI內視鏡放大倍率,具備高解析度與廣角視野,可將腸道的組織構造看得更清楚,同時利用不同光源變化凸顯病灶,更易揪出高風險的微小或扁平瘜肉。過去有的瘜肉可能因肉眼限制、腸道皺摺遮擋,或清腸不徹底而難以被發現,如今都獲得大幅改善。 即時偵測揪出可疑瘜肉 多數大腸癌是由瘜肉演變而來,如能儘早發現並及早切除,就能預防癌症的發生。近期一位50多歲的男性,到聖馬爾定醫院接受免費大腸癌篩檢,因糞便潛血呈陽性反應,進一步安排AI內視鏡檢查,過程中AI系統以色框標註並發出聲響,提示醫師可疑瘜肉,診斷為1~1.5公分的腺瘤,經切片檢查證實為第一期大腸癌,因此立即以內視鏡切除,未來定期追蹤即可。 AI偵測到可疑瘜肉,會以黃色框線圈出提示。 內視鏡完整切除預後良好 鄭旭盛醫師進一步指出,大腸瘜肉超過1公分就有癌化病變的可能性,由於內視鏡光學診斷的進步,加上AI的輔助,有利於早期發現是否含有癌化細胞。早期發現就可以用內視鏡完整切除,不需接受開刀剖腹切除器官及接腸手術,避免術後可能發生腸道沾黏、排便困難等後遺症,也不用接受放射線治療,病患的日常生活幾乎不受影響。 提醒50歲以上民眾,每兩年可至醫院接受1次大腸癌免費篩檢,或者利用定期健康檢查加作無痛腸胃鏡檢。如果有家族史,或者出現大便中有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經常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也請儘快就醫詳細檢查,以便早期揪出病變。 鄭旭盛醫師 腸胃肝膽科 主治項目:腹痛、消化性潰瘍/出血、胃酸逆流、大腸瘜肉、胃癌、大腸癌等、BC型肝炎、肝硬化、肝癌、膽(道)結石、診斷性及治療性超音波、胃鏡及大腸鏡檢查 我要掛號

本院建置胎兒監視器傳輸平台 守護孕產兒安全

本院產兒科團隊為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守護孕產兒安全,自行開發胎兒監視器傳輸平台,徹底改變傳統人工傳遞報告的方式,不僅醫師可以即時、精準掌握產婦和胎兒的狀況,更免除過去護理人員疲於奔命的窘境,尤其針對高危險妊娠孕產婦,更大大提升其安全性。 胎兒監視器是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具,用來觀察胎心音率和子宮收縮情況。 人工傳遞耗時費力 胎兒監視器是觀察臨床產婦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具,能提供重要的胎心音率和子宮收縮資訊,有助於提前發現胎兒窘迫狀況,確保生產過程順利。 過去若胎兒監視器偵測到胎心音率異常,處理方式是先由護理人員以手機通訊軟體,將報告拍照傳送給主治醫師,接著電話通知醫師,等待醫師查看報告後,再以手機通訊軟體回覆處置;若醫師於門診看診時,護理師需從4樓產房將報告拿到5樓婦產科門診,現場等待醫師判讀回覆醫療處置結果,護理師再返回產房執行處置。 以人工來回傳遞報告的方式,容易造成報告傳達未即時、紙張報告傳達方式繁瑣、報告解析度不佳、紙張報告儲存不易等問題,甚至導致團隊溝通失誤及病人照護缺漏的風險。 創新結合AI即時傳輸 因此,本院產兒科團隊擬定改善專案,創新導入無線傳輸科技,建置與運用「產房胎兒監視器傳輸平台」,簡化胎兒監視器報告傳輸流程,即時提供正確且有效的照護訊息。醫師直接由胎兒監視器傳輸平台查詢報告,比過去間接從手機通訊軟體接收到的數據影像更清晰,報告正確率及即時傳輸也達到100%。 其中最顯著的效益是降低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及紙張成本,省去非專業性的護理耗時,疏解護理人力不足的困境,也因無紙化大幅降低醫療成本。執行時間由改善前平均每天來回傳遞報告長達近5個小時(295分鐘),縮減為0分鐘;孕產婦出院後胎兒監視器報告自動轉PDF檔案,儲存於醫院雲端資訊庫,節省管理人力,同時減少一年紙張支出成本近10萬元。 智慧醫療提升照護安全 隨著智慧化時代來臨,推動智慧醫療和資訊化的改革變得迫切。使用資通訊技術加速醫療流程,不僅可以提高病人照護的安全性,減輕醫療人員的負擔,還能提升治療效率,降低醫療成本,實現精準醫療和健康目標。 過去運用手機通訊軟體,傳送報告的解析度較差。 自行開發胎兒監視器傳輸平台後,不僅達到無紙化,報告也更清晰。

本院榮獲全國癌症防治「典範獎」 整合性照護成效佳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癌症防治成果斐然!榮獲國民健康署111年癌症防治績優區域醫院「典範獎」,子宮頸癌、乳癌兩項獲「篩檢效率王」區域醫院第二組第一名,口腔癌獲「最佳救援王」區域醫院第一名。聖馬爾定醫院推動癌症防治不遺餘力,成效領先同儕醫院,值得民眾信賴。本院榮獲癌症防治績優醫療院所,由醫事副院長林慈恩(右)代表領獎。 國民健康署與全國200多家醫療院所合作癌症篩檢服務,依各項癌症防治指標與成果頒獎表揚,其中「典範獎」必須是各層級醫院三大項目(篩檢效率王、疑癌追緝王、生命搶救王)累積獲獎數最多的醫院,全國僅4家醫院獲典範獎,聖馬爾定醫院為其中一家。 給予病人身心靈的完整照顧 聖馬爾定醫院於2006年成立癌症防治中心,以跨科別團隊照護模式,為每位癌症病患配置個案管理師,提供個人化癌症資源整合性服務。患者確診癌症的後續治療、衛教、追蹤與關心,包括回診、檢驗、用藥、住院、返家後的電話詢問、居家療養等細節,均採取主動協助與關懷。醫療團隊亦定期開會討論,尋求最佳治療共識,給予病患百分之百的陪伴與照顧。 40多歲的林小姐曾在婦產科接受不孕症治療,因左乳疑有硬塊而轉介乳房特別門診,結果被判定為乳癌第二期,需接受乳房全切除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及後續至少5年的抗荷爾蒙藥物治療。面對一連串身體和心理上的壓力,林小姐幾度崩潰大哭,還好有醫療團隊一路引導,個管師更像家人般用心陪伴,傾聽、開導她不安的情緒,讓她順利度過將近一年的治療期。如今林小姐的乳癌獲得良好控制,和先生重新調整彼此的生活作息及步調,對生子也不再強求。 癌症防治中心為每位病患配置個案管理師,給予病患百分之百的陪伴與照顧。 醫療團隊針對每一個癌症個案,定期開會討論,尋求最佳治療共識。 引進高端儀器提升篩檢準確率 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0-1期癌症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凸顯早期篩檢的重要性。聖馬爾定醫院除了在門診設置癌症篩檢單一窗口與快速通關服務,更引進高端先進的篩檢及治療工具,提升癌症篩檢的準確率與治癒率,包括高階腸胃內視鏡無痛檢查設備、640切電腦斷層結合AI輔助分析系統、全數位式乳房攝影X光機結合AI輔助分析系統、達文西機械手臂系統等,全方位守護民眾健康。 五大癌症免費篩檢服務 國民健康署補助五大癌症免費篩檢服務如下,歡迎符合條件的民眾多加利用。 一、子宮頸癌篩檢 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二、乳癌篩檢 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 三、大腸直腸癌篩檢 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四、口腔癌篩檢 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五、肺癌篩檢 (一)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或(二)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膝關節退化合併肝硬化 羅莎手術免除大出血

62歲的王先生體重破百,造成膝關節病變,因同時罹患肝硬化影響凝血功能,為避免手術大出血的風險,由聖馬爾定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黃立人醫師為他施行羅莎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手術過程相當順利,出血少且手術時間短,術後王先生也立即恢復行動力,開心安排出國行程。 黃立人醫師指著術後X光片,說明病患膝關節恢復正常角度。 超重及肝硬化雙重壓力 王先生的體重超過110公斤,對膝關節造成沈重負擔,年紀不大就患上退化性關節炎。近年來膝關節的問題已嚴重影響王先生的日常生活,不僅行動緩慢,只要坐在稍微低一點的椅子或是久坐,起身都感到相當吃力,甚至需靠旁人扶持才起得來。 更棘手的是,王先生同時罹患肝硬化,肝臟受損造成他的凝血功能不佳,因擔心手術萬一出血不止,可能造成休克或其他後遺症,因此遲遲不敢開刀,多年來只能靠著吃止痛藥,或者注射針劑來緩解不適。 信賴與安全感突破心防 為了徹底解決膝關節的困擾,王先生經常在網路上遍尋各種治療資訊,最後找到聖馬爾定黃立人醫師為他動羅莎手術。羅莎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AI智能手術,其精準定位、快速安全的特性令王先生相當心動,黃立人醫師又是雲嘉南地區執行此項手術經驗最豐富的醫師,讓王先生更加信賴,因而下定動手術的決心。 王先生住院5天後岀院,傷口一週後拆線即不用再回診,也不用到醫院復健。他恢復行動力的第一件事是立即安排出國行程,圓了自己當國際志工的心願,接下來則是聽從醫師的建議,開始實施減重計畫,以維持膝關節的正常功能。 膝關節退化分級治療 黃立人醫師指出,膝關節退化的進程一開始是軟骨細胞中的膠原蛋白結構破壞,導致軟骨彈性變差,接著出現軟骨裂縫,而後剝落,隨著軟骨剝落的範圍擴大,就會碰觸到軟骨後面的硬骨,甚至產生骨刺。根據症狀和X光影像,膝關節退化程度可分為4級,王先生屬於最嚴重的第4級,不動手術幾乎無法改善。 黃立人醫師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除了手術治療之外,非手術性的治療應以減重和運動為主,先減輕膝關節負擔,再來強化下肢肌肉,包括髖部肌肉、膝關節肌肉和小腿肌肉,鍛鍊強壯的肌肉才可以保護膝關節軟骨的承重壓力,緩解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疼痛。 黃立人醫師 運動醫學科 主治項目:機械手臂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脊椎手術、關節手術、顯微手術、關節鏡手術 我要掛號Facebook粉絲專頁

本院創新一站式出院服務 大幅提升就醫便利性

為簡化出院流程,避免病患及家屬久候,聖馬爾定醫院創新一站式出院服務,可同時辦理繳費、領藥及開立診斷證明書,病患及家屬不必再奔波不同樓層及櫃檯辦理繁瑣的出院手續,只要在病房護理站就能輕鬆完成所有出院流程,大幅提升就醫的便利性。 出院病患及家屬只要在病房護理站,就能輕鬆完成所有出院流程。 30分鐘內搞定出院流程 對於病患與家屬來說,過去出院時的最大困擾,莫過於來回奔波病房護理站、批價櫃檯與領藥櫃檯的層層關卡,而且每一關都要大排長龍,不同樓層還要上下樓梯或等電梯,可說耗時又費力。 聖馬爾定醫院體貼病患及家屬,將出院繳費、領藥及開立診斷證明書,通通集中在病房護理站辦理。一旦醫師開立出院醫囑後,民眾只要在病房等待醫院發出的簡訊,然後到該樓層的護理站辦理相關手續,30分鐘內就可以完成所有出院流程。 病房領藥面對面衛教 一站式服務最大的變革,在於出院領藥不必再下樓到藥局,而是由護送人員將藥傳送到護理站,再由護理人員親送至病房,並且進行用藥衛教與出院注意事項說明,病患及家屬可同時聆聽,如有疑問也可以當面請教護理師,讓病人及家屬更了解出院後的照護,用藥也更安全。 護理人員為出院病患進行帶藥衛教 疏解急診候床壓力 一站式出院服務,不只讓出院病人省時省力、快速便利,也可以有效提升病房的利用率,縮短下一位住院病人的候床時間,尤其是急診候床的病人,可以儘快安排到病房靜養或是準備後續治療或手術,大大紓解醫病雙方的壓力。 聖馬爾定醫院從細微處看見民眾的需要,不斷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創新一站式出院服務,對出院病人而言,能儘快完成所有出院手續,更迅速返家休養;對醫院而言,提供更便利、更有效率的高品質服務,打造最暖心舒適與方便安全的友善就醫環境。

640切CT檢查結合AI分析 揪出早期肺癌及時根治

50歲的王小姐因腋下有腫痛感而到本院就醫,經由640切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搭配AI輔助分析系統,意外發現肺部有0.2公分的微小腫瘤,疑似早期肺癌,當下決定開刀切除,永絕後患。 圖片來源/freepik 肺癌無症狀難以發現 癌症已連續4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其中肺癌更是長年霸佔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根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顯示,國人被診斷出罹患肺癌時,逾6成已經發生轉移,主要原因是早期肺癌沒有症狀,很難被發現,就醫時往往已是末期。 據了解,目前第1期肺癌5年存活率約9成,到了第2期接近6成,第3期則下降到近3成,但如果到第4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期別之間5年存活率差距很大。因此,提早發現肺癌,就變成非常重要的事情。 0.2公分細微腫瘤無所遁形 王小姐原本是因腋下感到不適而就醫,醫師為她安排上半身的電腦斷層檢查,結果腋下的症狀是良性淋巴結腫大所造成,持續觀察即可,並無大礙,反而是肺部意外被「揪出」小腫瘤,為了一勞永逸,當機立斷開刀切除。 王小姐平時沒有抽菸習慣,也沒有肺癌家族史,完全沒有肺部方面的症狀,卻經由640切電腦斷層掃描,意外發現肺部有「異樣」,還好腫瘤只有0.2公分,屬於第0期的原位癌,非常慶幸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原位癌如果未及時處理,一旦慢慢變大後,可能轉變為侵犯性肺癌,開刀的風險隨之提高,預後也不樂觀。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的肺部病灶,由醫師評估後,若無需立即手術,可定期3-6個月追蹤一次,以觀察其是否變化。 高階640切CT搭載AI揪出早期肺癌 目前篩檢肺癌最靈敏的工具就是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相較於普通胸部X光,能夠偵測到極小的肺腫瘤或肺結節,根據結節大小和密度特徵,提供臨床醫師判斷腫瘤或結節是否有惡性的可能。與X光影像檢查相比,電腦斷層掃描可提供更好的解剖結構細節。 尤其本院採用雲嘉地區最高階的640切電腦斷層,具高品質影像、低輻射劑量、檢查速度快等特點,結合AI人工智慧的進階分析系統,輔助醫師判讀影像更為精準且不遺漏。這次王小姐能發現0.2公分的細小原位癌,就是借助這套先進的醫療儀器,加上醫師的專業診斷,及早根除肺癌病灶。 本院高階640切電腦斷層搭載AI系統,連毫米等級的細微腫瘤也無所遁形。(示意圖片非當事人) 高風險族群免費肺癌篩檢 衛生福利部去年7月起辦理肺癌早期偵測計畫,免費提供肺癌高風險族群2年1次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所謂高風險族群包括:一、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曾罹患肺癌;二、50-74歲重度吸菸者,吸菸史達30包-年,且仍在吸菸或戒菸15年內,包-年指的是每日吸菸包數*菸齡≧30。 免費肺癌篩檢補助資格 敬請民眾把握免費肺癌篩檢機會,逕至本院一樓癌症篩檢中心或撥打服務專線:(05)2785752,先進行初步資格審查;至於沒有符合篩檢條件的民眾,也建議利用定期健康檢查加作肺部電腦斷層掃描,一起向肺癌說「不」!觀看更詳細「肺癌早期偵測計畫(LDCT)」 蔡岳峯醫師 胸腔外科主任 主治項目:氣胸、膿胸、肺臟腫瘤、食道腫瘤、縱隔腔腫瘤、胸部外傷、食道腐蝕性傷害 我要掛號

肌少症非老年人專利 上班族久坐風險高

您是否曾有毛巾擰不乾?寶特瓶蓋轉不開?爬一層樓就氣喘吁吁?或者從沒有扶手的椅子站起來覺得吃力?如果您有這些情形,很可能罹患「肌少症」。肌少症除了和老化引起的肌肉流失有關,上班族長期久坐、缺乏運動,也是罹患肌少症的高風險群。 圖片來源/freepik 肌少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30~50歲核心肌力不足高達48%。一般來說,年過40,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70歲以後則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這是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的。 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長時間坐著不動的上班族,是造成肌少症年輕化最大的族群。因此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存好肌肉本,才能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為什麼會有肌少症? 肌少症跟骨質疏鬆一樣,是老年人很容易面臨到的疾病,造成的死亡風險並不是只有來自於肌肉無力的「跌倒」,還會因為肌肉質量下降,導致老化細胞增加,讓全身系統失去原有的作用,引發死亡。簡單來說,肌肉流失越快,死亡風險越高。 平常要如何預防肌少症? 良好的營養與運動,可以降低肌少症的發生。所謂良好的營養,是指要攝取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蛋白質主要存在豆製品、海鮮、禽畜肉、蛋與乳品類的食物中,特別是富含白胺酸可刺激肌肉合成;常見的含白胺酸食物包括雞蛋、海藻、牛肉、雞肉、乳酪、糙米及堅果等。此外,維生素D影響肌肉的強化,平常應適度日曬並多攝取富維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魚類(鮭魚、鯖魚等)、蛋、乳品或維生素D強化穀類等。 重量訓練有利增肌 在運動方面,每次要運動30分鐘以上,有氧運動與阻力運動都有助於避免肌少症的發生。其實25歲開始,肌肉細胞就會逐漸衰老,做重量訓練是最好的保養方式;而對於老年人來說,強化大腿肌、臀肌是最重要的,因為那裡是全身肌肉最多的地方,也是支撐整個身體最多的地方,同時更是養分吸收最多的地方,如果沒有補充優質蛋白質,就很容易囤積脂肪,演變成三高及代謝症候群。

本院母嬰照護團隊推動親子共讀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許多醫學研究都證實,親子共讀有助於孩子腦部發育,提升未來學習的專注力及閱讀能力,同時可增進親子關係與情緒控管能力,好處多多,因此本院母嬰照護團隊自2019年起,便在院內推廣從孕期儘早開始親子共讀,鼓勵父母陪伴孩子說故事,為孩子的未來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什麼是親子共讀? 親子共讀就是「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書籍」,在父母與孩子閱讀童書的過程中,父母透過與孩子的互動,藉由不同的語詞音調、肢體動作或眼神表情,分享彼此的思想、關懷以及感動。 親子共讀可以用很多種形式進行,但不變的核心價值就是在於「共」而非讀。「共」表示父母與孩子並不是上對下的指導關係,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陪伴孩子、一起學習、互相影響以及成長。 親子共讀有什麼好處? 有助於腦部發育與未來學習 人類出生後腦部快速成長,一直到兩歲這段時間是腦部發育的黃金時期。早期經驗的互動刺激會影響腦神經的發育,剛出生嬰兒以感覺神經發展為主,接著在一歲以內,語言神經發展達到高峰。隨著共讀時,父母與孩子互動的感覺刺激,主要是聽覺與視覺,會增加孩子的詞彙數量和語文理解力。當孩子的語文理解力好,幫助腦部進行高等認知功能的學習。許多醫學研究都證實,親子共讀有助於孩子腦部發育與未來學習的專注力、閱讀能力。 增進親子關係與情緒控管能力 親子共讀的過程,父母和孩子彼此之間的有許多肢體互動與溝通,能帶來雙向的正面鼓勵,能夠有效的增進親子關係,父母和孩子建立有安全感的依附關係,並增進孩子的自信心,有助於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 另外,父母藉由閱讀圖畫書來引導孩子理解外在世界的不同事物,陪伴孩子隨著故事情節感受各種不同情緒,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父母不斷的引導與支持,可以協助孩子排解負向情緒,增進孩子的情緒控管能力。 閱讀習慣的養成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閱讀,需要大人帶領,讓幼兒從模仿行為而內化為生活習慣。孩子從出生就接觸圖畫書,一開始將圖畫書視為玩具,會咬書、丟書或撕書,但在共讀時,父母不只輸送給孩子生命經驗分享,更傳遞父母對孩子的滿滿關懷,讓孩子對書籍有美好的學習經驗,以後也會自然地親近書籍,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要如何進行親子共讀? 親子共讀可以從懷孕就開始,準父母可以唸書、唱歌給胎兒聽,這樣做可增進親子情感的連結,降低懷孕的壓力和焦慮,促進胎兒的腦部發展,並培養共讀的好習慣。 從寶寶出生後,全家都可以一起進行親子共讀。尤其父母的聲音是寶寶最熟悉的,所以寶寶最喜歡聽父母的聲音。日常生活的任何活動,例如喝奶、洗澡、按摩、哄睡覺,只要和寶寶多說話就是進行親子共讀,父母對寶寶說話時,寶寶會感受父母的語調起伏與不同情緒,只要父母說得開心,寶寶就會聽得開心,不用太拘泥於唸哪本繪本,共讀時可以邊指著圖畫說明來讓孩子認識,並和生活經驗產生連結,刺激孩子的思考與想像力。 勿依賴3C電子保母 希望父母能打破「依賴3C電子保母」的壞習慣,建議父母開心地和寶寶互動,可以聊日常生活、說故事、唱童謠,父母用自己熟悉的母語來吸引寶寶,刺激寶寶的腦部發育,經由父母溫暖的懷抱和熟悉的聲音,和寶寶建立有安全感的依附關係,奠定孩子未來人格發展的基礎。 親子共讀從生命之初就可以開始,懷孕時讓寶寶聽見幸福的樂聲、待產時讓媽媽紓緩生產的心情、生產後讓全家享受親密的互動。希望所有的寶寶都能與父母、全家人建立愛的連結,一起展開人生的幸福旅程。 李欣蓉醫師 小兒科 主治項目:小兒內分泌疾病、兒童健檢、疫苗注射 我要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