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資訊

達文西手術治療睡眠呼吸中止 擺脫宿疾一夜好眠

44歲劉小姐多年來有打鼾情形,但未積極處理,直到家人發現她睡著時會突然沒呼吸聲,驚覺事態嚴重,趕緊到本院就診,經詳細檢查後發現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和醫療團隊討論後,劉小姐決定接受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治療,術後不僅安穩好眠,連原本白天上班精神不濟、爬樓梯容易喘的情況也都明顯改善,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都大幅提高。 盧彥廷醫師與病患討論睡眠呼吸中止的治療方向 阻塞與呼吸道結構有關 耳鼻喉科主任盧彥廷醫師表示,他為劉小姐進行完整的呼吸道結構檢查與睡眠檢測,結構方面發現扁桃腺肥大、軟顎及懸壅垂過長、舌根肥厚,造成口咽部位嚴重阻塞;睡眠檢測方面發現睡眠呼吸中止指數(ApneaHypopneaIndex,AHI)高達51(正常值應小於5),屬重度睡眠呼吸中止。劉小姐的阻塞情形和呼吸道結構有關,僅以藥物控制效果有限,治標不治本,嘗試配戴陽壓呼吸器也無法忍受,因此尋求手術治療。 治療睡眠呼吸中止利器 盧彥廷醫師指出,對於舌根部位的治療,一般傳統手術礙於視野及器械角度不佳,有極大的限制。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系統擁有高解晰3D立體視野,以及靈活的機械手臂,能輔助醫師精準執行舌根深處與狹窄口咽的困難手術;對於口腔組織也可以做細膩處理,減少傷害。此外,達文西手術傷口小、出血少,安全性高,病人疼痛感低,術後恢復快,且不易發生併發症與後遺症,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手術治療的一大利器。 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本院注重安全與效果,由跨科專業團隊共同合作,提供完整檢查與治療計畫,包括用藥整合、體重控制、飲食與營養、生活型態調整、運動建議等,亦引進全球最新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系統,提供手術治療新選擇。 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影響重大 盧彥廷醫師說,睡眠呼吸中止不分男女老幼都可能發生,大人和小孩的外在表現卻截然不同。大人在白天感覺昏沉無精打彩,小朋友反而可能有過動情況,例如上課不專心、打鬧、脾氣不好,如此將影響學習成效,也容易被誤認為言行不良而被貼上標籤。此外,小朋友睡眠不足也可能影響身高發育與生長曲線。 睡眠呼吸中止會造成白天嗜睡、容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情緒低落,生活品質差效率低,也可能因開車打瞌睡釀成交通事故。此外,若長期放任睡眠呼吸中止症不接受治療,可能會造成慢性病及影響慢性病的控制。打鼾的震動日積月累,可能會對頭頸部血管造成慢性傷害,再加上身體反覆缺氧,恐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失智症、男性性功能障礙等風險,嚴重者甚至發生窒息猝死,不可不慎。盧彥廷醫師強調,睡眠呼吸中止不只是打鼾擾人清夢而已,如有上述情形或徵兆,應及早就醫檢查與治療。 量身打造專屬治療方案 此外,盧彥廷醫師提醒,睡眠呼吸中止症及打鼾需要詳細的檢查,現在講求精準醫療,每位患者的治療都是客製化量身打造,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只是治療的一部份,並非適合每一位患者。如果發覺自己或親友有相關症狀,建議到門診諮詢及安排檢查,醫療團隊會為您量身訂做需要的檢查及治療。 盧彥廷醫師指出,重度睡眠呼吸中止與呼吸道結構有關,僅以藥物控制效果有限。 盧彥廷醫師 現任本院耳鼻喉科暨75病房主任 主治項目:睡眠障礙(及打鼾)、嗅覺異常、聽力障礙、耳鳴、眩暈、中耳炎(及積水)、鼻過敏、鼻竇炎及鼻息肉、聲音沙啞、咽喉炎、頭頸部腫瘤 專精:鼻內視鏡手術、功能性鼻整形手術、咽喉顯微(雷射)手術、耳顯微手術 我要掛號

罕見雙膝人工關節同時置換 機器人手臂精準助力

70歲的陳女士因退化性關節炎,導致關節變形疼痛不良於行,用盡各種治療方法仍無法改善。直到聖馬爾定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黃立人醫師以先進的羅莎ROSA機器人手臂,為她進行雙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她的膝蓋感到前所未有的輕盈感,終於能擺脫助行器,也開始規劃久違的旅遊行程,開心迎接退休生活。 黃立人醫師為病患進行雙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用盡方法仍無法改善 陳女士家中開設傢俱行,因長期負重勞累,加上體重壓力,10多年前即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隨著骨質逐漸被磨損、韌帶失去穩定性,導致關節開始變形,雙膝變得僵硬疼痛,平時沒辦法抬高腳步,連正常走路都很困難,只能以助行器緩慢移動,住家環境也因此改為無障礙空間。 行動不便令陳女士多數時間只能待在家裡,但奮鬥了一輩子,退休後只能「顧家」實在不甘心,因此嘗試過各種治療及手術方法,右膝曾動過兩次關節鏡清創手術,左膝更曾以高位脛骨截骨手術矯正,也多次注射玻尿酸、PRP(高濃度自體血小板)、羊膜等增生治療,但都無法解決膝蓋僵硬疼痛的情形。 雙膝同時置換高效安全 當陳女士和家人得知聖馬爾定醫院擁有高端先進的羅莎ROSA機器人手臂及經驗豐富的黃立人醫師,立即決定再走進開刀房,希望能永絕後患。黃立人醫師為她安排雙側人工膝關節同時置換,因事前經過縝密準備,定位點精準,出血量更少,也更加沒有風險。而陳女士術後僅有傷口處的疼痛感,隔天即可下床,第四天出院,恢復情況良好,已可行動自如,連爬樓梯都不成問題。 一般來說,為了降低病人的疼痛感,會先置換單腳膝關節,等復原情況良好再換另一腳,但藉由羅莎機械手臂輔助,可以更精準植入,不會傷及其他軟組織造成術後疼痛,因此黃立人醫師一次就為陳女士置換雙腳人工膝關節,大幅縮短手術時間及復原期。 兼顧肌腱平衡不破壞結構 黃立人醫師表示,機器人手臂與傳統手術最大的不同,在於傳統手術是把人工關節裝上以後,再來看哪邊的韌帶比較緊就做放鬆手術,以至於很多患者術後都是放鬆韌帶處疼痛;使用機器手臂在開始進行切除骨頭時,可以在患者膝關節伸直和彎曲各種角度時,測試內外側韌帶鬆緊度,因此在電腦螢幕上可以展現裝上人工關節後的3D虛擬圖,以利醫師調整股骨、脛骨關節平台要切的最佳角度,同時兼顧膝關節兩側的肌腱平衡,不需事後再去破壞原有的結構。此外,使用機器手臂的植入物角度和大小尺寸的選擇精準度,更是一般傳統手術無法比擬的,值得有膝關節困擾的民眾參考。 電腦螢幕展現裝上人工關節後的3D虛擬圖,以利醫師調整最佳角度。 黃立人醫師 現任本院運動醫學科主任 主治項目:機械手臂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脊椎手術、關節手術、顯微手術、關節鏡手術 我要掛號Facebook粉絲專頁

本院獲選職傷診治及復健專責醫院 讓勞工傷病有所依靠

本院職業醫學中心及復健科雙雙獲得勞動部認可,成為嘉義地區唯一「職業傷病診治」暨「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2023年正式掛牌服務,不僅為受到職災的勞工朋友進行專業診治,並藉由「工作強化中心」提供職災勞工醫療及職能復健,以及工作能力評估、補助請領諮詢等連續性服務,協助勞工朋友紓解傷病壓力,早日重返職場。 本院職業醫學中心醫療團隊為受到職災的勞工朋友進行專業診治 職業傷害與職業病的區別 「職業災害」指的是因工作引起的傷害與疾病,又分為「職業傷害」及「職業病」。「職業傷害」顧名思義,就是工作的時候因為遭遇事故或災害,而導致急性的受傷,像是廚師上班時被熱鍋燙到手、送貨員被掉落的紙箱砸到腳等;「職業病」則是長期暴露在工作中的某種危害,進而導致疾病,常常需要一段時間的累積,疾病才會發生,因此較難做出診斷。 職業病的危害有哪些? 長期存在工作中的危害會導致職業病,這些危害因子可分為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人因性和社會心理性等五類。 物理性危害:像是噪音造成聽力下降、高溫造成中暑、手部振動造成白指病、游離輻射造成血癌等。此外,低溫、氣壓變化、紫外線也都是這一類的危害。 化學性危害:像是鉛中毒引起貧血、有機溶劑中毒引起肝炎、吸入粉塵引起塵肺症、石綿暴露引起間皮瘤等。工作中許許多多的化學物質都可能造成身體不同的器官受損。 生物性危害:像是醫護人員照顧新冠肺炎病人而感染、農夫吸入發霉穀物而產生過敏性肺炎等。醫療業、農畜業及食品加工業較容易接觸到病菌、病毒、寄生蟲、生物性過敏原等危害。 人因性危害:像是用手腕做重複性動作導致手指麻木(腕隧道症候群)、常常彎曲伸展手肘導致手肘外側疼痛(網球肘)、長期搬運重物導致腰痛腳麻(椎間盤突出)。此類危害造成肌肉骨骼系統的疾病,使人感到肩、手、腰、膝蓋等處痠、疼痛及麻木,是近年來增加快速的職業病種類。 社會心理性危害:像是工時過長造成中風或心肌梗塞、工作中遭遇強烈的心理壓力造成憂鬱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我是不是有職業病? 民眾可根據下列3點先自行評估,若任何一點為「是」,就有可能是職業病,可以到職業醫學科門診由醫師做職業病的診斷。 症狀在工作時變嚴重,下班回家後或是假日時症狀則有所改善。 症狀在工作後一段時間發生。 同事也有類似的症狀。 工作強化中心協助醫療復健 如果不幸發生職業傷病,除了接受醫療診治,後續復健與工作能力強化也是重要的一環。本院復健科設立「工作強化中心」提供職能復健服務,協助勞工朋友盡快且順利返回職場,減少個人、雇主與社會之損失。 工作強化是一種個別化訓練計畫,針對工作項目上的特定能力,利用真實或模擬之工作環境,配合其他運動治療做密集的能力加強訓練,以漸進方式提升傷病工作者的生理、神經肌肉、心臟血管、新陳代謝、心理社會與職業方面之能力,並在過程中學習疼痛控制及符合人因工程之正確工作姿勢,以避免二次傷害。 當職災勞工在醫療狀況穩定後,必定會面臨何時適合回到原來工作的問題,工作強化的目標就是讓傷病勞工可以重回工作崗位,並發揮自己最大潛能,符合市場就業需求。 醫療到復健一條龍服務 根據勞動部職業災害統計,嘉義縣市108~110年申請勞工職業災害共計1125人次,平均每年375人次,其中職業傷病佔93%、失能佔6.3%、死亡佔1.8%。當勞工受到職業災害而必須暫停工作,甚至嚴重到需要離開職場,從身體復健到經濟負擔,對個人與家庭都是巨大的壓力。 本院自2008年加入職業傷病診治網絡機構,開設職傷門診,跨專科及部門,整合院內醫療資源,提供診斷治療、醫療復健、職能復健、相關轉介資源等一條龍服務,同時也為勞工朋友訂定漸進式復工計畫,協助雇主適性配工。2023年進一步成為嘉義地區唯一通過勞動部雙認可的「職業傷病診治」及「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足見專業能力獲得肯定,有職業傷病問題的民眾不妨多加利用。 請洽:職業傷病診治整合服務中心,電話:05-2756000分機3317 更多資訊請進入職業醫學中心網頁http://www.stm.org.tw/omc/ 本院成立職業傷病診治整合服務中心,為職傷勞工提供連續性服務。 本院獲選嘉義地區唯一「職業傷病診治暨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正式掛牌提供優質服務。

術後3天即復工 機器人手臂人工關節置換術幫大忙

61歲從事蓋鐵皮屋的曾先生,數十年來搬重粗活又爬上爬下,因退化性關節炎膝蓋疼痛難耐,又不敢請長假開刀怕影響工作,幸好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黃立人醫師,以最新羅莎ROSA機器人手臂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經過周休二日短暫休養,星期一就復工,沒有因手術中斷工作,讓他相當滿意。 黃立人醫師以最新羅莎ROSA機器人手臂輔助,為病患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工作傷害造成退化性關節炎 曾先生是鐵皮屋工廠的老闆,數十年來因職業屬性,需搬運沈重建材還要爬上爬下,不到60歲就出現退化性關節炎。近幾年膝蓋僵硬疼痛,樓梯快爬不動,擔心開刀會影響工作進度,因此採取注射針劑的保守療法,直到最近實在痛得受不了,經檢查發現軟骨已呈現壞死,他才下定決心動手術一勞永逸。 好設備使好醫師如虎添翼 黃立人醫師是目前雲嘉南地區「機器手臂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經驗最豐富的骨科醫師,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又率先引進世界先進的羅莎ROSA機器手臂系統,好醫師加上好設備,讓曾先生當下選擇到聖馬爾定醫院動手術。 黃立人醫師是目前雲嘉南地區「機器手臂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經驗最豐富的骨科醫師 曾先生週五接受右膝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隔天即可下床,住院期間不需拐杖或助行器就可以爬樓梯,週一上午出院、下午就返回工地繼續蓋鐵皮屋,達成曾先生不停工的心願。 精準安全恢復迅速 黃立人醫師表示,機器人手臂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最大的優點是精準定位、快速安全,術後關節功能更趨於自然正常。術前藉由照X光,以電腦製成3D立體影像,設計出最適合病人的人工膝關節尺寸及擺放定位,準確校正關節和植入物之間的密合度,以最小的侵入方式進行微創手術,不但節省手術時間,大大降低手術麻醉風險,傷口更小,術後恢復期也大幅縮短。 黃立人醫師是台灣少數同時擁有MAKO和ROSA兩種機器手臂經驗的骨科醫師,他認為機器手臂系統能精準算出不同病人的重心軸線,定位軟組織的平衡,是傳統手術無法達到的境界,這點也令他大為震撼,驚歎科技發展帶來的醫療進步。 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 膝關節承受上半身重量,維繫日常生活每個動作,是重要的關節,但也是耗損量最大的關節,尤其目前退化性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更值得重視。黃立人醫師指出,過去父輩大多因為長期人力勞務造成關節退化,如今門診常見5、60歲的中年族群,起因於年輕時運動傷害未妥善處理治療,導致長期膝蓋處於不穩定,加速關節磨損。 退化性關節炎的進程分為四期,當發展到第三至四期因軟組織遭到廣泛性破壞,引起重度疼痛,甚至不良於行,就必須進行手術。聖馬爾定醫院與世界同步,提供病患另一種新的醫療選擇,值得民眾參考。 黃立人醫師 現任本院運動醫學科主任 主治項目:機械手臂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脊椎手術、關節手術、顯微手術、關節鏡手術 我要掛號Facebook粉絲專頁

肝癌手術困難度高 達文西機器手臂最強輔助

本院引進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系統,為罹患肝癌的病患順利完成切除手術,術中出血量少,病患住院不到一週就出院,預後情況良好。主刀的外科部主任莊茂德醫師表示,達文西設備克服人體極限,3D放大10倍的手術視野,提升手術的精準度與靈活度,最適合用在深層且複雜的肝癌手術。 莊茂德醫師指肝癌手術透過達文西機器手臂協助執行,出血少、恢復快,預後令人滿意。 達文西手術出血少、恢復快 此次接受手術的是60歲的董先生,他罹患B型肝炎合併C型肝炎多年,屬肝癌的高風險群,長期在本院追蹤治療。一次的例行檢查中,赫然發現右側肝臟長出3.7公分惡性腫瘤,經與家人和醫療團隊討論後,考量併發症與復發率都希望達到最低,因此決定以先進的達文西機器手臂進行切除手術。 董先生的肝癌不僅徹底切除乾淨,相較於腹腔鏡手術,出血量更少,僅不到100cc,因此恢復速度快,術後3天就可下床行走。醫師為了謹慎起見,讓病患住院觀察6天才出院,僅在外科回診一次,因復原狀況穩定,現已轉至腸胃肝膽科持續定期追蹤。 醫師的最佳輔助 成功的手術除了得力於醫師的專業診斷,還要搭配良好的儀器設備,達文西手術設備就是醫師的最佳輔助。莊茂德醫師說,達文西手術設備克服人體極限,主要體現在眼、手及體力三方面,醫師可以在最好的身心狀態下執行手術,精神更加集中穩定,手術因此更有效率也更安全。 達文西機器手臂是醫師的最佳助手 在眼睛方面,達文西設備提供放大10倍、高解析度3D立體的手術視野,彌補醫師因年紀增長導致視力減弱的缺點,即使再困難的手術部位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手部方面,機器手臂可多角度彎曲,比人手幅度大且更靈活,還能克服醫師手抖的情形,進入人手不易觸及的狹小空間進行手術,且精準定位病灶,避免傷及血管或神經。 體力方面,醫師全程坐著操作機器手臂,比起以前動輒站立數個小時開刀,大大減輕對身體的負荷,壓力也相對減輕。 定位精準避免併發症 莊茂德醫師表示,董先生的肝癌位於深層組織,周圍佈滿神經和血管,一旦不小心很容易誤傷,造成大出血或其他併發症,切除手術難度大。這次使用達文西機器手臂與過去傳統手術或腹腔鏡手術相比,最明顯的不同是出血量非常少,疼痛感降低,傷口恢復迅速,他和病患對於手術結果都感到很滿意。 莊茂德醫師 現任本院外科部主任暨乳癌防治中心主任 主治項目:乳癌及乳房疾病、肝癌、大腸直腸癌、膽結石、疝氣、甲狀腺疾病 我要掛號

魚刺竟卡大腸 差點造成腸穿孔

吃魚要小心!一位阿里山82歲的茶農阿伯,因為日前寒流來襲,煮了魚頭鍋暖身,吃完隔天就開始覺得下腹痛,陸陸續續痛了兩個禮拜,到附近診所與醫院求診,但疼痛依然沒有獲得改善。 圖片來源/freepik 阿伯在家人建議下至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求診,醫師建議他做大腸鏡,檢查中發現原來有一根長約4公分的魚刺,就卡在乙狀結腸,兩端牢牢地刺在大腸壁上,醫師馬上使用專用的金屬夾,成功將魚刺夾出。取出魚刺後的隔天,腹部疼痛明顯改善,讓阿伯非常高興。 魚刺卡大腸後果嚴重 通常魚刺會卡在消化道的三個狹窄處,由上而下分別為賁門、幽門及廻盲瓣,以阿伯這麼長的魚刺,居然可以「身騎白馬走三關」,一路漂流到乙狀結腸才卡住,實在少見。而且魚刺兩端就卡在腸壁上,差點就會造成腸穿孔,真的非常危險,所幸成功將它夾出,不然也有可能會造成腹膜炎或敗血症。 異物卡住勿嘗試偏方 提醒民眾享用佳餚時一定要細嚼慢嚥,特別在吃有刺的食物,更要非常小心,萬一有異物卡住喉嚨或食道,千萬不可以嘗試各種偏方,例如「喝醋」企圖把魚骨頭軟化溶蝕掉,或是吞飯或吞饅頭,想藉此黏附魚刺,希望順道將魚刺吞下,但這些方法可能適得其反,一定要趕快找耳鼻喉科或腸胃科醫師,才有專屬器械可以將刺夾出,以免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羅清池醫師 內科部主任暨腸胃肝膽科 主治項目:消化性潰瘍及幽門螺旋桿菌、內視鏡膽胰管攝影術及取石術、上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消化系統及肝膽胰癌症治療 我要掛號

640切CT檢查結合AI分析 揪出早期肺癌及時根治

50歲的王小姐因腋下有腫痛感而到本院就醫,經由640切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搭配AI輔助分析系統,意外發現肺部有0.2公分的微小腫瘤,疑似早期肺癌,當下決定開刀切除,永絕後患。 圖片來源/freepik 肺癌無症狀難以發現 癌症已連續4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其中肺癌更是長年霸佔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根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顯示,國人被診斷出罹患肺癌時,逾6成已經發生轉移,主要原因是早期肺癌沒有症狀,很難被發現,就醫時往往已是末期。 據了解,目前第1期肺癌5年存活率約9成,到了第2期接近6成,第3期則下降到近3成,但如果到第4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期別之間5年存活率差距很大。因此,提早發現肺癌,就變成非常重要的事情。 0.2公分細微腫瘤無所遁形 王小姐原本是因腋下感到不適而就醫,醫師為她安排上半身的電腦斷層檢查,結果腋下的症狀是良性淋巴結腫大所造成,持續觀察即可,並無大礙,反而是肺部意外被「揪出」小腫瘤,為了一勞永逸,當機立斷開刀切除。 王小姐平時沒有抽菸習慣,也沒有肺癌家族史,完全沒有肺部方面的症狀,卻經由640切電腦斷層掃描,意外發現肺部有「異樣」,還好腫瘤只有0.2公分,屬於第0期的原位癌,非常慶幸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原位癌如果未及時處理,一旦慢慢變大後,可能轉變為侵犯性肺癌,開刀的風險隨之提高,預後也不樂觀。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的肺部病灶,由醫師評估後,若無需立即手術,可定期3-6個月追蹤一次,以觀察其是否變化。 高階640切CT搭載AI揪出早期肺癌 目前篩檢肺癌最靈敏的工具就是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相較於普通胸部X光,能夠偵測到極小的肺腫瘤或肺結節,根據結節大小和密度特徵,提供臨床醫師判斷腫瘤或結節是否有惡性的可能。與X光影像檢查相比,電腦斷層掃描可提供更好的解剖結構細節。 尤其本院採用雲嘉地區最高階的640切電腦斷層,具高品質影像、低輻射劑量、檢查速度快等特點,結合AI人工智慧的進階分析系統,輔助醫師判讀影像更為精準且不遺漏。這次王小姐能發現0.2公分的細小原位癌,就是借助這套先進的醫療儀器,加上醫師的專業診斷,及早根除肺癌病灶。 本院高階640切電腦斷層搭載AI系統,連毫米等級的細微腫瘤也無所遁形。(示意圖片非當事人) 高風險族群免費肺癌篩檢 衛生福利部去年7月起辦理肺癌早期偵測計畫,免費提供肺癌高風險族群2年1次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所謂高風險族群包括:一、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曾罹患肺癌;二、50-74歲重度吸菸者,吸菸史達30包-年,且仍在吸菸或戒菸15年內,包-年指的是每日吸菸包數*菸齡≧30。 免費肺癌篩檢補助資格 敬請民眾把握免費肺癌篩檢機會,逕至本院一樓癌症篩檢中心或撥打服務專線:(05)2785752,先進行初步資格審查;至於沒有符合篩檢條件的民眾,也建議利用定期健康檢查加作肺部電腦斷層掃描,一起向肺癌說「不」!觀看更詳細「肺癌早期偵測計畫(LDCT)」 蔡岳峯醫師 胸腔外科主任 主治項目:氣胸、膿胸、肺臟腫瘤、食道腫瘤、縱隔腔腫瘤、胸部外傷、食道腐蝕性傷害 我要掛號

肌少症非老年人專利 上班族久坐風險高

您是否曾有毛巾擰不乾?寶特瓶蓋轉不開?爬一層樓就氣喘吁吁?或者從沒有扶手的椅子站起來覺得吃力?如果您有這些情形,很可能罹患「肌少症」。肌少症除了和老化引起的肌肉流失有關,上班族長期久坐、缺乏運動,也是罹患肌少症的高風險群。 圖片來源/freepik 肌少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30~50歲核心肌力不足高達48%。一般來說,年過40,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70歲以後則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這是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的。 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長時間坐著不動的上班族,是造成肌少症年輕化最大的族群。因此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存好肌肉本,才能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為什麼會有肌少症? 肌少症跟骨質疏鬆一樣,是老年人很容易面臨到的疾病,造成的死亡風險並不是只有來自於肌肉無力的「跌倒」,還會因為肌肉質量下降,導致老化細胞增加,讓全身系統失去原有的作用,引發死亡。簡單來說,肌肉流失越快,死亡風險越高。 平常要如何預防肌少症? 良好的營養與運動,可以降低肌少症的發生。所謂良好的營養,是指要攝取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蛋白質主要存在豆製品、海鮮、禽畜肉、蛋與乳品類的食物中,特別是富含白胺酸可刺激肌肉合成;常見的含白胺酸食物包括雞蛋、海藻、牛肉、雞肉、乳酪、糙米及堅果等。此外,維生素D影響肌肉的強化,平常應適度日曬並多攝取富維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魚類(鮭魚、鯖魚等)、蛋、乳品或維生素D強化穀類等。 重量訓練有利增肌 在運動方面,每次要運動30分鐘以上,有氧運動與阻力運動都有助於避免肌少症的發生。其實25歲開始,肌肉細胞就會逐漸衰老,做重量訓練是最好的保養方式;而對於老年人來說,強化大腿肌、臀肌是最重要的,因為那裡是全身肌肉最多的地方,也是支撐整個身體最多的地方,同時更是養分吸收最多的地方,如果沒有補充優質蛋白質,就很容易囤積脂肪,演變成三高及代謝症候群。

令人坐立難安的「冬季癢」 正確保濕不可少

時序進入冬季,不僅要小心感冒受涼,還有很多人會因為天氣乾冷,導致皮膚出現乾癢的症狀,尤其中老年族群因皮膚老化更容易發生,另外像是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族群,以及腎臟病、肝硬化等代謝疾病的族群也應多加留意,使用正確的保濕方式,就能讓「冬季癢」的困擾降到最低。 圖片來源/freepik 使用乳液加強保濕 冬天的皮膚乾癢其實是正常的生理變化,因為皮脂腺的分泌會在春夏逐漸旺盛,到了秋冬則恰好相反。因此,原本是偏油或中性的皮膚,到了冬天可能正好或略顯乾澀;而本來就乾燥的皮膚則會變成更加乾澀,因而有乾癢的情形。 造成皮膚敏感的原因和環境、接觸、飲食等息息相關,但多數人是由於季節變換導致皮膚出狀況,因為換季時氣溫起伏較大,皮膚敏感的人就會出現面部發紅、發癢,甚至脫皮的現象。若有乾燥的情形,可先以乳液加強保濕滋潤皮膚,但不建議使用油類產品,因為性質不同並不能滲透到肌膚底層,達到保濕作用。 不宜天天去角質 坊間流行的洗臉機或潔面儀,雖然標榜用電動震動刷頭洗臉,清潔效果很好,但以皮膚科醫師的觀點來看,並不適合天天使用,因為肌膚表皮的角質層其實很厚,每天使用不覺得有差別,但長久下來角質層被「刷薄」時,肌膚已經受傷了。事實上,肌膚本身就會分泌健康油脂,產生一層天然保護膜降低肌膚受外界的刺激,如果過度的清潔、去角質,反而會把角質層都破壞光,或使皮膚變薄,易受外在因素影響,例如溫度高皮膚會紅,使外來細菌有機可趁,侵入皮膚後就會使皮膚發炎、紅腫。 敷面膜最好搭配乳液 另外,有些人認為此時的臉部肌膚乾燥缺水,會以敷面膜來加強保濕,其實這樣反而會把水份帶走更多,面膜雖然看似很保濕,但在冬季裡使用,敷完後因為空氣乾燥,連帶把水份抽得更快。建議若要使用面膜,敷完後最好再上一層乳液,將水份鎖住肌底。且清潔的時候也不要用太燙的水,才不會降低角質層的含水量,讓皮膚變得又乾又癢。 不管春夏秋冬,只要做好基本的清潔還有防曬,其實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對於皮膚的保養程序則是愈簡單愈好,多種產品的層層塗抹下,反而會造成皮膚的負擔。 何官倫醫師 皮膚科主任 主治項目:皮膚科腫瘤、一般皮膚病、小兒皮膚科、老人皮膚病、過敏、濕疹、青春痘、皮膚癢、灰指甲、癬、一般皮膚美容、禿髮 我要掛號

「顧腰子」攻略 止痛藥不亂吃

全台洗腎人口眾多,尤以雲嘉地區為最,腎臟病已連續多年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凸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腎臟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也是生活習慣病,除了平常預防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三高疾病,對於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的服用也要特別注意,以避免走到洗腎的地步。 圖片來源/freepik 為何雲嘉地區洗腎人口居高不下? 台灣洗腎人數是世界盛行率最高,南台灣更是高於其他地區。醫學界曾針對「南台灣」民眾洗腎居高不下的情形進行研究,提出了三個可能原因:一、南台灣的土地曾有砷汙染;二、當地民眾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尿酸,與慢性代謝疾病有關;三、地下電台所販賣的不合格藥品,所可能導致的民眾洗腎現象。 總而言之,民眾用藥行為的偏差,包括使用一些來路不明的產品、中草藥或非醫師處方的止痛藥、抗生素等,人口老化、偏遠地區醫療相對不便,以及環境重金屬污染等,都是主要原因。 有什麼不良習慣會造成腎臟受損? 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原因除了老化,和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痛風、蛋白尿、肥胖、抽菸、藥物濫用、吃太鹹的飲食習慣等均有相關,可見慢性腎臟病是一種多元複雜的症候群。 有相關研究顯示,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的三高患者,罹患腎臟病的風險比非三高患者高出1.6~2.4倍,所以有三高的患者平常一定要控制好病情。 腎臟不好有什麼症狀? 腎臟是沉默的器官,在疾病的初期沒有症狀,往往被檢查出有問題時,腎功能已大受影響,當有下列狀況,請提高警覺,趕快到醫院做相關的檢查: 自我檢測五字訣:高(血壓或血脂居高不下)、貧(不明原因貧血)、泡(尿液有泡沫)、水(下肢水腫)、倦(持續疲倦感)。 高危險群:有家族史的人 早期篩檢:民眾不妨多多利用政府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則每年1次),及早發現自己是否有三高及慢性腎臟病的問題,以便及早介入治療。 聽說吃止痛藥會傷腎是真的嗎? 止痛藥可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non-steroidanti-inflammatorydrugs)、鴉片類止痛藥(Opioidanalgesics)等3種,臨床上會按照疼痛的程度、藥物的副作用以及疾病的因素,來做藥物的選擇。 其中NSAIDs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的服用與腎功能不良是有相關的,若腎絲球過濾率>30mL/min/1.73m2的腎友,建議避免「長時間」服用NSAIDs藥物;而腎絲球過濾率 正確使用止痛藥,遵守「五要」及「五不」 五要 要知道風險: 要知道使用止痛藥的種類,過量使用止痛藥,會有傷肝臟、腸胃、腎臟等風險。 要看標示: 要看藥品的藥盒或仿單(說明書)的「成分」欄位上有無“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及注意事項,並按藥袋、仿單(說明書)或藥盒的指示服用藥品。 要告知: 要告知醫生,是否曾對此類藥物過敏、是否有肝臟、腸胃、心臟、腎臟等疾病,及有無喝酒、或同時併用其他藥品。 要遵醫囑: 要依照醫生、藥師所給予的資訊用藥。 要問專業: 服用止痛藥後,如有任何不適症狀,像是過敏反應、尿量減少、四肢腫脹等,請與您的醫師、藥師聯絡並儘快就醫。 五不 不過量: 不過量使用乙醯胺酚解熱鎮痛、非處方用藥。 不喝酒: 使用止痛藥應避免飲酒,因可能造成肝臟損害。 不併用: 不要同時服用兩種以上止痛藥品,以避免過量使用會造成肝腎損害。 不空腹: 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抗炎止痛藥可能出現腸胃不適、胃腸出血,宜與食物一起服用或在飯後服用。 不亂買: 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不買來路不明藥品。 平常要如何保養腎臟? 腎臟病是慢性疾病,也是一種生活習慣病,建議民眾牢記以下口訣,愛腎護腎就從日常生活做起。 「護腎33,腎利人生」:提醒高危險群「每3個月檢查3項指標」─驗血、驗尿、量血壓,「腎利人生」沒煩惱。 「五控三避」: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肥胖、蛋白尿及尿酸,以及避免抽菸、避免感冒和過度疲累、避免會傷害腎臟的藥物或檢查。只要和醫師配合,就可降低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 楊茂庭醫師 腎臟內科主任 主治項目:蛋白尿、血尿、尿毒洗腎、水腫、高血壓、腎炎、泌尿道發炎及一般內科 我要掛號

膝蓋痛以為退化 原來是脊椎狹窄壓迫神經

隨著年齡增長,不論是工作或是日常生活來回走動、上下樓梯,膝蓋疼痛一直是門診病患常見的症狀之一,但膝蓋疼痛卻不一定都是退化引起的。 一名65歲林姓病患日前因為膝蓋疼痛,上下樓梯疼痛無力到本院求診,原本以為是膝蓋退化的問題,經詳細檢查後才發現,竟然是脊椎神經壓迫導致。林先生感嘆地說,之前一直以為是膝蓋退化,保健食品一直買,吃了沒什麼效果,別人推薦的傳統療法、另類療法也都嘗試過了,就是沒有進步,還越來越嚴重,藥一直吃也怕身體吃出毛病,還好檢查出來不是膝蓋退化,而是脊椎的問題,治療過後,現在又是一尾活龍了! 圖片來源/freepik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大部分民眾在遇到筋骨痠痛問題的時候,總是容易想到哪裡痛就去治療哪裡,腰痛想去治腰,膝蓋痛就覺得是筋骨損傷退化,要看「腳頭烏」。門診中很容易遇到的情形是,病患抱怨膝蓋疼痛無力,X光檢查卻發現膝蓋還是很健康,或只是輕微退化而已,不至於導致膝蓋的症狀。 雖然病患表示腰部脊椎只有稍微不適,或甚至覺得只是工作疲勞,導致腰痠睡不好而已,但進一步詳細檢查之後,發現其實是因脊椎狹窄而壓迫到掌管膝蓋部位的神經,才讓患者膝蓋疼痛或是「腳頭烏」無力,行走困難。 對症治療勿拖延 一個簡單的走路動作,必須要人體的許多器官功能互相配合才能完成。需要良好的骨骼提供支撐,需要完整的關節與軟骨提供活動,需要肌肉提供力量,更需要神經來傳遞指令,驅動肌肉活動,回傳本體感覺,協調活動才可以完成一個看似簡單的「走路」動作。 一旦神經功能出現問題,就好比電線或電話線出了問題,可能傳遞有雜音的訊息,會發生感覺疼痛或麻痺、或感覺異常、或是電力傳導不順造成短路,而有肢體無力、偏癱、跛行的表現。這些都是神經導致下肢或膝蓋不適症狀的來源。 身體的不適就是一種警訊,如果有身體不舒服的情況時,建議先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檢查治療,避免病情拖延或是白走冤枉路的情況發生。 林宗志醫師 骨科部 主治項目:關節重建置換及矯正手術、微創脊椎手術,微創脊椎內視鏡單,雙通道手術、肩,膝,手,踝關節內視鏡手術、手外科,及微創手外科內視鏡手術、骨質疏鬆治療及相關骨鬆治療手術、創傷骨科手術,運動醫學手術 我要掛號

老人迷途恐患失智症 提高社會參與可助改善

80歲劉先生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步運動,之後卻走丟找不到回家的路,幸好當天透過協尋順利找回。事後家人覺得不對勁,於是安排到本院神經內科門診檢查,診斷為失智症。劉先生經藥物治療,並加入日間照顧中心,病情獲得控制。 葉柏延醫師詳細為病患檢查 葉柏延醫師表示,失智症有跡可循,家人平時應多加關懷 走失老人與失智症有關 每一位走失老人的背後,很可能就是失智症的個案。據估計,全台老人走失有一半以上與失智症有關。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失智人口已突破30萬人,老人失蹤案件也逐年增加,而且很多都是因為走失才第一次被診斷出失智症。 失智者因方向感障礙,即使原本熟悉的住家附近也可能迷途,加上欠缺問題解決能力,所以走失後無法適時求救。老人家年紀大身體狀況較差,也可能合併有慢性病,走失後在外風吹日曬,酷暑或飢寒交迫,會更加危險。 失智症有跡可循 長輩在外突然迷路不知如何回家,通常已進展到失智症中期。失智症其實有跡可循,可惜家人多不以為意,認為年紀大記性不好是正常;同樣事情再三重複,是囉唆愛碎唸或是過度關心的嘮叨。長輩外出次數減少,則被認為只是懶得動,喜歡宅在家。這些行為都可能是失智症的前兆,親友應該多提高警覺,用心關懷。 雖然大多數的失智症不可逆轉,但失智症經過良好治療,其實是可以控制的。曾有阿茲海默氏症病人,第一年病情快速惡化,認知功能愈來愈差,家人幫忙報名日間照顧中心,搭配藥物治療。如今7、8年過去了,該名長輩一直維持失智症中度,白天到日照中心「上學」,大小便都能自理,也可以自己走到門診,減輕家人不少照顧壓力。 規律作息助延緩病情 對失智症患者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保有基本的時間觀念,才不致發生行為症狀,這也是各地廣設日照中心及長照據點的原因。近來失智症治療的較大突破,是不再只單純以藥物控制,而是採團隊合作方式,結合心理、復健、社工及長照人員,透過社區據點,增加人際互動與長照個案管理,提供多項訓練課程,活化失智者腦部細胞,治療效果更勝以往。 隨著老年人口增加,未來失智症患者也會愈來愈多,如果發現家中長輩可能患有失智症,應儘早就醫,可多加利用各地政府的共照中心資源,尋求專業知識的幫助,及早控制病情,延緩失智症的進程。 葉柏延醫師 神經內科 主治項目:頭痛、癲癇、中風、半身不遂、肌力減退、肢體無力、手腳麻痛、頭痛、坐骨神經痛、肌肉抽搐、巴金森氏症 我要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