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搜尋「AI」有 24 項結果

「顧腰子」攻略 止痛藥不亂吃

全台洗腎人口眾多,尤以雲嘉地區為最,腎臟病已連續多年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凸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腎臟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也是生活習慣病,除了平常預防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三高疾病,對於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的服用也要特別注意,以避免走到洗腎的地步。 圖片來源/freepik 為何雲嘉地區洗腎人口居高不下? 台灣洗腎人數是世界盛行率最高,南台灣更是高於其他地區。醫學界曾針對「南台灣」民眾洗腎居高不下的情形進行研究,提出了三個可能原因:一、南台灣的土地曾有砷汙染;二、當地民眾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尿酸,與慢性代謝疾病有關;三、地下電台所販賣的不合格藥品,所可能導致的民眾洗腎現象。 總而言之,民眾用藥行為的偏差,包括使用一些來路不明的產品、中草藥或非醫師處方的止痛藥、抗生素等,人口老化、偏遠地區醫療相對不便,以及環境重金屬污染等,都是主要原因。 有什麼不良習慣會造成腎臟受損? 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原因除了老化,和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痛風、蛋白尿、肥胖、抽菸、藥物濫用、吃太鹹的飲食習慣等均有相關,可見慢性腎臟病是一種多元複雜的症候群。 有相關研究顯示,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的三高患者,罹患腎臟病的風險比非三高患者高出1.6~2.4倍,所以有三高的患者平常一定要控制好病情。 腎臟不好有什麼症狀? 腎臟是沉默的器官,在疾病的初期沒有症狀,往往被檢查出有問題時,腎功能已大受影響,當有下列狀況,請提高警覺,趕快到醫院做相關的檢查: 自我檢測五字訣:高(血壓或血脂居高不下)、貧(不明原因貧血)、泡(尿液有泡沫)、水(下肢水腫)、倦(持續疲倦感)。 高危險群:有家族史的人 早期篩檢:民眾不妨多多利用政府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則每年1次),及早發現自己是否有三高及慢性腎臟病的問題,以便及早介入治療。 聽說吃止痛藥會傷腎是真的嗎? 止痛藥可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non-steroidanti-inflammatorydrugs)、鴉片類止痛藥(Opioidanalgesics)等3種,臨床上會按照疼痛的程度、藥物的副作用以及疾病的因素,來做藥物的選擇。 其中NSAIDs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的服用與腎功能不良是有相關的,若腎絲球過濾率>30mL/min/1.73m2的腎友,建議避免「長時間」服用NSAIDs藥物;而腎絲球過濾率 正確使用止痛藥,遵守「五要」及「五不」 五要 要知道風險: 要知道使用止痛藥的種類,過量使用止痛藥,會有傷肝臟、腸胃、腎臟等風險。 要看標示: 要看藥品的藥盒或仿單(說明書)的「成分」欄位上有無“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及注意事項,並按藥袋、仿單(說明書)或藥盒的指示服用藥品。 要告知: 要告知醫生,是否曾對此類藥物過敏、是否有肝臟、腸胃、心臟、腎臟等疾病,及有無喝酒、或同時併用其他藥品。 要遵醫囑: 要依照醫生、藥師所給予的資訊用藥。 要問專業: 服用止痛藥後,如有任何不適症狀,像是過敏反應、尿量減少、四肢腫脹等,請與您的醫師、藥師聯絡並儘快就醫。 五不 不過量: 不過量使用乙醯胺酚解熱鎮痛、非處方用藥。 不喝酒: 使用止痛藥應避免飲酒,因可能造成肝臟損害。 不併用: 不要同時服用兩種以上止痛藥品,以避免過量使用會造成肝腎損害。 不空腹: 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抗炎止痛藥可能出現腸胃不適、胃腸出血,宜與食物一起服用或在飯後服用。 不亂買: 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不買來路不明藥品。 平常要如何保養腎臟? 腎臟病是慢性疾病,也是一種生活習慣病,建議民眾牢記以下口訣,愛腎護腎就從日常生活做起。 「護腎33,腎利人生」:提醒高危險群「每3個月檢查3項指標」─驗血、驗尿、量血壓,「腎利人生」沒煩惱。 「五控三避」: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肥胖、蛋白尿及尿酸,以及避免抽菸、避免感冒和過度疲累、避免會傷害腎臟的藥物或檢查。只要和醫師配合,就可降低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 楊茂庭醫師 腎臟內科主任 主治項目:蛋白尿、血尿、尿毒洗腎、水腫、高血壓、腎炎、泌尿道發炎及一般內科 我要掛號

養成運動習慣 減重不復胖

醫師:「這次的健康檢查報告,算是輕度肥胖,如果可以減重,對健康有正面幫助喔!」 民眾:「我也很想瘦下來,只要少吃點就可以了嗎?」 醫師:「少吃、多動雙管齊下,效果會比較好。」 民眾:「可是我不太想去運動耶!」 醫師:「如果只是要減重,的確少吃就會有效果,不過加上運動的話,對體態跟之後維持體重,效果會更好。」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19歲以上成人在106~109年的調查中,肥胖(BMI≧27)的比率達到23.9%,相當於每4~5名成年人就有1位是肥胖的情形,而且肥胖是心血管及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險因子,因此減重也成了台灣社會的熱門議題。 減重更要減體脂 一個體脂率很高但肌肉量不足,和另一個體脂率正常但是肌肉量很高的人,這兩位就算身高及體重相同,他們的健康及體態也不會是一樣的。因此不只是減重,更重要的是要減去多餘的體脂,運動便能達成這項目的,而與減重相關的運動型態,主要是「有氧運動」及「阻力訓練」(或稱為重量訓練)。 在有氧運動的部份,不論是快走、跑步、游泳、騎腳踏車、負重行走等,只要能達到「中等」強度,也就是在運動時覺得有點喘,還可以說話聊天,但沒辦法唱歌的程度,並且維持一段時間,都會有所幫助。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運動時消耗的熱量愈多,減脂率也會愈高;美國運動醫學會的運動處方就指出,建議每週5天、每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之後再逐漸增加到每週250~300分鐘的有氧運動,會讓減重效果更好。 有氧運動可助減去多餘體脂 重量訓練減肥不減肌 但是在減重的過程中,往往減去的不只是脂肪,還有非脂體重。研究指出,通常減去的體重裡面有25%是非脂體重,其他的是脂肪,而如果要減少非脂體重的下降,就要加入重量訓練。當我們的肌肉量保有愈多,對於基礎代謝率的維持就愈有幫助,也愈能在日常生活中幫忙燃燒熱量。 也許是受健美選手的印象影響,有人以為重量訓練要有效,得整天待在健身房,實際上,可以從1星期2次的訓練開始就好。建議使用的動作分為:推(上推、臥推…)、拉(引體向上、硬舉…)、蹲與舉(深蹲、後腳抬高蹲…),開始時選這3種動作,每種作3組,每一組作8~12下,而每一組中間休息3分鐘。整個訓練時間大概每次花1個小時,在這1個小時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休息,這樣累積幾個星期,就能有不錯的成果。 運動才能維持減重成果 有人說,不運動只靠飲食,還是有成功的例子啊!沒錯,減重成功最重要的在於能量的負平衡,只要進來的熱量比出去的熱量少,一樣可能讓體重逐步下降。但是這樣的方式得面對2個重要的問題,第1個是在減重的過中,如果不增加活動的消耗而只想靠少吃來達成,飲食的控制上要更加嚴格才能達到足夠的負平衡。第2個問題則是在減重達標後的維持,如果能建立運動的習慣,在後續維持減重成果上,比只靠飲食來得有用。 減少「坐式」生活 如果就是不想運動呢?那麼至少增加日常的活動,減少坐式生活。我們的日常能量消耗分成3大類:基礎代謝(靜躺在床上時的耗能)、活動產熱(運動及一般活動)、食物熱效應(因進食而額外消耗的熱量)。在減重的時候,身體會試著降低能量消耗來對抗,不論是基礎代謝或是活動產熱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增加日常生活中一般活動的能量消耗,也是一種有用的方式。例如:移動距離如果沒有很遠,可以用走路取代騎車;如果能爬樓梯就不要坐電梯;能站著就不要一直坐著;多做些家事…,可以想想自己的生活型態,找出適合自己的調整模式。 運動不只能增強體能及肌力,也能讓減重的成果維持更久,當然還是要有適當的飲食控制及良好的睡眠,才能達到減重的目標。如果願意投入運動的行列,合理安排有氧及重量訓練,相信只要幾週,就能看見體重及體能的改變。如果原本沒有運動的習慣,即使1週只有1天,或者增加平時走路的時間,只要比原來的習慣多動一些,也能朝著希望的目標更進一步。 現在就跟著陳志誠醫師一起來動一動吧! 陳志誠醫師家庭醫學科 主治項目:健康諮詢、健康檢查、感冒、咳嗽、老年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 我要掛號

守護民眾肝腸健康 本院勇奪「台灣永續行動獎」銀獎

本院腸胃肝膽科長期關懷山區偏鄉醫療,有效防治肝癌與大腸癌,以「社區到山區,零距護肝腸」行動方案,勇奪2022第十五屆「台灣永續行動獎」銀獎殊榮,是嘉義縣市唯一獲獎的醫院。 本院榮獲台灣永續行動獎銀獎,由醫療副院長陳美足醫師(圖右)代表領獎。 本院以全方位整合醫療守護民眾及弱勢族群健康,並於位在山區偏鄉的嘉義縣番路鄉聖光診所、中埔鄉衛生所、阿里山醫療站等地,開辦肝炎特別門診,拉近城鄉醫療差距,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推動「健康與福祉」的理念不謀而合。 肝癌與大腸癌防治不漏接 肝癌防治方面,走入社區及偏遠山區,主動介入檢查、治療、衛教、營養諮詢、舉辦活動與講座。辦理嘉義市整篩活動邁入第16年,自2018年起更為首次參加民眾加碼B、C肝篩檢,如陽性則追蹤治療。個案管理採系統化完整追蹤,導入多項自動化智慧系統,引進新式儀器設備,精進人員之專業技術與服務,肝炎照護不漏接,近3年C肝完治率達100%。 大腸癌防治方面,積極響應嘉義縣市政府辦理無痛鏡檢服務,深獲好評。大腸癌防治擴大篩檢質量,強化內視鏡檢查服務與技術,設備流程導入E化履歷系統,無痛麻醉安全精準,術前術後衛教完整,出院準備無縫接軌。此外,積極推廣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PEG),發展微創介入治療、膠囊內視鏡檢查、小腸鏡治療、肝纖維化超音波等,大腸直腸癌治療完成率達93.3%以上。 AI智慧醫療精準定位 值得一提的是,本院精進醫療水準「好還要更好」,建置日本富士最新7000型「高階腸胃內視鏡檢查系統」,備配超廣角高畫質、高解析大腸鏡及胃鏡,成像質量大幅提升;更搭載全台灣第一部日本富士AI人工智能系統,以全球大數據AI演算加持研判病變類型及程度,可精準快速定位病兆,有效提升消化道早期癌診斷力,為促進民眾腸胃肝膽健康的一大福音。 院長陳美惠表示,此次從247件總參賽脫穎而出獲得銀獎,是對本院醫療照護品質與成效的肯定,也是全體醫護團隊的殊榮。本院將一如既往,秉持「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的理念,落實天主教博愛精神,以最好的專業與服務,結合現代化儀器設備,人性化設施環境,持續提供高品質、高安全的醫療照護。 本院引進最高階腸胃內視鏡檢查系統,提升精準診斷力。 利用候診時間,為阿里山民眾進行肝炎衛教。

智慧醫療效率高 精準檢查零失誤

本院健康管理中心致力建構智能健檢,以「迎向健檢『心』時代-智能管理、精準蛻變」榮獲2021年SNQ國家品質標章(智慧健康類/智慧醫療組),陳美惠院長專程北上接受蔡英文總統頒獎表揚,強調得獎除了是肯定,更是鞭策團隊繼續努力的動力;醫療副院長陳美足醫師則表示,健管中心因應時代變局求新求變,提供精準而快速的健檢服務,同時協助社區民眾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以達到預防醫療的目標。 健康管理中心醫療服務團隊 蔡英文總統接見並勉勵SNQ得主,前排右二為本院陳美惠院長。 針對智能健檢的建置,在硬體方面運用自動報到及叫號系統、檢查數值自動上傳、健檢流程數位化、採血自動備管機、檢體高速傳送設備等五大系統,不僅檢查流程流暢,檢驗效率大幅提升,檢驗報告也更加快速;軟體方面則運用顧客關係管理系統,清楚記錄個人健檢項目及日期頻率,利用大數據分析及自動化異常追蹤管理系統,讓民眾輕鬆進行自我健康管理,及早預防疾病危險因子。 以智能手環即時定位調控健檢順序,提升效率。 運用AI人工智慧五大系統─自預約到報告全程資訊控管 健檢預約系統及簡訊提醒功能-預約健康,隨時隨地、全天不斷線 有效連結醫院資訊系統,建置健檢預約系統,整合顧客基本資料、排檢項目、相關服務確認單及同意書,由系統有效監控各項檢查項目及人數,除提升顧客排檢品質,亦縮短排檢等候時間、節省作業時間和人力,進而減少人為填寫資料之錯誤。 健檢報到系統-快速報到,即時登入、便利超省時 傳統健檢流程依賴大量人工作業,過程繁雜,常造成資料錯誤,本院建置健檢報到系統,直接匯入顧客基本資料、檢查項目、餐點內容及報告寄送方式等,畫面即清楚顯示,避免人員需一再確認,並結合衛福部四癌篩檢項目,可於健檢當日一併進行篩檢。 顧客定位及智慧導檢系統-精實流程,掌握全局、提升時效性 顧客報到後配戴智能BLETag,透過佈建於院內各檢查區之藍牙iBeacon進行即時定位,經RSSI技術利用三邊測量法精準計算每位顧客的檢查動態,並導入智慧導檢系統計算最速受檢診間,讓帶檢的健管師利用隨身手機,即時調控健檢順序,縮短各檢查室等候或空轉時間,效率更加提升。另每項流程畫面會顯示顧客應檢及未檢項目,確保體檢內容的完整性。 自動備管檢體整合及高速傳輸系統-跨科發展,調整優化、服務大改造 輸入顧客病歷號後,系統連動自動備管機進行試管備管,並由機器手臂將顧客檢驗資料貼紙紙,貼在對應之採血管上,降低誤植、貼錯、漏抽及試管遺失等風險。若同時存在多項檢驗時,系統可自動判斷將同類型檢驗項目歸類,產生共管條碼,減少顧客重覆抽血及試管浪費。完成檢體採集後,將檢體投遞至高速傳輸系統,平均約15-20秒即送達檢驗科,有效加快報告發出時間。 數據自動上傳系統及AI總評系統-即時數據,精準到位、洞悉性分析 建置健檢數據自動上傳系統,解決報告填寫錯錯誤及登打錯誤之風險,並提升檢查報告精準度。透過AI總評系統,整合顧客歷史健檢數據加以分析,掌握顧客健康狀況,視實際情形提出轉診、追蹤及健康促進等建議。 結合CRM顧客關係與BI商業智慧─大數據分析強化健康管理效能 健康照護及顧客關係管理系統(CRM)-健康永續,完整照護、持續性追蹤 顧客關係管理系統具有重大疾病即時提醒功能,體檢中的異常指標亦有顯著提示,並由系統自動產生綜合診斷和防治意見供作參考,視需要轉介門診或健康促進部門。藉由系統呈現顧客歷年報告,依個人健康狀況提供後續衛教、追蹤及排檢建議,完善促進健康管理與提升顧客滿意度之目的。系統並建置廠商健檢年曆表,可依各家廠商健檢月份提醒排檢,客製化健檢需求,設立健檢頻率進行追蹤或提供健檢專案。 BI商業智慧管理系統-醫療資訊,動態決策、數據儀板表 將顧客健檢歷史數據,導入更廣泛的BI商業智慧管理系統中,串流顧客整合資訊與資訊分析能力,以視覺化儀表板呈現提供資訊價值和應用,加強健管中心決策效率與改善決策品質。BI智慧管理系統應用於日常報表中進行資料探索與視覺化資料展示,隨時掌握動態報表,增加決策時效性。同時針對健檢顧客、檢查項目及健檢頻率等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提升顧客管理分析的能力,讓組織運作更平穩及更有效率,同時也運用系統快速找出市場趨勢以提升銷售或收入,達到營運最佳化。 以嘉義市C肝篩檢為例,BI智慧管理系統可呈現嘉義市C肝風險潛勢地圖,與各里別篩檢率與陽性率之分布,跨單位合作找出C肝高盛行地區,即可優先進行篩檢及治療。 健康管理中心

真人真事改編公益影片 籲支持失智症照顧家園籌建

瑞德阿公剛確診時,大兒子不願相信自己強勢的父親,有天會因失智伴隨的失禁,像個做錯事的孩子不知所措。為了不讓父親太快忘記家人,在客廳貼起相片牆,甚至還用數位相框播放,加深他的記憶,並且為父親記錄生病歷程,了解原委;但當時的他們,一邊照顧罹患淋巴癌的媽媽,一邊照顧失智越來越嚴重的父親,加上要外出工作,簡直分身乏術。 家人佈置相片牆找回阿公的記憶 於是他們帶著父親來到日照中心以及聖母家屋接受服務,漸漸地瑞德阿公的作息穩定了,氣色也越來越好,家屋成為他們一家溫暖的樹洞,接住他們的憂傷、痛苦、得以喘息的出口。 「團體家屋」延緩失智症 基金會所照顧的每一位失智長輩都有一段艱辛的照顧過程,還好他們很幸運的,在台灣極少數的失智照顧資源─「團體家屋」照顧下,逐漸穩定,和失智症和平共處。文獻顯示,「團體家屋」是延緩失智症最有效的照顧方法,但全台僅12家。因供不應求,基金會專責失智症照顧的團體家屋早已額滿,家屬等待期最久為1年6個月。 金鐘陣容演繹「用日常記住你」 為紓解龐大失智症照護需求,基金會正進行籌建失智症照顧家園的募款,於是邀請到葉天倫擔任總監製,陳怡妤導演,永遠的金鐘視帝龍劭華、金鐘視后苗可麗、戲劇男神JR紀言愷共同拍攝「用日常記住你」公益影片,將真人真事搬上螢幕,並搭配荒山亮扣人心弦的主題曲「趁我還會記」。 龍劭華飾演的瑞德阿公罹患失智後,個性從大男人變成體貼暖男,回到家時會主動到床邊牽太太的手、為太太蓋被子。太太離世後,偶爾仍以為「厝裡有代誌」,想要回家照顧罹癌的太太,但看見神主牌,才又恍然大悟,太太已經不在身邊了,不言而喻的情感在龍劭華的演繹下更感人肺腑。基金會期望透過這支「用日常記住你」公益影片,呼籲社會大眾能用行動支持失智症照顧家園,幫助更多需要的失智長輩及家庭。 龐大資金缺口待補足 籌建中的失智症照顧家園是失智症長輩、家屬、照服員共營的「家」,也是第一個兼具「日間照顧中心」與「團體家屋」的複合式照顧場域,目前已完成主體結構,後續將進行內部裝修及設施設備進場,預計111年9月正式投入服務。 籌建中的失智症照顧家園 超過五年的募款,仍有4,200多萬的資金缺口,千萬塊的砌家磚瓦需要您來支持一同建造,邀請大家一起幫忙,盼解決失智家庭最痛、最難的照顧難題。 【捐款資訊】 線上捐款:https://reurl.cc/Nr36pq 郵局劃撥捐款:帳號:31561904戶名: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請註明:支持失智家園籌建) 捐款專線:05-277-8388分機3322 【用日常記住你_我們攜手回家】公益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mECHhWAIc 改編自聖母家屋的真實人物故事,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的所在。

結合AI人工智慧 開啟「智能健檢」新時代

本院健康管理中心自2003年搬遷至醫療大樓6樓,至今已將近20年,為使健康管理中心的服務品質更加提升,本院於2019年底將其空間重新盤點並進行裝修,順利於2020年6月正式啟用。為減少顧客體檢時的緊張感,以居家休閒的風格搭配科技化的看板,打造全新健檢環境,並且搭配本院HACCP認證通過之廚房供應檢查餐,期望給受檢顧客不一樣的體檢方式。 近年來人工智慧(ArtificialIntelligence,簡稱為AI)在各大產業均被提及,各種人工智慧的應用如雨後春筍般遍地發芽,本院健康管理中心為了提升服務品質,帶給顧客更好的感受,自2018年全面建置智能健檢,包含利用智能手環、自動報到及叫號系統、檢查數值自動上傳、健檢流程數位化、採血自動備管機、檢體高速傳送設備、智能異常追蹤管理系統及人工智慧電子問卷等等。 民眾從報到開始,整個健檢流程數位化,既快速又正確。利用檢體高速傳送設備,提升檢查報告效率。 智能健檢項目說明如下 1.智能手環: 顧客報到時與系統配對對應之手環,於各項體檢關卡,只要請顧客將手環靠近接收器即可於電腦螢幕上,呈現顧客基本資料及健檢流程,由於手環內含RFID之晶片,可以做為顧客定位使用,減少顧客迷路或找尋顧客的時間。 2.自動報到叫號系統: 顧客報到時,填入身分證號碼核對基本資料後,即可在單位內各體檢關卡之看板呈現報到狀態,以利工作人員執行檢查,減少顧客等待時間。 3.數位化流程及自動上傳系統: 以往各關卡如體溫、身高、體重、血壓及視力等,顧客量測後之數值,由健康管理中心人員填寫於紙張後再登打於報告系統;更新系統之後,顧客量測之數值皆可自動上傳於報告系統,可減少填寫錯誤或登打錯誤之風險。 4.採血自動備管機: 用於顧客執行抽血檢查時,利用檢驗系統自動合併健檢及門診之檢驗資料,並搭配自動備管機,由機器手臂自動將顧客資料貼於對應之採血管上,可避免貼錯顧客採血管之錯誤。 5.檢體高速傳送系統: 為減少運送顧客檢體上下樓層及等候電梯之時間,由歐洲引進檢體高速傳送系統,自六樓健康管理中心傳送至二樓檢驗科只需13~17秒,減少顧客等候報告之時間。 6.人工智慧電子化健康問卷: 為減少顧客填寫多份問卷所耗費之時間,建置人工智慧電子問卷,只需填入顧客身分證號碼或者病歷號碼,即可呈現最近一次問卷內容供顧客查核,如無須更改只需存檔即可。 7.智能異常追蹤管理系統: 顧客執行相關體檢結束後,相關之檢驗、檢查數值自動轉入異常追蹤管理系統,如屬於高危險之顧客,立即以簡訊傳送開立醫囑之醫師及單位內之健康管理師;一般異常之顧客則由系統自動區分為新案或者舊案,後續由健康管理師進行追蹤,除了管理報告異常之顧客,系統自動轉介健康促進相關部門,例如:戒菸需求轉介社區醫療部、BMI過高轉介營養室營養諮詢、B、C肝患者自動轉介保肝小組等。 預防勝於治療,近年來民眾自費體檢意願大幅提升,對於檢查的品質及內容更是不可馬虎,本院健康管理中心透過客製化的健檢套餐,舒服居家的受檢環境,再加上最新科技人工智慧的輔助之下,希望能帶給受檢的民眾更好的品質。 陳美足醫師 現任本院醫療副院長 主治項目:一般內科、消化道疾病、肝膽胰疾病、肥胖症疾病 我要掛號健康管理中心

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您必須正視! 正子檢查-篩出早期癌症的「照妖鏡」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台灣地區平均不到5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出罹患癌症,癌症已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儼然成為國人最大殺手!正子檢查可說是腫瘤現形的最佳利器,堪稱早期癌症的「照妖鏡」。 正子檢查具有以下特點: 『準』─結合正子與電腦斷層檢查,提高腫瘤診斷準確性。 『好』─非侵入性、不過敏、安全性高。 『快』─掃描時間縮短,且一次全身性造影。 正子斷層掃描檢查 正子檢查常見Q&A 一、正子掃描可以查出什麼問題? 正子掃描主要應用在偵測癌腫瘤,或是作為高級健檢項目,以早期發現腫瘤,方便後續切片或手術,以及手術後放療、化療的追蹤療效。這就好像衛星雲圖發現颱風一樣,或是拿望遠鏡看哪裡有長草一樣。需要符合的標準稱為標準攝取值,是由兩次掃描比較得來的,但是各種癌症腫瘤太多,特性也不太一致,需要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才能正確區分。而各種檢查方法都有不同的優點,常常在CT(電腦斷層)或MRI(磁振造影)無法確定時,正子掃描(PETCT)就發揮功用了。 二、做正子檢查有什麼好處? 正子檢查可以查出身體健康狀況,如癌症與發炎,或是腦退化與腦中風位置,甚至心血管鈣化程度。但是目前主要應用於九大健保給付的癌症,在治療及追蹤病情上都非常有幫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是它的最大特點。做正子檢查的好處就是,它是國際公認對於癌症早期發現的利器,如果CT是黑白的級別,PETCT就是彩色的。 三、檢查會有誤差嗎? 正子檢查跟其他檢查一樣也會有誤差,不過它的正確率達到九成以上,其他檢查約只有八成,誰好誰壞當下立判,尤其是對癌症的偵測,號稱21世紀癌症照妖鏡,因為它與生俱來有這種能力或功能,是其他檢查無法取代的。 四、哪些人適合做正子檢查? 在如今,台灣癌症毎5分鐘就有一人的情況下,毎位成年人都可以接受正子檢查,但是有家族癌症病史、近半年體重減輕很多,以及有不良嗜好,或需經常熬夜、頭暈,還有不明病痛、不明發燒者,更為需要優先考慮;另外,抽血腫瘤指數高的人,與無故出血者,也是要注意身體的高階檢查。 洽詢專線:05-2756000轉正子造影中心(分機3250、3251)轉健康管理中心(分機3302、3303) 門朝陽醫師 現任本院正子造影中心主任 主治項目:核子醫學各項影像檢查、RIA檢驗、正子影像檢查 正子造影中心

最有價值的餐盤!六大營養盡收「均衡餐盤」

「均衡餐盤」的原創概念來自於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以下簡稱國健署)「我的餐盤」。2018年5月首度公布「我的餐盤聰明吃,營養跟著來」的口號,為落實均衡飲食,國健署依照「每日飲食指南」,將每日應攝取的六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子等,依每日應攝取的份量轉換成體積,並以餐盤之圖像呈現各類別之比例,同時提出口訣,讓民眾容易落實於每一餐,民眾只要跟著口訣做,即可餐餐吃好又吃飽,營養跟著來,並鼓勵家人一起將「我的餐盤」落實於日常,讓滿滿的營養做為家庭幸福最穩固的後盾。 多數銀髮族營養不均衡 「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六大口訣是實體化「均衡餐盤」的重要依據: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讓民眾依比例攝取,並選擇在地、原態、多樣化的食物,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以滿足營養需求,不論在家備餐,還是在外用餐,按照口訣夾取適當的食物比例,就可以攝取到充足又均衡營養的一餐。 每天早晚一杯奶每天早晚各喝一杯240毫升的乳品,攝取足夠的乳品可以增進鈣質攝取,保持骨質健康,或於餐中以乳品入菜或食用起士、無糖優酪乳等方式,增加乳品類食物之攝取。 每餐水果拳頭大1份水果約1個拳頭大;切塊水果則約半碗~1碗。1天應至少攝取2份,並選擇在地、當季、多樣化的水果。 菜比水果多一點青菜攝取量應足夠,體積需比水果多,並選擇當季蔬菜,深色蔬菜需達1/3以上(包括深綠和黃橙紅色)。 飯跟蔬菜一樣多全穀雜糧類之份量約與蔬菜量相同,且儘量以「維持原態」之全穀雜糧為主,或至少應有1/3為未精製全穀雜糧,例如糙米、南瓜、地瓜、甘藷、全麥製品、燕麥、玉米等。 豆魚蛋肉一掌心蛋白質食物1掌心約可提供豆魚蛋肉類1.5~2份,為避免同時吃入過量不利健康的飽和脂肪,選擇這類食物之優先順序應為豆類>魚類與海鮮>蛋類>禽肉、畜肉,且應避免加工肉品。 堅果種子一茶匙每天應攝取1份堅果種子類,1份堅果種子約1湯匙量(約杏仁果5粒、花生10粒、腰果5粒),民眾可於一天內固定時間吃足1湯匙量,或分配於3餐,每餐1茶匙量(1湯匙=3茶匙)。 有健康概念的餐盤 每個家庭都有碗跟盤子,一般都拿來裝飯、裝菜,卻沒有賦予營養均衡的概念,既然每個家庭都一定會用到盤子,如果盤子又具有營養均衡概念,那就是一舉兩得非常棒的想法!而國健署推廣「我的餐盤」就是家庭最棒的盤子,於是「均衡餐盤」實體化應運而生。從平面到立體,為了格子間隔、大小長寬與深度測試、100%圓角取食清洗測試、食物的重量與份量測試、木器食用漆層數測試、食用後的儲存及防霉測試、木料材質挑選,損耗太多料件與經費,所有設計都是為了符合一餐的熱量區間500~800大卡及各類食物的份量,設計開發過程中著實吃了很多苦頭,實體化的「均衡餐盤」終於在2020年6月正式問世。 常見飲食問題 對營養師而言,每餐做到均衡營養是輕鬆容易;對民眾來說卻是傷透腦筋!在此分享四個日常生活常見到的飲食問題: 飯吃太多、水果吃太多容易血糖高;魚、肉、蛋吃太多又容易血脂高。 很喜歡吃炒麵、炒飯、水餃,衛教時營養師教的份量全忘光,回診的抽血報告都是紅字。 媽媽總是準備一盤盤的美食在桌上,應該要吃多少才不會過量? 家中長輩有慢性疾病,雖然營養師教過什麼食物要吃多少份量,但長輩都是一個碗從頭吃到尾,不是過量就是不均衡,病情越來越嚴重。 而這些飲食問題使用均衡餐盤都能獲得改善,民眾就不用傷腦筋要怎麼吃,只需要簡單按照均衡餐盤的格子比例,放入喜愛的各種美味食物,即是均衡飲食,民眾可以簡單上手,讓均衡飲食進入家庭與日常生活中,讓胖的人吃了會變瘦、瘦的人吃了會變壯。 不同年齡段的飲食習慣,呈現出不一樣的身體狀態,營養均衡反而更顯年輕。 均衡餐盤五大特色 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 可靈活運用於飲食模式(高蛋白、低醣)控制慢性病 食物分格,乾淨舒適,細細品嚐不同滋味 木製時尚具有保溫與溫暖風韻 100%圓角設計、容易取食、好清潔、不卡垢 這五大特色非常適合用於慢性病控制、增肌減脂、社區營養教育推廣、醫院飲食衛教、民眾均衡配餐學習、健康廚房質感餐盤等。均衡餐盤取得新型M602380號與設計D209568號專利證書,同時為了保證均衡餐盤的使用安全性,經過存放半年的儲藏性試驗(室溫通風良好環境)、100次的食用測試與100次的清洗測試,證實不會發霉;而廠商提供SGS無重金屬、無發霉檢驗報告,更保證均衡餐盤的使用性與安全性。 ★訂購HealthEat均衡餐盤

不當「泡芙人」增肌減脂怎麼吃?

人體有超過600塊的肌肉,佔全身重量的30%~50%,肌肉可以幫助我們維持日常生理活動,像是走樓梯、走路、起蹲等,若失去肌肉保護,身體會出現「肌少症」,導致虛弱無力、容易跌倒等現象,輕者骨折、重者致死的事件亦時有所聞。 圖片來源/pexels 過量蛋白質適得其反 民眾常透過親朋好友、網路和社群網站,誤以為「增肌減脂」就是每餐的肉、魚要吃很多,甚至要喝高蛋白粉,事實上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特別是民眾不清楚自己應該攝取多少蛋白質的情況下,若長期攝取過量的蛋白質,不但熱量、脂肪攝取可能爆表,嚴重者將造成肥胖、肝臟與腎臟的代謝負擔,長期下來會對身體健康造成重大影響。 根據ISSN(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SportNutrition)建議老年人、有運動及健身習慣的一般民眾,每日飲食蛋白質的攝取量約每公斤體重0.8~1.2公克;而中等至高度激烈運動的民眾,每日飲食蛋白質的攝取量約每公斤體重1~2公克。 每日蛋白質需要量 一般健身 0.8~1.0克/體重(公斤)/天 每天運動30~40分鐘,每週3次 老年人 1.0~1.2克/體重(公斤)/天   中等激烈運動 1.0~1.5克/體重(公斤)/天 每天運動2~3小時,每週5~6次 高度激烈運動 1.5~2.0克/體重(公斤)/天 每天運動3~6小時,每週5~6次 均衡餐盤輕鬆增肌減脂 想要增肌減脂最好的方法就是從日常三餐均衡攝取各類食物,讓身體獲得足夠蛋白質與均衡營養素,來增加肌肉、減少脂肪,同時維持良好體重。生成肌肉的原料是要吃適量的優質蛋白質,像是豆腐、海鮮、蛋、肉與乳品等,若是蛋白質吃過量反而造成熱量與油脂的暴量增加,例如一次吃20顆水餃、吃兩包雞胸肉等,都是錯誤的飲食方式,結果造成肥胖與體脂肪變高,那樣就得不償失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院研發的「均衡餐盤」有助於民眾適量攝取各種蛋白質,同時均衡攝取蔬菜、水果、全榖雜糧等各大類食物的營養素,只要下定決心做出改變就能成功增肌減脂。以70公斤一般健身活動的成人來說,每天需要吃蛋白質56~70公克(老年人70~84公克),平均分配在一天三餐,每餐約吃19~23公克(老年人23~28公克),民眾只需要將喜歡吃的豆腐、海鮮、蛋、肉放入均衡餐盤的全榖雜糧格裡(如圖一),原本的豆魚蛋肉格移至全榖雜糧格,就能滿足每餐所需要的蛋白質量,再也不用擔心吃過量的問題,然後再依均衡餐盤圖示放入相同類別的食物,就是一餐增肌減脂均衡餐盤囉! 將原本的豆魚蛋肉格移至全榖雜糧格,即為增肌減脂餐。 體脂率高變「泡芙人」 現代人少動、多吃而且吃得非常不均衡,有時整餐只有澱粉,有時整餐只有蛋白質,隨便一餐動輒破千大卡,油脂攝取量更是嚇人(如圖二),所以就出現了「泡芙人」這個名詞,即身體組成有30%以上是脂肪組織,亦稱為體脂率;一般而言,女性標準體脂肪率為20~30%,男性標準體脂肪率則為15~25%。「泡芙人」的肌肉少,脂肪多,肥肉主要集中在腹部、臀部及大腿,導致代謝緩慢、容易疲倦,常常無法集中注意力而影響工作與日常生活,長期下來心血管慢性疾病就會上身。由於肌肉變少使雙腳無法承擔肥胖的體重,下肢肌力不足的情況下,就容易跌倒摔得頭破血流,甚至骨折住院,因此,增肌減脂對於「泡芙人」或肥胖者的健康相當重要。 錯誤的飲食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連續25年排行前三名,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在2021年美國心臟學會期刊(JAHA)發表研究顯示,高肌肉量與降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的死亡風險有相關性;值得注意的是,高脂肪量且低肌肉量的組別死亡率大幅增加。利用增肌減脂均衡餐盤,控制每一餐的熱量與蛋白質,同時攝取均衡營養素幫助身體正常代謝,持之以恆就能重拾健康活力,擺脫「泡芙人」與肥胖的標籤。 ★訂購HealthEat均衡餐盤

高齡者要小心!營養失衡加速老化

台灣65歲以上長者於2018年底,佔總人口比率超過14%,已成為高齡社會;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年8月18日公布最新「2020~2070年人口推估」報告,預估2025年將超過20%,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速度與世界各國相比快速許多。高齡化衍生營養不均衡與運動量不足,造成身體功能退化、慢性病發生,導致失能、失智及三高等照護問題,尤其值得重視。 圖片來源/pixabay 多數銀髮族營養不均衡 鈣質及維生素D缺乏,容易造成骨質疏鬆症;熱量、鋅及豆魚蛋肉類缺乏,容易造成肌少症與衰弱症。但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長者的飲食「熱量」攝取不足盛行率為42%,前5大缺乏的營養素為鈣(76.3%)、維生素E(73.1%)、維生素D(60.0%)、鋅(51.5%)及鎂(49.6%),攝取不足比率達5~7成;六大類食物中,攝取不足盛行率前2名為乳品類(81.6%)及水果類(72.9%)。因此建議長者應建立正確的均衡飲食觀念,調整營養狀態,增強體力與活動力,避免衰弱以增進健康生活品質。 定量餐盤不怕營養不足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暨22縣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皆鼓勵長者朝向「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之「三好一巧」健康均衡飲食,但長者常反映無法記住到底該如何吃?若能藉由定量工具「均衡餐盤」,長者或家人依序將煮好的豆魚蛋肉、全榖雜糧、蔬菜、水果、堅果種子等各類食物放入餐盤中,即可自行檢視各類食物是否吃得夠、吃得對。除了可確保每日熱量攝取足夠、營養素不缺乏,也不用擔心吃多了影響血糖控制。 衰弱症的6大警訊 衰弱症源於老化、缺乏運動、攝食量不足、外傷、疾病、藥物等因素的累積,造成慢性營養不良、骨骼及骨骼肌流失、肌少症,進而導致衰弱。在生理上的6大危險訊號主要表現為: 胃口不好與體重減輕疲倦無力與提不起精神走路變慢與容易跌倒出門次數減少與活動量減少記憶力變差與心情變差生活自理能力變差與需要他人協助 民眾可在家自行評估65歲以上長輩,在沒有刻意減重的情況下,是否出現以下三種現象?若有一項符合,即懷疑為衰弱症前期;兩項以上符合則為衰弱症。 與前一年相比,長輩體重是否減少超過3公斤?長輩是否無法在不用手支撐的情況下,從椅子上站起來5次?長輩最近是否常常感到對事情提不起勁? 如何預防肌少症、衰弱症? 維持適當體位:理想體重=22×身高(公尺2)。 均衡飲食: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豆魚蛋肉、乳品、蔬菜、水果、油脂與堅果種子)。 足夠熱量:以新鮮食材依長者需求調製成軟質、細碎、易咀嚼、易消化之料理。 充分蛋白質:需認識優質蛋白質食物、豆魚蛋肉類之均衡攝取。 補充維生素D和鈣:每日早晚喝一杯牛奶補充鈣質,適度的曬曬太陽更是必要的。 每天喝足夠的水:每公斤需要30cc的水(含果汁與茶湯)。 體能活動:以有氧運動(如健走、騎踩腳踏車、太極拳)、漸進式負重型運動為主,後者的訓練能有效增加肌肉質量、強化肌力。若為中強度運動,每週建議至少5次。 ★訂購HealthEat均衡餐盤

「你知道,我東西放哪裡了嗎?」預防失智從「存腦本」做起

「睡眠像是一隻鴿子,在人們不注意的時候飛至手上停留;但,要是試圖抓住牠的話,鴿子便飛走了。」(ViktorE.Frankl,1965,P.253) 突然想起這句話,但其實不是要講睡眠,我想說的是記憶。如果將這句話的「睡眠」替換成「記憶」的話,便是很多人經常有的經驗。 你曾不曾「想要找某件東西時,著急地一直找不到,但在放棄不去理它後,卻又在不經意間發現它的蹤影?」 遇到某位久沒見面的朋友,一時間叫不出他的名字,只能尷尬地打招呼說:『嗨~你好啊!』,然後待心情平穩、過段時間之後,才漸漸回想起他的名字?」 當然,你不會因此就覺得自己是得失智症了。但,若這些遺忘發生的次數變多了呢?如果東西無論如何就是找不到呢?朋友的名字經提示還是想不起來呢?或甚至以為他是陌生人,後來忘記跟他曾見過面呢? 圖片來源/pixabay 相互信賴的醫病關係 你曾不曾有過以下這些擔心呢? 「我媽得了失智症,我會不會也得了失智症?」 「爸爸最近經常忘東忘西,會不會愈忘愈多?」 「我忘記早餐吃了什麼?剛剛誰在路上跟我打招呼?」 「好擔心自己得了失智症,甚至連晚上都睡不著。」 「會不會哪一天我會忘記我是誰?忘記身邊親近的人?」 「媽媽平常都有吃安眠藥的習慣,會不會容易得失智症啊?」 在醫院工作的日子裡,經常重複聽到這些問題,我也總是提醒自己要好好「傾聽」,因為希望被傾聽的人很多,家屬也是如此。看著走進來的本人或是家屬焦急的表情,對照得到釐清或結果與解釋後,走出衡鑑室的神情稍有平復的樣子,我也能感到些許安慰。許多人害怕失智症會毫無預兆地來襲,比起絕望地想著失智症沒有恢復的可能,或許應該先釐清失智症的徵兆是什麼,而給予適當的應對,提高改善的可能性,或是早一步做預防,鍛鍊我們的大腦。 健忘與失智的區別 現在要記的事情多了,若是認知資源不夠或注意力不足時,本就容易忘記事情,一旦上了年紀,無論是誰,「忘記」的事情都會變多,但若是「只要一點提示就可回憶起的話,可能便是老化引起的健忘」。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忘記瑣事,自身仍然具有問題或情境的判斷力與思考力,不會喪失基本的時間概念。但如果是「直接忘記過往經驗」,像是忘記已吃過早餐,忘記路上遇過熟人等,就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就算「有提示也想不起來,完全不覺得自己忘記了」,或是說「不記得」。一開始是忘記最近的小事,漸漸地失去對時間、季節的感覺,連身邊的人也慢慢認不得,也會對日常生活帶來影響。 如果是獨居的高齡老人,可能會將忘記事情當成老化的現象,或是根本不記得有「遺忘」,無法覺察自身的變化。尤其是在失智症初期仍保有理性、社交能力與部分學習能力,可以掩飾自己的失常,連偶爾見面的家人也沒有發覺是很常見的;但若是與家人同住的話,家屬通常可留意到患者反常的言行出現與頻率增加,失智症患者本人可能不會發現,家人可能會感到懷疑,但若是發現家裡長輩反常的行為,與老化引起健忘有些不同時,可能要視為失智症的症狀,須盡早就醫作進一步的檢查與評估。 早期診斷,就可掌握延緩或治療失智症的黃金時機。許多人都認為失智症治不好、不可逆而延誤就醫時機,但如同其他疾病,只要盡早發現,接受適當治療,失智症狀仍有可能會好轉,更何況有時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暫時性的失智症狀。早期治療不僅可以延緩症狀惡化,也可延長必須給予患者照護的時間,也能讓家屬有充分時間盡早做好心理準備,預先規劃好照護的環境。 中年開始要存腦本 除了注意家人或自己是否有失智的徵兆外,也可藉由留意飲食、生活習慣與培養知性、社交性活動的興趣,都有助於訓練大腦,預防失智症,也就是所謂的「存腦本」。 我們無法永遠健康、長生不老,但卻有機會可以延緩老化。許多研究都顯示,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可以改變大腦結構,而中年過後是分水嶺,存夠「腦本(brainreserve)」或認知存款(cognitivereserve)就不怕早早衰退;一旦你的大腦神經退化到某種程度且「腦本」少的時候,失智症就會發病。 「腦本」也是「老本」之一。要耳聰目明到老,決定於你如何對待大腦。 有些人在退休前一切功能正常,卻在退休後迅速退化。這其實與你日常生活的多樣性與活動程度有關。研究指出,喜歡遊戲、運動與人際關係佳的人,不但較能適應老年生活,得老年失智症的風險也降低;對正常人或輕度認知損傷的人來說,「生活方式」對認知功能的減退程度影響最大。有許多老人家一輩子辛勞,等到晚年享清福時,卻沒有任何興趣,也沒有運動習慣,總是長時間在家看電視,「這樣的生活方式可能會讓人退化得更快」。 要趁早養成習慣,存夠「腦本」 運動:要強健大腦最有效的方式是「運動」,尤其是定時定量的運動對神經增生的效果最顯著。不過單純只有散步的話,效果不如快走30分鐘好,會讓人心跳加速、有點喘、有點強度的運動為佳,而且運動習慣愈早養成愈好。 社交互動:多跟人互動、參與活動是可以抗老化的,舉凡打牌、下棋、旅行、參加同學會、當志工、加入公益社團、參與社區或宗教活動都可以。在人際互動過程中,有助於增加大腦血流量,降低老年失智的風險。 放鬆、維持情緒穩定:長期處在負面情緒(如憂鬱、悲傷或焦慮)下,對認知功能是有不良影響的;研究亦發現,幸福感與認知功能的退化有關,高幸福感的長輩,其認知退化的可能性較低。要提升腦力,並不是一直操練它,也要放鬆、降低焦慮,像是靜坐可改善專注力、記憶力和資訊處理速度,或是找出屬於自己的正向經驗活動,幫助自己調節情緒。 養成「動腦」習慣: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可降低認知損傷的風險。大腦並不會到哪個年齡就無法學習、只退不進,它的神經仍可再生。若能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多閱讀報章雜誌、進行寫作、打麻將/桌遊、規劃旅遊等,便可增強腦神經細胞間的神經連結,擴大認知功能的存款。 存「腦本」的秘訣就是「做擅長、喜歡的事」 但在此之前,絕對別先入為主地想:「我什麼都學不會」、「那是你的東西我沒興趣」、「跟人聊天很困難」;其實只要踏出第一步,困難一定不如自己想像的可怕,而且能自己做的事就不需別人代勞,這也是學習。當我們可以對事物保持好奇心,一定可以找到自己擅長、喜歡的事,做得開心很重要! 從今天起,開始重新檢視你的生活吧!將會讓認知功能降低的不良習慣改掉。了解正確資訊,做足準備,就不會過於擔心自己或家人萬一得了失智症,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你知道只要盡早接受適當的治療,是可以緩和症狀的,也知道該如何進行照護,不會因照顧患者弄得自己身心俱疲。

非類固醇消炎藥物 常見引發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

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引起的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反應,是臨床中最常見的藥物過敏反應。NSAID引起急性皮膚反應的三種主要臨床表現為:一、NSAID加劇的皮膚疾病;二、NSAID引起的蕁麻疹/血管性水腫;三、單一NSAID引起的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 圖片來源/pixabay 此外,皮膚反應類型的分類對於正確處置相當重要。例如對於具有單一NSAID誘發反應的患者,可以安全地使用化學結構無關的COX-1抑制劑,但是NSAID加劇的皮膚疾病和NSAID引起的蕁麻疹/血管性水腫之間存在交叉反應。因此,如果需要進行長期治療,則只有使用選擇性COX-2抑制劑來替代。 阿司匹林和其他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僅次於抗生素,是藥物引起過敏反應的最常見原因,約佔總人口的1%至3%。但是在患有慢性鼻竇炎、哮喘或慢性蕁麻疹的人群中,NSAID過敏反應的患病率可能更高,影響高達20%至30%。 NSAID過敏反應可能與多種症狀有關,嚴重程度從短暫性皮疹到嚴重過敏反應,大部分反應僅限於皮膚。NSAID誘導的皮膚反應通常在藥物口服後數小時內(很少在幾分鐘內)發生,表現為蕁麻疹、血管性水腫或多形性紅斑。服藥後24小時以上發生的NSAID觸發的延遲皮膚反應較少見,表現為皮膚特異性,例如皮疹、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症或史蒂文斯-約翰遜綜合症(Stevens-Johnsonssyndrome)。 NSAID反應的分類 在大多數患者中,NSAID引起的皮膚症狀的機制是通過抑制COX-1酶的藥理活性而發生的。COX-1抑制會導致炎症細胞活化,從而產生炎症介質。這些患者對阿司匹林和化學結構無關的NSAID均發生反應,因此這種過敏反應被稱為交叉反應。目前,NSAID過敏反應的分類是基於時間、症狀的臨床模式以及是否與其他NSAID發生交叉反應。(表I) (表I)阿司匹林和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引起的反應分類 反應類型 臨床表現 反應時間 原發疾病 交叉反應 推定機制 NSAID加劇的呼吸道疾病 呼吸道 急性 哮喘/鼻竇炎 是 抑制COX-1 NSAID加劇的皮膚疾病 皮膚*   慢性蕁麻疹   抑制COX-1 NSAID誘發的蕁麻疹/血管性水腫 皮膚*   無或特異性   可能是抑制COX-1 單一NSAID誘發的過敏性反應 皮膚/過敏反應*   無 不是 IgE導致 *主要表現為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的反應類型 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過敏反應可被區分為三種主要臨床表現 NSAID加劇的皮膚疾病 當暴露於抑制COX-1的NSAIDs時,約12%至30%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會在幾分鐘至4小時內加劇其皮膚症狀。高選擇性的COX-2抑制劑通常在該患者人群中有良好的耐受性。 NSAID誘發的蕁麻疹/血管性水腫 皮膚反應通常在口服藥物後1小時內出現,但在某些患者中,它可能在1至6小時內發生。 單一NSAID誘發的過敏性反應 此類型的NSAID過敏反應通常由單一NSAID或具有相似化學結構NSAID所引起的。最常見的症狀是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出現過敏反應,從而可能導致死亡。藥物注射後幾分鐘內或口服藥物後最多1小時內可出現症狀。 治療方式 一旦確定了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過敏反應的診斷,治療的主要方式就是避免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然而,必須針對特定類型的NSAID過敏反應製定管理和替代性NSAID的建議(表II)。 NSAID加劇的皮膚疾病 在該患者人群中,高選擇性的COX-2抑製劑(Celecoxib和Etoricoxib)通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這些患者對COX-2抑製劑起反應的報導很少。不建議在這些患者中使用阿司匹林減敏療法,可能導致蕁麻疹變得難以治療。 NSAID誘發的蕁麻疹/血管性水腫 避免使用誘發的藥物和潛在的交叉反應化合物(COX-1抑制劑)通常可以防止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的復發。但是,如果需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例如,用於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強效COX-1抑制劑(例如,用於骨關節炎),則可用阿斯匹林減敏療法。 單一NSAID誘發的過敏性反應 對單一NSAID(例如Diclofenac,Ibuprofen,或Ketoprofen)過敏的患者,一旦發現誘發藥物,可以用與化學結構無關但抗炎作用相似的另一種NSAID替代(表II)。不建議阿斯匹林減敏療法。 (表II)對NSAID引起的蕁麻疹/血管性水腫患者的治療建議   NSAID加劇的皮膚疾病 NSAID誘發的蕁麻疹/血管性水腫 單一NSAID誘發的過敏性反應 反應類型 交叉反應 交叉反應 單一藥物;選擇性(IgE導致) 應避免使用NSAID 所有的COX-1抑制劑 所有的COX-1抑制劑 具有相似化學結構的NSAID 推薦使用NSAID 選擇性COX-2抑制劑* 選擇性COX-2抑製劑* 具有不同化學結構的NSAID 阿司匹林減敏療法 可行;但不推薦 可行;建議,如果無法避免(例如,阿司匹林治療心血管疾病患者) 不建議 *建議使用替代的NSAID進行口服治療 另一個止痛的選擇→Acetaminophen Acetaminophen(普拿疼),但沒有抗發炎(消炎)作用,如果是止痛,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